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1999-2003

性研究ing 性研究ing 2021-03-12

编者按:


性社会学,只不过是社会学的一个弱小分支。在西方,它发展不过百年,学者不过百人;在中国则更是历史短而人数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sexuality)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在2019年,性研究ing将推出“性社会学研究文献回顾”栏目,介绍发表在中英文期刊上的部分性研究文献和硕博学位论文(仅摘编题目与摘要)。我们将梳理中国大陆与性社会学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以五年为间隔,以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为主。英文文献仍以 Culture, Health and Sexuality 为主,介绍最新期刊的论文情况。


本期整理的是1999-2003年的硕博学位论文,通过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共查得9篇硕士论文,其中王洁的硕士论文无法获得文章摘要故只刊登题目。因为文献系统原因,1999年以前的论文无法检索,所以本期也是我们对中国大陆性社会学领域期刊及硕博论文梳理的最后一篇推送。如有遗漏,欢迎后台留言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


目录


1.对大学生人际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曾静(硕士),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6月


2.中国汉族成年人的性观念状况 

黄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6月


3.从中国长期性伴侣关系看社会交换理论

蔡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6月


4.“专业化梯度”的构建与反思——基于对A市与B市发廊小姐的考察

黄盈盈(硕士),中国人民大学 ,2002年6月


5.螺旋式亲密关系——同性恋人群透视

王静(硕士),华东理工大学,2002年6月


6.当代大学生性爱观之社会学研究

曲珩(硕士),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6月


7.上海A城区女性性工作者的职业调查与社会学思考

陈荣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6月


8.性工作者业间与业内的流动机制的比较分析

张慧霞(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6月


9.性产业从业者及其组织形态的相互构建(摘要暂缺)

王洁(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6月




对大学生人际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曾静(硕士),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6月


摘要:

本文是关于大学生人际性行为一项实证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揭示影响大学生人际性行为的因素。

选择这样的研究专题,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中国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中国似乎出现了“性革命”,这主要表现在:性目的的多元化,性观念的日趋开放,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性话语和性话题的公开化。这种变化是否影响到了大学生,需要研究来证明。其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敏感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成分,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研究可以预测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大学生群体处在性的生命周期中性成熟和性活跃的阶段,“性” 本身就是大学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专题。此外,现有的对大学生的性研究,多是关于性道德、性观念、性健康的内容,少有对性行为的研究,己有的对性行为的研究,又多是简单的频数和描述式的分析,或是局限在少数高校的小范围之内,不能在整体上揭示大学生的实际性行为状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本文是对全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所做的定最分析,这也是有关大学生的各类研究中的创新。

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1997年3-4月间,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承相的国家教委的科研课题“全国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査”。调杳的总体是全国正规高校中的本科生。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抽取了 150个高校中的2936名本科生,给他们寄去问卷,最后有1904名本科生寄回了问卷,有效应答率为66.6%。我们的调査数据能很好地代表全国14.6万本科生。

我们想要考察的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性行为的因素。因此本文的因变量是大学生的人际性行为等级,这个变量由5个逐级递增的行为层次构成:大学生的一般交往、约会、接吻、性爱抚、性交。

根据有关的大学生性行为研究的成果,我们选定了1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它们对人际性行为等级这一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这18个变量是:大学生的专业、年级、是否校外打工/ 交际广泛、是否学生干部、闲暇时间、零花钱、相貌对异性吸引力的自我评价、身材体型对异性吸引力的自我评价、气质风度对异性吸引力的自身评价、性观念开放程度的自我评价、对爱与性关系的看法、对异性性心理的了解程度、对所需恋人的了解程度、 感到性压抑的频率、解决性压抑的办法、学校对大学生性行为的纪律、同龄的熟人中是否有因性问题而受到处罚的、父母对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我们运用了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这些因素对性行为等级的作用。统计分析过程分四步进行:首先,通过双变量交互分析,发现这些变量对性行为等级都有显著的作用;接下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选出最有代表性的12个变量;然后做聚类分析,把这些变景聚成了三大类;然后做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得出了3个综合性的变量;最后,将这3个生成的综合变量代入 LISREL模型,得到一个关于大学生人际性行为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

