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被孩子搜出藏起的玩具,懵逼之后我是这么做的……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后台回复“见面礼”,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下午,我正在洗洗刷刷收拾屋子,果果在看书、玩娃娃,相安无事。忽然她跑到我面前,举着手里的一堆东西问:“妈妈这是什么?是你给我买的吗?”
我定睛一看,糟了,是我藏起来的塑料贴纸。
慢
大家都知道孩子对贴纸有着无法熄灭的热情。这个东西不贵,但是消耗品,最划算的购物方式是,一次性多买点。
这些贴纸,就是我上次买幼儿园手工作业材料时,顺手拍的,买了一打。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这种最常见的小贴纸。
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我没有一次性都给她。因为在孩子这里,“一次性支付”等于彻头彻尾的“一次性消费”,我到时只能在心里说“贴纸们,拜拜您嘞!”
而且看过我春节前那篇《爸妈毁了装修风格?不不不!那是你没生过娃!》,以及参与了《孩子静悄悄,一定在作妖!》活动的读者一定能理解我隐隐的担心。
所以我把大部分都藏起来了。每次都是只给她一张,能玩几天。过些日子再给一张。
本来一切顺利的,万万没想到这天就这么被她搜出来了!这种能仔细翻遍犄角旮旯的能力,用在帮我打扫卫生上好不好?
想象▽
现实▽
我僵硬地点了点头:“是的。”
“哈哈!这都是我的吗?我拿走玩儿啦?”果果笑得像朵花。
“你在哪里找到的?”我答非所问。
“就那边那边……”她含糊说道,“有巧虎!还有小马宝莉!还有公主!还有乐迪!”孩子迅速把贴纸浏览一遍,惊喜的呼声简直像第一次寻宝成功的海盗,在我心中留下魔性的阴影。
我心里盘算着,上次的位置已经暴露了,下次东西藏在那里好。这时就听她带着无法抑制住喜悦的语气说:“这么多呀,我先玩哪个好呢?”
嗯~嘿嘿~有机会~~~
慢
“是呀,这么多贴纸,真不知道选哪个好了。”我马上跟着说。
“这太难决定了……”果果小大人一样自言自语。
我忽然发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孩子“有计划性”的重要啊。如果她能自己规划好怎么去“消费”这些贴纸,那么我以后都不用藏东藏西了。
而且,一个能把“玩玩具”这种对幼儿来说最强烈的欲望都处理好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肯定也会提升啊。与其不信任孩子,不如教给她值得被信任的能力。
于是我很认真对果果说:”果果,这些贴纸都是你的,但是妈妈只买了这么多。如果你今天一次都贴光了,明天就没有了;如果你每天少贴一些,就可以多玩许多天。“
”都用完了你可以给我买新的啊!”孩子回答。
“还记得咱们说过Needs&Wants吗?(具体看这篇文)贴纸属于哪种呢?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水、空气、食物、房子吗?”我问。
“不是。”她想了想回答,“是Wants!”
“对的。所以妈妈不会每天买、每天买……无止境地买好多贴纸,而是过一段时间再买。而且不管我买多少,如果你都是一天贴完,结果都是一样的,每次都剩下0,对吧?”
“嗯。”果果点头表示同意。
“那你想怎么分配这些贴纸呢?例如一天玩几张?或者几天玩一张?”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幕。
四岁的孩子对着贴纸苦苦思索,该怎么分配才比较合理。
果果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没想出个所以然。我想,或许对于四岁孩子来说,时间和消耗品分配的问题,还是太过抽象,于是拿出了之前给大家推荐过的“习惯养成表”,利用里面的日程计划给果果讲。
我说:“咱们还剩7张贴纸。如果从周一到周日,每天贴完一张,那么就是一周,下周就没有了;如果是每周贴一张,就是这样竖着排,可以玩七个星期,也就是两个月。”
照片中是我把贴纸在板子上摊开,按照星期来做示意,果果举着小手在旁边数星期。
“你也可以每周玩2张。这样可以玩四个星期,最后一个星期是一张。”说到这里,我忽然又觉得,自己好像顺便在给孩子讲数学题。
果果稍微想了想,很快就对我说:“那就每周玩一张吧!”
