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29讲4-6/初发心即成正觉/清净无染少众生,轻松自在登十地
真正地发心觉得佛教好,想来学的,但他又什么不懂,你看这样的人吧,最恭敬、最虔诚、戒律最严,是不是?即使没有受那个戒律,但是他规规矩矩的。关键他又觉得自己学得不好,见谁都谦虚,你看那个心是什么样的?绝对是清净、绝对空灵,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解脱了。他没恶念不就解脱了吗?他不造恶业啊。
当你发起这一念心来的时候,你看你的心什么样?欢喜、信心、清净,那时候不就是解脱吗?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真解脱了,怎么判断?就这么判断,你看你的心什么样就行了,你现在心里有烦恼执着吗?有就会轮回,如果没有,这就是解脱。如果时时如此,你就完全解脱,很简单。
这不讲到《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了吗?——初发心即成正觉。
---常空法师《僧伽吒经》讲记节选
【彼人问言:“我等诸人是少众生?世尊!我等是少众生?】
这是问句啊,佛陀就说:“你看,人家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年轻、庄严、漂亮!”看人家的“衣服”多好,人家没有一点污染。所以你起的恶念多是一种污染,你起的善念多也是一种污染。同样一件衣服,你弄上尘土是污染,你把粥泼上去它也是污染。你说粥是喝的,好啊,再好泼到衣服上也是脏的,也是污染;你学的东西再好,你心中只要放不下,学的东西也都是一种污染。你看这些少众生心里清净到什么程度?佛陀都说:“要说没解脱的人?你看,像人家这些人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你们都是老油条。”结果这些人还问他:“佛陀,我们是少众生?我们是清净的众生?我怎么不知道啊。”对了,真正的清净的人,他真不知道自己清净;真正谦虚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谦虚。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这个人是很谦虚的”,别说了,你一点都不谦虚,你那就是骄傲。
---常空法师《僧伽吒经》讲记节选
【有九万四千亿新学众生在如来前,不礼如来,亦不问讯。】
正在这时,有些新来学佛的众生——以前没学过佛,什么也不懂。他们听说佛陀要讲法了,也来逛逛吧,过来看看,但是什么都没学过,礼节都不懂,到了佛陀跟前也不拜佛,也不问好。
如果我们开法会的时候,大家来了都恭敬赞叹,突然来了一些人晃荡晃荡,什么都不懂,光看着,大家肯定觉得这人怎么不懂礼貌呢。为什么不懂礼貌呢?他们没学过也不知道什么叫礼貌,心中什么都没有。
【尔时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此诸众生不礼如来,亦不问讯请决所疑?】
当时药上菩萨都觉得很奇怪,“佛陀啊,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看这些众生到您跟前,见了功德巍巍的佛陀既不礼拜也不问讯,他们也不问问题,也不请佛来解决问题,为什么呢?”
你说为什么?他们没问题,什么都不懂,有问题才解决问题呀,人家好的没学,坏的也没学,心中什么都没有。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若作是说无少众生,如是之人是少众生。”】
佛陀就告诉药上菩萨说:“你现在好好听着。”注意,大家也好好听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了,是整部《僧伽吒经》的中心,重点来了,告诉你《僧伽吒经》怎么修行、怎么成佛的,这才是重点啊!
佛陀说:“你看这些人什么都不懂,如果就像刚才尼揵外道说的,没有少众生,都是老油条。”少众生是解脱的众生,干干净净像小孩一样,清净无染、无烦无恼,就像年轻人一样身相庄严、衣服清净,尼揵外道认为没有这样的人,很多人都在生死轮回,不可能有不轮回的人,也没有能解脱的人。但是佛陀说:“药上菩萨你看,像这些人什么都不懂,如果说世间没有少众生的话,我告诉你,有。你看见了吗?就像这样的人就是少众生。”少众生就是没生死、没轮回、没烦恼、清净解脱的众生。
像尼揵子,他觉得众生都是老油条,那说明他自己就是老油条嘛!为什么他是老油条啊?你从他说话当中就知道,他学的多。其实一念一生死,你学的东西越多越会生死,生死就是一个念头,特别是你认为学得对的东西,你认为对,那一念就坚固了,明白了吗?不管学的什么都会凝结。你的脾气性格会凝结,就称一次轮回;同样你学的知识学问也会凝结成一轮回。知道生死轮回怎么来的吗?妄念坚固,一念凝结,就是学的越多越轮回。看你学什么,你学善上天堂、学恶下地狱。
怎么才能清净解脱呢?不学!佛经的原话就叫“无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啊?不干!不学又叫“无学位”嘛。佛教为什么用无学位代表解脱的人?就是这样,“知识越多越反动”,学的越多越轮回。真正地学佛你们知道怎么学了吗?不学,千万不要学知识学问,学得越多越轮回!不过这个我们也讲了很多了,就像老子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学的越多那是学问,真正的修道、了生死是怎么学呢?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放下。学问是加法,而修道是减法,你只要放下就好了,你放下休息。
其实现在的社会要讲修行,我相信谁都能喜欢,为什么呢?现在人太劳累了,你叫他休息,这是真正的修行啊,这样就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这么简单。整个法界都是人心念的化现,那你有什么样的心念就化现什么境界。佛陀不得已只能告诉你:既然你老是有念头,希望你有点好的念头,不要有不好的念头嘛,这样化出来的境界也美好,你就是轮回也轮回到好的地方去,是不是?