统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性行为的等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本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大学生对性的评价、大学生对发生性行为可能承担的风险的认知。这三方面因素构成了一个模型,可运用性学中的性行为抉择理论來说明,这一理论把个人的性行为看做是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而不仅仅是受性本能推动的、随心所欲的无限制的行为。其概念性工具主要有: 性的目标、性的价值、个人拥有的资源、对发生性行为的风险估计。

将这一理论用到该模型上,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自身对性的估价越高,也就是自己的性观念越开放,对性本身的评价高,就越有可能去从事高等的性行为;(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它是从7个变量来综合考察的:大学生的年级的高低、是否在校外打工/人际交往广泛、是否担任学习干部,反映其人际交往圈子的大小。闲暇时间、零花钱、反映其在具体性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对自身相貌、身材、气质风度的评价也间接反映出实际的对异性具有吸引力的性魅力,而且还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这一在异性交往中重要的自身资源的认知和估计。大学生的人际圈子越大,交往越多,而且在交往中越是占有优势地位,拥有的有利于其从事性活动的资源越多,那么他就越容易做出高等级的性行为;(3)发生性行为的风险的认知。这是由对学校相关纪律的知晓程度、对熟人因性问题倒霉的知晓程度、对父母态度的评价三方向来测定的。如果发生了性行为,就可能违背家长意愿,违反校规、受到轻则警告处分重则开除的惩罚。这至少会影响大学生的声誉、前途。所以,学校的纪律越是严格,熟人在性问题上受到的惩罚越重,父母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越是不赞成甚至反对,那么,大学生的性行为等级就会越低。

所以,大学生实际的性行为等级,是经过理性的全面权衡之后选择的结果。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此研究的社会背景,指明了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理论背景。介绍有关的性行为研究,总结出影响性行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第三部分,申明了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说明目标变量及其意义:列举解释变量及其基本假设;介绍本文所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分祈步骤。第五部分,资料分析结果。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的简短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中国汉族成年人的性观念状况 

黄琦(硕士),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0.06


摘要:

本文是对汉族成年人的性观念状况所做的一项探索性研究。做这样的研究,从社会背景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人性观念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性禁锢和性恐惧中,从“不食人间烟火” 的无性神话中摆脱出来,开始正视性的存在和由性而引起的种种问题,性问题已经从遮遮掩掩的状态走向了大雅之堂。

笫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价值观中最为敏感和内敛的性观念,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笫三,目前在我国,许多传媒和其他部门都已经开展了性教育扣性知识的传播。但是,一个最普遍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人现在对于种种性问题,究竞是什么样的态度?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科学的随机抽样的调査得到的数据,揭示中国汉族成年人的性观念状况。本文通过把性观念分解为性取向、性感受和性审美三部分,并对他们加以说明和解释,从而揭示中国汉族成年人在性观念上的具体分布和状况。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把性观念分解为可以量化的三个部分,并具体分析和说明在不同社会维度上的差异,从而获得中囯汉族成年人在性观念上的总体状况。在研究方法上把性观念分解为可以操作的三个部分,是对性现念研究的一种创新。第二,通过这种点和面结合分析的视角,能够使性教育和性知识的传播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1995年1-8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所受《人之初》杂志委托的“中国人的性观念”调査。

2.目标变量

本文把性观念分解为性取向、性感受和性审美三部分。

性取向是对性的价值趋向,我们把性取向的主要内容界定为对同性恋的评价、对自慰的评价、对非婚性行为的评价、性势和基本性态度五个组成部分。

性感受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性行为双方的生理心理体验,二是对性行为方式的心理体验。本文要说明的主要是性感受的文化意义而不是性的心理体验本身。