她这个决定让我有些吃惊,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太省了。我说:“你确定吗?不会担心有些少吗?”
“确定!”她很肯定地对我说,“我数过了,每张贴纸上……嗯……有的是12个,有的是15个,能贴很多地方,还能反复贴!然后……每周一张玩的时间最长!”说完,她就去给自己安排任务,想把”玩贴纸“加进去。
果果的回答让我特别意外。我原本以为她低着头,是冥思苦想却想不通,没想到孩子是在数每张上的贴纸数量,已经开始在为自己规划了,甚至比我多想了一步……
你瞧,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棒。回想起拿着一把贴纸藏来藏去的我,真想早点儿对自己说:”要信任孩子有成长的能力啊!“
慢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就为了几张小贴纸,至于吗?大大方方给孩子玩儿了,不就得了,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穷,不是对孩子不好吗?”
其实我在意的不是这几张小贴纸,就算咱们给孩子再买100张、1000张、10000张,也花不了多少钱。
果果的贴纸书也不少△
我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理解,什么是欲望?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理智地平衡这些欲望,并且有条理、有计划地生活。
用简单一句话概括的话——我在意的是孩子“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著名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
196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Walter Mischel)在幼儿园做了一个测试,邀请一群4~5岁的小朋友,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再等待15分钟,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
有些孩子忍不住,提前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则想办法抵抗住了诱惑,最后得到了两块糖。
大约3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回访,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体素质更好等。
一个人延迟满足的能力与许多素质有关,如耐心、冲动控制、自制力和意志力,所有这些都与自律能力有关。
所以,说到底,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自律性。
往近了说,升入小学,孩子们会面临是“先做作业,一会儿再痛快地玩儿”,还是“先玩够了,承担熬夜写不完作业的风险”这样的选择;往远了说,可能是生活费怎么花、投资怎么做,甚至一些人生岔口的抉择……
我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直替孩子安排人生;未来我的想法也可能变成“老古董”,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孩子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有一片天;那么从小就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能够自己安排好、规划好,这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啊。
你说,不是吗?
花时间叨叨叨:
今天的题目应该叫“几张贴纸引发的深思……”哈哈哈哈~~
我和果果的这次互动,其实挺让我意外的。一方面是沟通得特别顺,孩子接受很快,过程中还自己有自己的思考,让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度是否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很受启发,没想到只要我愿意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就算几张小贴纸也能引出好的育儿法,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度都是讲数学了
总有妈妈问我“高品质陪娃怎么做”,一提“高品质”好像有人就会焦虑。其实可能是我们预想的期待值太严苛了。我觉得我和果果这次讨论贴纸,就是高品质,因为这是个有交流、有思考、有同心协力的过程,一起用脑用心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生,顺便说一下斯坦福的“棉花糖实验”。有时会看到一些公众号大喊“被推翻了!”我查遍了英文资料都没这个说法,甚至纽约时报去年还有篇分析“延迟满足”的文章专门提到了这个实验。
近年的确是有些学者挑战这个实验,认为当初的实验设计不完善,例如没有考察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而30年后相对更成功的那些孩子,肯定是受到家庭经济、知识背景影响的。所谓的”挑战“,都是在讨论“自律能力是否成功唯一因素“,而不是”延迟满足和自律能力的关系“。
而在我看来,自律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假设两个孩子是同等阶层、类似家庭经济条件,自律的和不自律的比起来,肯定还是会有差别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律的人会让生活规律、有章可循,也能给自己带来健康,和生活中的享受和愉悦。
—END—
欢迎来加我个人微信▽
更多国外课堂内容: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育儿好文:
鼓励作者,请点“好看”或转发
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