不过,根据这一点也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你知道要想成就净土怎么成就了吗?还是一念就成就。你学了佛经,里边讲的净土什么样,你读了相信,脑子里有这个印象,这就是个种子,将来这个种子就能显示真实的境界,这就是净土。明白这个道理,你对往生就更有信心了。
《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
初发心即成正觉
哪些是解脱人呢?你看就是一些人他想学佛,他最起码想来看看佛嘛,也得有这个心;若不来,在世间他就执着世间事了,还是脑子里胡思乱想。既然他能来到佛所,说明他还是想学点儿佛,但他不知道怎么学,这就是初发心啊。
就像我们刚学佛的时候,知道佛教好想来学的时候,但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想想你的心态是什么?绝对没有烦恼、绝对虔诚、绝对恭敬,那个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那时候你还做坏事吗?你觉得佛教好,因为佛教是不做坏事儿的。你喜欢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心里绝对不想着做坏事,不就已经解脱了吗?所以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真的啊!
任何一个人真正地发起一念心来,觉得佛教好,想来学的——除非是骗子,他不是真学佛,他是为了学点儿佛教知识学问去骗人,那一类不是发心——真正地发心觉得佛教好,想来学的,但他又什么不懂,你看这样的人吧,最恭敬、最虔诚、戒律最严,是不是?即使没有受那个戒律,但是他规规矩矩的。关键他又觉得自己学得不好,见谁都谦虚,你看那个心是什么样的?绝对是清净、绝对空灵,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解脱了。他没恶念不就解脱了吗?他不造恶业啊。
当你发起这一念心来的时候,你看你的心什么样?欢喜、信心、清净,那时候不就是解脱吗?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真解脱了,怎么判断?就这么判断,你看你的心什么样就行了,你现在心里有烦恼执着吗?有就会轮回,如果没有,这就是解脱。如果时时如此,你就完全解脱,很简单。
这不讲到《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了吗?——初发心即成正觉。
这是问句啊,佛陀就说:“你看,人家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年轻、庄严、漂亮!”看人家的“衣服”多好,人家没有一点污染。所以你起的恶念多是一种污染,你起的善念多也是一种污染。同样一件衣服,你弄上尘土是污染,你把粥泼上去它也是污染。你说粥是喝的,好啊,再好泼到衣服上也是脏的,也是污染;你学的东西再好,你心中只要放不下,学的东西也都是一种污染。你看这些少众生心里清净到什么程度?佛陀都说:“要说没解脱的人?你看,像人家这些人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你们都是老油条。”结果这些人还问他:“佛陀,我们是少众生?我们是清净的众生?我怎么不知道啊。”对了,真正的清净的人,他真不知道自己清净;真正谦虚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谦虚。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这个人是很谦虚的”,别说了,你一点都不谦虚,你那就是骄傲。
这部经讲得一句一句环环相扣,讲的道理非常深刻。这些人心里多清净,清净到佛陀说这些人很清净,他们说:“什么?我们清净?佛陀,我们真的清净吗?不知道呀!”不知道就对了,你觉得“确实我修得清净”,这已经不清净了!你心中已经有执着了。怪不得人家是少众生。
佛陀说:“你们就是少众生,为什么是少众生呢?因为你们都不知道自己身量的大小,心中连老少的概念都没有,清净污浊的概念都没有,你们心里多清净啊!”