性审美是对性对象和性行为中情爱的鉴赏心理。在性审美中,我们不仅强调性对象具有的审美属性如体形、容貌,而且强调性行为过程中情爱的鉴赏如在性生活中情爱的表达。

3.目标变量的生成

本文的三个目标变量和五个派生变量的生成,是运用计算 "团体总分”的方法,计算它们的总分,然后确定其等级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解释变量及假设

本次研究的解释变量共有8个: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时间最长的居住地、职业、月收入、婚烟。

我们假设:在3个目标变量和5个派生变量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这8个变量来说明和解释。

三.数据分析结果

1.各解释变量与目标变量的交互分析

我们主要应用X²检验来判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1)性取向变量分析

中国汉族成年人在性取向上开放超过了封闭的程度。男性的开放程度(35.9% )仅仅比女性多0.9 %,社会的进步和性文化的变迁更能够在女性身上得以体现。

所有的性调查都表明,无论是性观念还是性行为,都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在我们的3个目标变量中,在年龄变量上差异最大的是性取向。在封闭维度上,17-23岁只有12.4%,而在56岁以上群体中,却有46.4%,在开放维度上,从43.2% 下降到18. 9%。

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性取向就越开放。我们假设:第一次结婚群体和分居/离婚/孤寡群体比其他两个群体在性取向上更封闭,在性感受上和性审美两个变量上较不注重。

城乡差异在性取向上的体现比较明显,长期居住在农村/ 城镇在性取向上倾向于封闭和一元化,而长期居住在省会或直辖市的人们由于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性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在浅移默化或者是狂轰乱炸中,使他们开放和多元化的取向较为显著。

(2)性感受变量分析

在性感受变量上,影响最大的是性别因素。数据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性感受,而在不太注重性感受维度上,女性远远高于男性(36. 5%: 21.1%),从各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比较来看都表明了女性在性惑受上处于弱势。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性感受变量上,个人的社会特征比性观念形成的背景影响要大。在职业变量上,农村工作者注重性感受的比率是最低的,而老板/个体户最高;月收入越高就越注重性感受。

未婚群体和再婚/婚外恋群体更加注重性感受,第一次结婚群体的比率是最低的。我们控制性别后,对婚烟和性感受作交互分析,发现我们的假设在男性和女性哪里都得到了证实。

(3)性审美变量分析

在性审美变量上,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变量。文化程度越高, 就越注重性审美,高文化群体是低文化群体的1倍。随着岁月的增长,性审美的情趣也日益丧失。性审美与职业等级呈正相关,职业等级越高,越注重性审美,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是如此。数据表明人们对性审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性生活中情爱的表达。

在性生活的目的上,人们日益注重对性感受和性审美的迫求。从总体上说,中国汉族成年人的性观念分布与个人的社会特征明显相关。

2.各解释变量与派生变量的交互分析

(1)自慰的评价变量分析

在这个变量上,分布差异最大的是文化因素,高文化群体的宽容度比低文化群体高一倍。老年人20 %的宽容比率比17 -23岁群体低23%。对自慰的道德评价源于“自慰有害论”。

(2)冋性恋的评价变量分析

在这个变量上,年龄的影响最大,在20世纪60年代度过春春期的群体对同性恋的宽容程度最低,比90年代进入靑春期的群体要低1倍,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上文化和社会背景是决定性的。

(3)非婚性行为变量分析

非婚性行为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一直受到道德的谴责。在20世纪末,人们对它的宽容和认可评价已经超过了否定评价。在分布上,差异最大的是收入:收入越高,对它的宽容度就越高;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更为宽容;职业等级与宽容度呈正相关。

(4)性势变量分析

性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性文化的积淀。在这个变量上,差异最大的是文化因素,文化越低持男女性势平等的比率就越低。从总的分布来看人们对性生活中女性的性权利的认识不足。

