孩子总说“不”,总是对着干?恭喜你,进入“指哪专门不打哪”阶段!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用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后台回复“看经典”,免费领英语启蒙资源!
因为经常在慢成长分享育儿日常,很多读者都是看着果果长大的,有时也会有妈妈对我说:“我家孩子要是像果果这么乖就好了,但他总和我对着干啊!”
我的反应是:“不……估计连柯南都会说,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
除了《爸妈毁了装修风格?不不不!那是你没生过娃!》里晒过的家里的“车祸”现场,我经常有冲动把下面这些照片发出来。
大家在我朋友圈看到的岁月静好是这样的:
事实上现场这个小孩是这样的(吃完芝麻糊拒绝擦嘴,还要咬我
拍照时我说,“你摆个姿势笑笑,我发给奶奶”的时候:
吃饭时,我说“好好吃饭,别玩食物”的时候:
在路上,我说”快点走,咱们要迟到了“的时候(干脆停下跳海草舞💃):
这是旅游时我给她拍的“文艺小清新”照片:
但其实在拍到上一张之前,我一度抓狂,差点控制不住我寄己想扔手机
相信很多妈妈和我一样,每天经历着小家伙“指哪专门不打哪”的折磨。
好消息是,我就没见过不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大家都是一样的;
坏消息是,虽然都说Terrible Two,第一反抗期会在2-3岁开始爆发,但貌似没有结束的时候呢?
先说说“反抗期”是什么吧。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发育到2岁左右会进入“第一反抗期”,开始喜欢说“不”。
-宝宝,喝水吧
-不!
-宝宝,吃饭吧
-不!
-宝宝,把衣服穿上,冷
-不!
……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爸爸妈妈提出的要求视若无睹,甚至会故意做大人禁止的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爸爸妈妈难免觉得宝宝经常任性、哭闹, 难以调教。于是英语中为这个阶段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The Terrible Two”。
虽然叫“Terrible Two”,但其实“第一反抗期”到来的时间并不局限在两岁,持续长短也会不同。
其实我觉得,所谓的“Terrible Two”并不存在,像我前面说的,也不一定说孩子四岁了就会消失,这是反抗期产生的原因决定的。
那么,反抗期是怎么来的呢?
孩子刚刚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时,还是对一切一无所知的婴儿,并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更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新生儿来说,他对世界的认知是——我和妈妈是是一体的。
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开始有“我”的意识,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对掌控自己和掌控外部世界的欲望都有所增强。随着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身体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孩子急于表现“我能行,我长大了”。
所以,在我们看来,孩子就开始“不听指挥”了,总是“不听话”,其实是他在力图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十分正常的发育表现。甚至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造反”的程度就越强。
之所以会说“Terrible Two”,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反差最大,而且因为懵懂,又不容易像对待大孩子那样能“说理”,所以让家长感到尤其棘手。
有妈妈担心“反抗期”和小时候安全感不足有关,但其实孩子开始反抗,只是进入正常的发育阶段,和亲子关系是否构建好、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时候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开始有自立意识,而不是做他人的附属体,这是智力和情感发展的表现。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感情,生气、沮丧、嫉妒、伤心,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就可能表现为发脾气、扔玩具,这种发泄也是和外界交流沟通的方式。
“反抗”和“妥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孩子不再能为所欲为,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也是孩子人生中必须学习的一门大课。
这个阶段,我们当父母的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不去过分打压,也要注意把握分寸,既满足他独立的需要,又要给予足够的爱与保护。
孩子开始说不,就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有掌控权,希望能当家做主。因此有时候让孩子拿些小主意、独立完成一些事是很重要的,这可以显示出我们对她的尊重。
例如,2岁的孩子想自己吃饭。虽然孩子因为不熟练可能会弄得哪里都是,事后还是需要我们收拾,但我们应该给他锻炼的机会,并在旁边给予鼓励:“你自己能吃进去了,不洒出来,做得真好!”