既然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量大小,那这个身量就可大可小了。我们学的知识学问多,往往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了就完了,你就是这几斤几两了。既然不知道,那可能性就很多了。对了,当你什么不知道的时候,这时候没有量,没有量就是无量啊!既然无量,在想成就的时候你能成就什么量?你起一念,就是那个量。
正是因为他心中没有任何概念,现在就看别人怎么画,你看佛就给他画一个画,画什么呢?干脆你直接成佛吧!因为他清净无染、没有概念啊,像这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其实本来就是解脱的状态,不要乱学,就已经解脱了。就像一张白纸,如果接触了外道,外道给他一画,坏了,就成外道了;要是学五善就画成人了;学十善就画成天人了;学戒定慧就画成阿罗汉了;学十二因缘画成辟支佛了;学六度就画成菩萨了;如果直接给他画佛呢?他就成佛了嘛!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渐法可以成为人修行的障碍,顿法也绝对可以真实实现的。一般人都觉得:“谁能马上成佛呢?肯定都是慢慢地行善积德一步一步过来的。”
其实不一定,你可以一步到位的,并且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步到位反而是最简单的!你想着经过很多步骤最后才完成,可能还很麻烦,你很难去掉。那也是一种轮回呀!你本来可以直接成佛,结果你先做善人,慢慢地再生天,慢慢地再转世修戒定慧成阿罗汉,慢慢地从阿罗汉再发心成菩萨,慢慢地成菩萨,最后才知道原来我要作佛。最起码这也是一种轮回转变呀,你已经轮回了呀!其实你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成佛。
这也是《僧伽吒经》告诉你,为什么读一遍这部经可以成佛。知道为什么了吗?因为你的心无量,你都没有概念。既然没有概念,就看你建立什么概念。很多佛经讲的不一样,我们容易疑惑:我们都知道,要想生净土要精进用功,可能才见一尊佛;这部经告诉你——临终你可以见九十五亿佛!这太多了!一般人就有点信不过:“我哪有这么大功德?并且读一遍就见九十五亿佛。我哪有这么大功德?”不敢相信。
你看,有的时候学的佛法也能成自己的障碍。就像画画,一张纸直接画一尊佛,和一张纸上画九十五亿佛,你说哪个难?其实一样。一尊佛也是一张纸上画,九十五亿佛还是这张纸,步骤是一样的。就像韩信点兵一样,“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说一张纸能画多少兵呀?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画画有很多技巧的,实在画不太清楚了不要紧,后边涂点颜色、点几个点也可以代表了。还有很多技巧,你怕什么呢?当然这里有技巧,如果你认为画得都像一个人那么大,你自己都疑惑:“不对呀,这一张纸只能画一尊佛,你叫我画九十五亿佛,我怎么画呀?”你太笨了,你干嘛用画一个人的技法画无量亿呢?各有各的方法。所以说从画画的技巧来讲,在一幅画上,画一个人和画百人、千人、万人、九十五亿人,其实是一样的。
或者就像电视节目,电视屏幕上有的时候出现一个人脸的特写,有的时候大场面大制作,就像《三国演义》曹操带领大军去打赤壁那一战,八十万大军,我们看得也很震撼。你说就这几尺的电视屏幕,现一个人脸的特写和现八十万大军打仗的画面哪一个难?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视屏幕,就看你现什么样的影像,其实用的功夫一样。你要是明白这道理就知道——很高的法不一定难,你下辈子再想转世成个善人需要下的功夫,和下辈子要直接成佛下的功夫可能是一样的。说不定下辈子成个人还更难呢,你要成佛反而简单。
【尔时,九万四千亿新学众生皆得十地,住于虚空。】
当时九万四千亿刚刚发心想学佛的人,没有学什么三皈、五戒、十善,磕头、作揖、顶礼,这些都不会的,结果佛陀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马上都证到十地大菩萨的果位,并且马上直接飞升虚空,有大神力。为什么呢?还是一句话,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的力量,既然不知道有多大的力量,就可大可小了。
佛陀告诉他:“就是这样子,你心里什么都不知道,那好,你随便画。”你想画什么?就按大的画吧。直接画最大的,直接画得像那大菩萨一样。因为当时本来虚空当中就有无量的众生嘛,我就直接这么画吧,直接画一个在虚空当中和那些大菩萨一样的菩萨,这不就直接成就了吗?
佛陀说的“以不能知自身量故”,你不知道自身量,这个“身量”还是指人的心量。你现在心里什么概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包含无限的可能,这是最大的量,这个时候是真正的佛的智慧。所以,“发心成佛佛已成”,就是人那一念初发心的时候清净无染,本来就解脱了,你不要再加概念,再加就堕落。
不知不识功德涵盖一切
最大的量是何
没有量最大
如何选择命运
以不知自己身量故
而任你选择
未来本来就是给众生一个机会——你有无限种可能。所以不要算命,命越算越倒霉。你不算命,你现在发愿吧,你想成就什么,它就可以成就什么。一算之后,人家告诉你“你就当乞丐了”,你也觉得必然当乞丐,可能以后就真走上那条道路。你去把握命运,算命有什么用啊?