(5)基本性态度变量分析

中国汉族成年人的基本性态度在开明宽容的分布比保守严厉要高。老年人和低文化群体更趋向于保守,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

通过对三个目标变量和五个派生变量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汉族成年人在性取向,性感受和性审美的分布上与个人社会特征显著相关,在五个派生变量上的分布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相关。



从中国长期性伴侣关系看社会交换理论

蔡鑫(硕士),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1.06 


摘要:

本文是以社会交换理论为理论构架来说明长期性关系之发生和其质量的决定因素,分析了包括长期性伴侣双方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家庭条件等等在内的多个变量。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平等互惠原则,以及一个人在社会交换过程中资源的相对量将导致支配或依赖的互动关系,在本文中获得了验证。

本文数据来源于一次抽样社会调查。这次调查对于了解中国人的性行为模式是很有帮助的。以前我国的这类调查采用的多是小范围内的样本或特殊群体样本,比如大学生群体等。我们这次调查是建立在严格的全国随机抽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本文对长期性伴侣双方的行为模式上所体现出的交换关系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对交换理论作出一定验证。

交换理论认为个人或群体所有的行为皆为理性的行为。在互惠原则下人们尽量减低代价获取收益,交换理论不只包括物质、财货的交换,而且包括非物质交换。在所有的社会交换中都包含着一种相互期望,即交换将是互惠的。

本文认为人们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相似是人们建立密切关系的内在原因, 并通过数据对之进行检验。

在交换理论的理论框架下,本文的基本研究假设是:

一、社会资源地位相似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并结成长期性关系或者说长期性伴侣双方在社会背景上表现出相当高的相似性。资源地位相似的人们一旦结成稳定的长期性伴侣,往往比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结成的长期性伴侣更易于对彼此关系感到满足。

二、在长期性关系中,男性的社会地位略高于女性,会增加双方情感与性的满足;而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会减少双方情感与性的满足。

三、长期性伴侣双方的交换中,双方相对的资源地位差异将导致支配或依赖的相互关系。交换地位弱势一方倾向于多付出努力以维持双方关系。

数据显示,长期性伴侣双方的文化在同一个等级或仅只相差一个等级的占 86.9%。双方职业身份相同或相差只在一个等级之内的占70%,长期性伴侣双方收入等级相同或仅相差一个等级的占71.3%。

可见,人们选择性伴侣时遵循平等原则,体现在长期性伴侣双方在受教育程度、职业、魅力、家庭条件及成长环境等指标上的相似性,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婚恋择偶中“相似相吸”的规律。同时,数据也证明,人们在资源互动交换中的地位越平等,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期性伴侣双方的满意程度越高。这也为人们追求平等互动交换的行为加上了一个注脚,即人们为什么会“同类相吸”呢? 只因人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建立在双方相似基础上的人际互动才易于使双方都感到满足,假设一得到了验证。

男性通常在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指标上略高于女性,但在多数的情况下,男方在收入、教育程度、职业、魅力、家庭条件等一系列交换资源上占有优势时并不能给双方都带来满意度的提高。对于女性在收入、教育和职业等交换资源上占优势的情况,男女双方均表现出了满意度降低的倾向,假设2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会减少双方情感与性的满足”得到验证;但“男性的社会地位略髙于女性,会增加双方情感与性的满意度”的假设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证明。这也说明择偶梯度的作用效果要小于平等交换的原则,或者说择偶梯度是建立在一定的平等交換基础上的。

对妒嫉及家务分工的分析表明,长期性伴侣双方中资源地位上处于劣势的一方更易于对对方妒嫉,倾向于承担更多家务。这一分析验证了假设三,“长期性伴侣双方的交换中,双方相对的资源地位差异将导致支配或依赖的相互关系。交换地位弱势一方倾向于多付出努力以维持双方关系。”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和影响,女性普遍比男性承担更多家务,但数据仍然显示出资源地位差异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在单项的交换资源上,诸如教育程度、职业、收入、魅力及父亲职业等,长期性伴侣双方均表现出相当高的相似性。这说明人们往往只需要在某一个或几个社会背景层面上相似就使得建立亲密互动关系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建立互动关系时,如果对彼此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社会特征赋予特殊的价值,那么互动关系就很可能建立起来,人们也易于对双方的互动关系感到满足。

