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说话时中文夹英文会不会很low?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为你写一个故事 Author 雷斯林
作者:雷斯林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
01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腾讯终于给我发offer了。”“这个项目的deadline快到了,我不能出来玩了。”“明天有个meeting,我们一起brainstorming一下。”“这个可以pass掉。”知乎上至少有20个问题,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回国人士说话夹带英文?”
“为什么有些人聊天时会中英文混用?”
“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在中文里面夹杂English?”
等等等等。当然这种东西是要分的。
比如有人说“怎么不把这个PA给BAN了啊”,相信没什么人会觉得不爽。但要有个中国人说“Today 我要go to 公司,拿my文件去你home”,大家多半会觉得这人精神有点问题。今天早上,我刷到一个很有趣的答案。答主认为,除去那些刻意显摆讲英文的或是整句整句彪英文的,其实现在很多人夹的“英文”并不是英文,只是发音和英语类似的中文。
但其实它是“hysteria”的音译:
很多词我们已经用习惯了,其实意识不到自己说的其实是英语,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评论:
02
有意去查了查,发现已经被同化、完全融入我们日常用语的“外来语”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吃完饭准备开发票,老板会让你把抬头给他。这个“抬头”,其实是“title”的音译。
再比如我们觉得一个人很有趣,会说“你真幽默”。这个“幽默”也是“humour”的音译。
还有“引擎”是“engine”的音译:
“迷你”是“mini”的音译:
“威亚”是“wire”的音译: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东西我们叫作“蛇果”,以前同学专门给我科普过“蛇果”和“苹果”的区别。
长大才知道,这其实就是苹果的一种,原来在加州栽培,按照美国人简单粗暴的命名习惯,它被称为“Red Delicious Apple”。香港人在翻译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了“红地厘蛇果”,于是被我们那传成了“蛇果”。
至于什么“沙发”“巧克力”“麦克风”“摩托”“荷尔蒙”“车厘子”“卡通”就不谈了,大家一看就能知道是音译。如果细究的话,这些词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算上近代的日语借词,那这个数量就更多了。研究近代中日词汇互相影响领域的沈国威教授对此有过详尽研究。
沈教授对比了中日常用词库后,发现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有16000多条同形词。他具体研究了其中6013条同形两字词,得出结论:
里面有2294条词,本身就是汉语古籍里有的词,比如“正义”“福利”“条约”等。
1051条词,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学习汉语以后,利用汉字把西方著作翻译成汉语,然后在汉字文化圈里输出,比如“共产”“改良”“价值”“同志”“宗教”“知识”“自由”等等。
有26条,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自创的词汇,比如“业绩”“影印”等。
有473条,在中国古代典籍可以查到用法,但在近代被日本人拿去翻译西方书籍,导致原本词语的意思发生改变,最后又输出回了中国。比如“变态”“同情”“成绩”“传统”等等。
520条在中国古代不常用,但被日本人拿出来开始使用的词汇,比如“建设”“阶级”“秩序”“治安”等。
还有1650条,古汉语里从来没有这样的用法,是近现代知识分子从日语里拿过来加入到现代汉语的词。比如“百科”“病毒”“暴力”“版权“等。
03
当然也不只汉语如此,其他语言也会吸收外来语。
比如你在美国到了一家餐厅,服务员告诉你他们的套餐50美元一份。
你说“我不想吃套餐,我想单点”,这个单点叫作“a la carte”,很显然这不是英语词汇,而是来自法语。
你点菜的时候想吃鹅肝,你当然可以说"Goose liver",但菜单上一般不这么写,它叫“Foie Gras”,来自法语。
你点完菜,服务生会和你说“Bon Appetit”,意思是祝你用餐愉快,这当然也不是英语词,同样来自法语。
事实上,你去美国高级餐厅吃一顿饭,基本没办法避开法语词汇,因为高级西餐普遍受到法餐的影响,有些美国高档餐厅服务生会以会说法语为荣。
还有,你想去某某广场,找一家随意的餐厅吃饭。
这个某某广场叫“PLAZA”,来自西班牙语。
随意的小饭店叫“Cafe”,来自法语。
送小孩去幼儿园,幼儿园叫“Kindergarten”,来自德语。
庆祝节日,节日是“fest”,也来自德语。
甚至我们都学过的“piano”,也是来自意大利语的词汇。
当然也不只从印欧语系吸收词汇,英语也会受日语的影响。除了“Typhoon”“sushi”“tsunami”“Origami”以外,甚至“Emoji”,其实也是日语“绘文字”的音译。
说回汉语。
无论“幽默”也好,“百科”也罢,在这些词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一定有不少人反感,觉得这些词会让汉语变得“不纯粹”。
但这么多年过去,现在再回头看看,你会觉得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现在用这些词的人绝对不会觉得自己在用外语,因为这些外来词早就成了汉语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汉语一直积极吸收外来词,才让我们的语言一直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毕竟只要是活着的语言,就一定会吸收融合外来语。
我相信现在流行的“P图”“PPT”“LOW”“EMO”,在几十年后一定也会在汉语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事实上这些词在汉语里的用法已经有了变化,和英语原来的意思已经有不小的差别了。
当这些词有了自己的固定用法后,你就很难找到一个简洁恰当的词语去翻译它了,也没必要强行去翻译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承载的是大家想要交流的意愿,大家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能听懂的话倒也没必要太过上纲上线,用得舒服就行。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中文夹英文这种现象?咱们留言区见
波炉叮一下更方便噢~ 7种便当餐就
声音
声音 | 做学问要会“搭架子”:王力先生对建构中国语言学系统的不懈追求声音 | 乔姆斯基:语言最大的用途并不是交流声音 | 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设和时代使命访谈 | 中国语用学拓荒人何自然:期待海外学者目光投向内地
访谈 |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访谈 | 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声音 | 陆俭明:当代中文走向世界必须做好这四件事声音 | 陆俭明: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个人语文素养关系国家语言能力建设
声音 |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声音 | 陆俭明:语言研究要与未来接轨声音 | 陆俭明: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声音 | 李宇明:中文怎样才能成为世界通用第二语言声音 | 屈哨兵: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科建设
声音 | 胡壮麟:我所经历的新中国外语教育 & 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再出发声音 | 王宁先生:中国语言文字学面临的抉择访谈 | 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郭熙教授访谈录声音 | 屈哨兵、徐杰、邓思颖、林华勇:语言学与新文科建设四人谈
声音 | 庄初升:当前我国的语言生态与中国语言学的使命声音 | 汪磊:走进现实的网络语言
声音 | 李朝:对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之管见两会声音 | 王灿龙、张博委员:建议将语言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及独立学科门类声音 | 众学者谈:语言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声音 | 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声音 | 北大教授:为什么中国没有文科院士?声音 | 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清华大学教授整理得如此清晰声音 | 网络流行语会“杀死”中文吗?
声音 | “最美翻译官”张京英语发音惹群嘲:永远不要用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声音 | B站发布五四青年节短片:不被大风吹倒(视频+全文)
声音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B站献给明日青年的演讲(附演讲全文)
后浪 | 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附演讲全文)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16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聆听更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