从佛教来讲,道路在你脚下,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路。你不要认为有一条路等着你去走,应该是你走到哪里,哪里是路!你不要认为哪里是路我走哪里。你永远可以把握,你永远可以创造,你的命运永远精彩。
我们老是觉得未来不可控,觉得前途茫茫。前途茫茫吗?你这么一想,一点不茫然!因为你可以把握,你现在可以把握未来。未来是给你的一个机会,有很多机会,你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萨、可以成阿罗汉、可以成天人,也可以成下三恶道,看你怎么选择。多美好的一个规划,多美好的一个蓝图啊!你不要辜负了这一份礼物。所以说未来既然我们不知道,其实对你来说就是不确定,不确定这就对了,就看你现在怎么选择了,所以你完全也可以选择成佛呀!所以这个“不识”,这个什么都不明白的心是最宝贵的。你不明白就对了,明白就是画出来的那个枝条、线条,画得越多就越乱。你懂的越多,就相当于那个墙上画的线条越多,最后一面墙就花里胡哨了。
孔子说:“其实这一段讲的不在乎那些图画,不在乎‘巧笑倩’,不在乎‘美目盼’,关键在哪里呢?这种外在的东西后边的东西。”比如说,“素以为绚兮”就是白布上画了很多画,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个画、还是白布呢?白布,叫“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我们都喜欢看画,不知道画画最主要的是这些线条后边的那一个干干净净的、没有画画的那块布。
同样,《诗经》当中描写一个人笑得很美,眼睛表情很美,是说的这个表情吗?不是,是说的那个人。我们有的时候光注重外在的一个形式,忘了那个人;我们有的时候光看那幅画,忘了这个画的本质。子夏再问:“礼后乎?”我们儒教经常讲的“礼”,各种礼节、各种治国的方法,后边也有个最重要的东西吧?孔子说:“对呀,哎呀,太好了,你启发了我。原来我讲的很多儒教的礼节、治国的方法,在它后边还有个最重要的东西。”
你说是什么东西呀?就是那个能守礼、能治国的东西,是什么?比如说你在那儿作个揖、行个礼,这个动作之后有一个东西,那是什么?谁能行这个礼呀?你的那个心!儒教讲了各种治国方法、修行方法,目的在哪里呢?不是这些方法,而是能利用这个方法的那个人心,把人心治好,社会也就美好了。孔子赞叹子夏说:“你讲得太好了,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就可以一块儿在这儿谈谈《诗经》,谈谈诗词了。”抓住根本了。
我们有的时候都看花里胡哨的外在的形式,不知道形式背后的那一个最简单的、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根本,那个最重要。我们只知道“知识”的可贵,不知道“无知无识”的可贵。什么是知识呢?知识大概就像这个茶壶突然裂了裂痕,那个裂痕你觉得:哎呀,很漂亮,一条线!其实没有裂痕的时候,这一个茶壶才最完整,最美好啊!
人不知的时候,精神完具、一片清净,那时候没有轮回、没生死。你起了一个念头,就好比完具的精神开始破裂、粉碎。从少众生到老众生,从清净无染到老油条,不也是这个过程吗?你看那个小孩刚生下来,少众生、少年,什么都不知道,精神完具,是最快乐的时光。咱们觉得小孩那时候最笨,其实那不是笨,那就相当于一个器具刚刚出炉,最美好的时候。
我们学佛老是想“识”,不知道“不识”最好。小孩不识,不识那时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慢慢经过学习,什么都识了,有了知识,也知也识了之后,这个知识就相当于杯子慢慢破裂、破裂,开始从一条痕迹慢慢地越来越多,最后就碎掉了,就破掉了。
人生到世间来,就好比是一个器具慢慢慢慢地破裂摔碎的过程,但我们现在的毛病是老是求摔碎,“把我摔碎吧,摔得再狠点!”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生死轮回,这就是痛苦烦恼。我们求的东西恰恰是给人带来痛苦,佛陀认清这个真理之后,告诉大家:你要放下,你要无为,你要做个无事闲人。
《僧伽吒经》28讲1-2 / 一切勇菩萨神通无量, 屈臂游十方
《僧伽吒经》27讲7-9 / 这部经你要真信得过,下一世就可以有你的国土
《僧伽吒经》27讲(3-4)/有九十四亿诸外道婆罗门等来诣王舍城,怎么那么多人?
《僧伽吒经》27讲(1-2)/如此法门有大神力,能发清净信心,不生边地,具清净戒
五逆十恶的人,可以顿证八地,讲的就是僧伽吒法门,所以这个法门太高了
你学了《僧伽吒经》之后, 绝对对行菩萨道有信心/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做法师
关注公众号
学习常空法师开示
僧伽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