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过渡空间
温尼科特(Donald . w.winnicott)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环境在主体(人)生活重要性的心理学家。
对孩子来说:第一环境是母亲。
作为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他提出的“过渡空间”理论是,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养育者,还是教育者,都是一个非常有创想,有价值的提议。
1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环境
从受精卵着陆在母亲的子宫开始,到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月,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
十月怀胎,孩子仿佛一无所知。
真的是这样吗?
据我个人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中的观察和研究,父母交合时的身体状态、外部环境,心情(内部环境)对孩子的未来都是有影响。除却遗传因素,胎儿在母体中的十个月中,家庭和谐,父亲细心周到,母亲情绪稳定,心情愉悦,与家庭争吵不断,母亲常常情绪低落、生闷气,或者脾气暴躁,爱发火的,孩子出生后的生命状态大不相同(参照系为二胎家庭,同样的父母,第二个孩子往往和第一个孩子性情差别很大)。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内,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未分化的问题。
作为母亲,在孩子的生命里作用太“举足轻重”了!
如前所述,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月,和母亲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他根本不知道外面还有另一个世界,他觉得乳房是他,奶瓶是他,母亲也是他,根本感觉不到母亲的照料,他没有“我”与“非我”的知觉。
学习心理学的都知道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特别重要,国家给产妇的六个月假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能更长一些就更好了(相信未来会改观的)。
婴儿对母亲是完全依赖的,没有母亲的关注和照料他是无法存活的。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能充分地受到母亲足够好的照顾。孩子的生命体的核心部分(精神胚胎?)将慢慢形成。孩子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将会推动它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以及吞咽动作和视觉……发现这个世界。
与世界的链接就是生命本身,“环境”被婴儿接纳,是存在感和实在感的基础(不知道跟有的人时时处处都在寻找存在感有没有关系,最近被广泛关注的纪录片《镜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是得知139期会被跟拍才参加的培训班)。
2 “游戏”对于孩子的意义
温尼科特说:不要忘了去游戏、去梦想、去创造。这是世界上最严肃的事。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游戏就是最好的“过渡空间”。
年幼的孩子热衷于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他会说:“我是奥特曼”!
不够好的妈妈会说:“你是啥奥特曼,又懒又笨,早上不想起床,连衣服都穿不好。”
足够好有的妈妈会说:“过来,我的奥特曼,要上幼儿园了,背上你的书包。”
……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使他获得快乐和自信。从心理成长来说,孩子从万能感的幻觉到现实世界之间,游戏恰恰是一个过渡空间,这是一个从快乐原则到现实原则的过渡场所:桌子上的红苹果 对他很有吸引力,可是他够不着,他会搬来小凳子,或者找个什么棍棒之类的东西,就能拿到红苹果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体验正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验,也将世界变得可接受与可爱,未来,孩子将更有能力“享受”生命给予他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3 教师是学生的“过渡空间”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他们分工不同。
我们忽略了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意义:建立孩子和“学习”的关系,亲密的关系,和谐的关系。
人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就是“成绩”,于是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而今,“学习”不仅是很多孩子的噩梦,也是很多家庭不幸的导火索(以为我做基础教育27年和心理咨询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为佐证,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我还是要说我个人实话,表面的平静和繁华,并不能掩盖教育施加给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我个人认为,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与“学习”的积极感受,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显神通,不一而足,暂且不论。但说说教师可以做什么吧,这又是我一年多来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教书带班和探究的一点体会。
一年级有一位撒拉族小朋友,就叫她“梅梅”吧,刚接触这个孩子,她怯怯的,不敢与人交流,同学都很排斥她,不愿意跟她玩,老师提问梅梅,其他同学就说“老师,别理她,她什么也不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都碎了!
我发现这个现象后,就给孩子上了一节课。
资源是:说说我和数学老师——张老师的区别,因为孩子们说我和张老师很像。
孩子们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还真不少,从身高、发型、肤色、表情、说话的声音……
我接着就问同学们:“世界上有一模一样的人吗(双胞胎也是有区别额的呀!)?”
同学们都摇摇头,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来:同学们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很独特,谁是什么样子都很正常,我们不能因为不同就疏远某个小伙伴。
孩子们都严肃地点了点头。
老师对待孩子没有了分别心,学生们就受了积极的影响,后来,梅梅就完全融入到大家庭的温暖中了,学习虽然还是很困难(他爸爸小学毕业,妈妈没上过学,跟孩子交流起来就比较困难,有时候说话她会听的不是太明白,)但是,梅梅的爸爸一直很努力地督促梅梅,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很努力地帮助梅梅,梅梅一直都在努力着,从不灰心(相反的,二年级有个同学就很难转变,因为刚入学的时候没有建立好她与学习的关系,她对学习没有太多感觉)。
在学校里,尤其是入学新生,教师就是学生的“过渡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到孩子学习出了问题,想要逆转学习状态也非一日之功:孩子到了初中阶段,从年龄来说,大多已经十三四岁,家庭、学校的教育已经固化成孩子生命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改变是要下大力气的(多年前,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说:孩子到青春期出的问题,只有靠心理咨询了)。
作者介绍
李小改
一位教师!
一位心理咨询师!
一位母亲!
二十六年教学实践,个案咨询十年,擅长成人婚恋、家庭及亲子关系咨询;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中小学生学习障碍及考前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咨询,陪伴很多家庭共同走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点击以下文字,转到你想去的地方:
慧心工作室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青岛南路53-2-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