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组工印迹】2005年—2007年


2005

出台《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1986年底,国家审计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经过十几年时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逐步发展到对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5年,菏泽地区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使任期审计纳入了干部监督管理的正常轨道,形成了纪律监督、组织监督、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1998年10月,我省又在全国第一个颁布了地方性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条例》,使这项工作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大众日报报道


出台的有关文件


2005年7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经常性监督,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这个办法提出,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必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任职满一年,即可被安排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管理部门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结合干部任职和年度审计任务情况,安排适当数量审计项目,与审计机关协商后以书面形式委托。同时,配套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暂行办法》规定,任中审计结果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考评、职务任免和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等。之后,我省不出台的有关文件强化这项工作,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确保任期内轮审一遍。2018年,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任中审计的比例超过60%。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关于印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的通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改进审计结果报告形式,严格审计结果报告报送程序及范围等,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审计、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等部门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主要职责,规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应当采取的整改措施,不断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


讲述人

张翔燕(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一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时任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科员


▲向上滑动阅览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改革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实施初期,主要以离任审计为主,而离任审计很难做到“先审后离”,都是“先离后审”,往往问题已经产生,损害已经造成,容易形成“马后炮”“找后账”的现象;有的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问题形成有一个较长过程,由于没有适时审计,问题未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小病”拖成了“大病”;还有的单位“新官不理旧账”,对以前发生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疑难问题缺少整改积极性。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省200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监督逐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这个办法出台后,2006年省管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比例达到40%,市县任中审计比例更高,有的县达到80%。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广泛开展,前移了监督关口,加强了经常性监督,有利于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整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止未发”“治未病”的作用,对干部起到及时提醒、警示教育的作用。现在看,这是一项教育关心、保护爱护干部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依规依纪履行职责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2006

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推广“寿光经验”


2001年以来,寿光市按照“农业农场化、农民职业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以蔬菜产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但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新问题。从2003年开始,寿光市以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活动覆盖,扩大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切入点,依托集约产业、行业协会、农业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等建立党组织,推广形成了六类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搭建多层次、多形式作用发挥平台,使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由单一、封闭状态向多元、开放状态转变。这一经验做法,进一步回答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农村党的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会议现场


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全省推广寿光产业建支部经验、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现场会在寿光市召开。会议指出了寿光经验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所在,阐述了寿光产业建支部经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学习借鉴推广寿光经验、进一步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时大众日报报道


2006年7月,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要求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党建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意见》规定,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统筹兼顾、讲究实效。《意见》要求,根据党章规定和实际需要,生产经营范围集中、产业链条清晰、凝聚力和带动力较强的产业化组织、行业,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应建立党支部,具备条件的可组建党总支或党委;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可就近与相同或相关产业经营组织建立联合党支部。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庄规模和村级党组织管理党员人数的变化,及时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突出地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居联合等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具备成立党总支和党委条件的,应及时改建为党总支或党委。《意见》提出,积极推行产业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党组织等九类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逐步健全以乡镇和村庄党组织为主体,以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党组织为骨干的农村党组织体系,严格执行党组织设置标准和程序,合理确定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讲述人

孙荣新(寿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时任寿光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向上滑动阅览

发端于寿光的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党领导农民的一项创举,而产业建支部也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一个生动实践。


当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寿光各类产业组织已达到2万多个,带动80%的农户参与生产经营。随之也对农村基层党建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党员分散性大、流动性强,组织关系在村里,而工作生活在产业;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单一、活动方式单一,工作缺办法、管理缺抓手、服务缺平台;由于党的工作和力量覆盖不到位,导致一些行业管理混乱、无序竞争,甚至出现伤农、害农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寿光市委于2003年提出了“产业建支部、党员带头富、农民增收入”的思路,决定把“产业建支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市予以推行。主要做法是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农村党支部为领导,以产业关系为纽带,以产业组织为依托,推动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集约产业六类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同时相应调整隶属关系,创新设计活动载体,使遍布在产业链条上的“星星之火”迅成燎原之势,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全省推广产业建支部经验现场会在寿光召开。会议要求,认真总结产业建支部经验,把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作为巩固扩大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重要措施,推动形成长效机制。5月初,省委又将我市的经验做法向中组部作了全面汇报。



2007

出台《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组织开展科学发展综合考核


2007年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确定在已经实施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开展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该《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布局,推动各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总体要求上,提出坚持科学导向、坚持客观公正、坚持群众公认、坚持简便易行,形成以群众评价为基础、以综合考核为主导、以专项考评为印证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在考核内容上,科学设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群众满意度8个类别60项,使整个考核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切实考虑各地之间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坚持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在总量与人均、速度与质量、存量与增量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创新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从教育、卫生、治安、环保、社会保障和干部作风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方位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实际工作成效的直接感受,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意见》还对具体细化考核方式、全面运用考核结果、建立考核公正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当时大众日报报道


为积极稳妥推进这项工作,文件出台后首先在部分市开展了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总结分析,2009年初对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了进一步完善提升,并对17市进行了2008年度综合考核,标志着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在全省全面推开。这一轮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持续到2014年,之后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作出了新的设计。通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开展,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干事创业,形成了重科学发展、重工作实绩、重群众公认的工作导向,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推动全省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讲述人

李天民(德州市考评办综合科科长


▲向上滑动阅览

2007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启动了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并选择德州开展试点。这次综合考核试点工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特别是创新了考核方式,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考察、民主评议、集中座谈以及电话随机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各层次各界别的意见,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为健全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综合考核办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省委、省政府启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为全省及各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树立了鲜明导向。我认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树立了科学发展的导向。首先,全面考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建等“五个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看GDP、单纯看财政收入等单一化、分散式的考核模式,通过整合统筹,考核工作进入了“综合考核时代”。第二,既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既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注重显绩,也注重潜绩,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三,体现了差异化要求,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说,实现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指标化。另一方面,强化了群众满意的导向。这是一个创新和亮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关键因素,通过电话随机访问的形式,主动“连线”基层群众,倾听真实想法,把民意标准作为评价发展成效的最大价值取向,这一做法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感触比较深的是,当时市领导带领有关民生部门负责同志到现场旁听了电话访问,有的群众意见很具体、很尖锐,对在场的领导干部触动很大。省里的综合考核正是采取这种方式,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注重民意、关注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组工印迹

开栏的话•改革风劲好扬帆

1979年•邓小平视察山东,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干部队伍年轻化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980年•落实《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健全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

1981年•召开全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选拔中青年干部问题

1982年•印发《关于山东省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和今后整顿工作的意见》,开展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

1983年•召开省委四届二次全会,全面部署整党工作

1984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通知》,规范选调生工作

198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的通知》,重点解决知识分子“用非所学”问题

1986年•召开全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1987年•召开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

1988年•落实《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健全干部选拔工作民主制度

1989年•集中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有效锻炼了干部、提高了队伍

1990年•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莱西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1年•出台《关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机关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组工印迹】1992年—1994年

1995年•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组工印迹】1996年—1998年

【组工印迹】1999年—2001年

灯塔编辑丨许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