如果想让孩子少说“不”,我们也可以用些小心机。例如,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疑问句,而是多用选择句,让小不点儿觉得自己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果果两三岁的时候,比起“宝宝你喝水吗?”我都是问“宝宝你要用吸管喝水,还是用水杯?”小家伙会觉得自己可以拿主意可爽快了,殊不知已经中了妈妈的“圈套”。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宠溺孩子,而是比起否定和责备,可以多用引导的方式。
例如,比起对孩子说“不可以撕书本”,不如对孩子说:“你看书本要这样翻,书里面有什么故事呀?这是小猫咪还是小狗狗呀?”然后就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书籍内容中。
这里也分享个小心机:偶尔故意说反话,也可以起到效果。例如:“妈妈知道,宝宝太小还不会收拾玩具呢!”然后你就看到小家伙偏要去干活儿,事后还得意洋洋。
孩子仍处于语言发展的学习阶段。很多时候她看上去在发脾气、扔东西,其实是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自己,只能用行为来发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安抚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气的时候说“我生气了”,而不是扔东西、打人。孩子发脾气也好,做错事也好,事后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
可以用绘本故事引导:“菲菲在生气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呀?”下次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可以说:“还记得《菲菲生气了》里面,菲菲怎么做的?你是不是生气了?生气的时候怎么做好呢?”
孩子“指哪不打哪”的表现可以说是贯穿学龄前吧……我感觉果果中班以前、两三岁的时候尤其明显,因为经常讲不通道理。
有时我们之间的“对抗”会发生得很突然。例如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儿,或者去朋友家吃饭,到了时间活动该结束了,孩子却赖着不愿意回来。
因为发生在公共场合,周围有陌生人或者朋友看着,就觉得格外尴尬。我甚至见过有爸爸妈妈最后从餐厅把孩子拖出去。
其实不一定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们突然告诉孩子“要走了”,她还没有心理准备,觉得自己手头的事情没有完成,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
经过这些年的“拉锯战”,我学会了提前打“预防针”。例如周末要出去玩,我会提前几天就告诉她我们那天有行程,大概会去哪里,先玩什么,几点吃饭。
要离开一个地方前,例如公园,我会提前提示:“还有10分钟就要走了哦!”、“还有5分钟就要走了哦!”
虽然不见得能完全避免孩子耍赖,但也比突然让孩子接受他人的决定要好。毕竟,谁都不喜欢没有心理准备就突然面对变故,不是吗?
当孩子要做的事存在安全问题时,爸爸妈妈必须制止。有时候单纯地制止难以奏效,尤其当你家有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子。那么不妨找一件别的小事儿给她做,分散她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非要摸一盘很烫的菜,你可以说:“这个烫手,会把手烫得很疼、起泡!你帮妈妈擦桌子好不好?”顺手给她一块小抹布,把菜拿远一点。
—End—
花时间说
养孩子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虽然小家伙们会有反抗、叛逆,但那是他们长大成人必须经历的摸索过程,就像我们没当过父母一样,他们也是第一次当孩子呀!所以“指哪不打哪”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都是成长。
孩子的小反抗也是提醒我们,虽然孩子们出生时,我们都在拉着他们的手前进,但渐渐地,我们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早晚有天我们会慢慢退下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保护,然后在背后默默守护,看着他们的背影。
不过,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状态,果然还是“并肩同行”。“慢成长”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陪孩子慢慢长大,做成长型父母”。从建立慢成长到现在,我和吉吉都在努力实践这个理念,也因此和这么多读者成了朋友,非常感恩。
希望无论未来还有多少年,我们都能这样一起走下去,一起嘀嘀咕咕研究如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这些小屁孩的方法。也许等他们大了,也会觉得这样的老爸老妈有点酷吧。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育儿好文:
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看更多:
【绘画】画画好处多多,千万别让错误的启蒙毁了孩子的天赋
【专注力】不知不觉间,你可能毁掉了孩子的专注力
【分龄】1~2岁宝宝适合啥玩具?好玩又安全才是王道!
【挑选】0-6岁玩具剁手指南!买得多不如买得对!
【积木】玩遍各种积木后选出9大类经典!适合什么月龄?如何挑?怎么玩?
【拼图】这种玩具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培养逻辑能力和策略思维,你竟然不知道?
【文氏】美国幼儿园都这样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
【睡眠】孩子夜醒频繁、晚睡、不肯午睡,睡眠倒退究竟怎么破?
你也在“升级打怪”?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