数据显示,长期性伴侣双方的资源地位平等有利于双方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在农村中这一影响要更明显一些。资源地位平等对女性而言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她们会感受到更大的满意度。而男性却相反,他们表现出更希望在资源地位上比女性占有优势。这反映出农村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父权社会的色彩。

资源地位差异是一个复杂微妙而又难以量化分析的问题。长期性伴侣双方资源地位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双方原先的个人资源和双方差异,也与目前双方的个人资源变化速度和幅度及预期有关,还与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婚姻需求及外来诱惑等因素相关。本文对此只能做些尝试性的研究。



“专业化梯度”的构建与反思——基于对A市与B市发廊小姐的考察    

黄盈盈(硕士),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6月


摘要:

这是一篇研究中国红灯区里“发廊小姐”专业化方面的论文,是根据笔者对于A市与B市两地三个红灯区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通过对三个红灯区“发廊小姐”身份认同、做生意方面的积极性、对工作情境与私人生活情境的区分等情况的分析,展现发廊小姐不同的专业实践以及她们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不同位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小姐”这个群体中存在的分化现象与异质状态,尤其是在“小姐”群体中出现了认同自己的职业、积极工作的一些人。

本文采取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所用材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于2001年8月份在B市三个地方红灯区的社区考察。我们以入住考察的方式考察了B市3个小镇的红灯区,主要采取观察与自然情境中聊天的方式。所得材料为当天回到住处的聊天记录。本文一部分材料来自笔者于 2000年1月份在A地区为期一个月的社区考察。

本文主要关注小姐的“专业化”问题,把专业理解为职业发展的模式,本文重在分析发廊小姐的专业化程度与专业实践过程。核心概念是“专业化梯度”与“专业实践”。“专业化梯度”是一个具有层次感但是比较静态的描述概念,它也是本文想通过材料分析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专业实践”则注重小姐动态的自我专业化过程。本文拟呈现的“专业化梯度”倾向于定序的排列,这种序列旨在反映小姐专业化情况在纵向上的异质状态。

本文首先通过对这几部分相关文献的文本分析,总结研究者在涉及小姐们“专业化”方面的内容时潜在或显在的分析维度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专业化梯度”的分析框架。

本文的分析维度包括四个方面:小姐的身份认同、小姐对于上班规则以及生意行为的建构、小姐对于上班与曰常生活的区隔与重叠、小姐的信息准备与生活规划。

在这四个维度上,笔者推导出对于“专业化梯度”判断标准的四个基本假定:

(1)在身份认同上,越是认同“做小姐”这个职业、越能摆脱附着在这个职业上的道德压力的,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罝越靠上;越是能挖掘这个行业的优点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其“正当论述”越是能与“小姐”身份的污名特征相对抗的,她们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罝越是靠上。

(2)在规则构建方面,越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则构建的小姐在业化梯度上的位置越髙;越具有自我培训意识、生意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小姐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罝越高。

(3)在上班与日常生活的区隔与重叠方面,越是能把“发廊”内外的界限分清,越是把工作中的性与生活中的性分开、把工作与休闲分开的小姐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置越髙。

(4)在小姐的信息准备与生活规划方面,入行前知识准备越充分、 对行业所需知识(预防性病知识、做生意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多、对自己的生活规划越明确的小姐,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置越髙。

本文第二部分在实地考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当地小姐在四个维度上对于“专业化梯度”的构建,尽量用经验材料突出小姐这个主体自己的声音。

(1)在“小姐”的身份认同这个方面,我们首先通过小姐自己的表述看她们对于“小姐”身份的不同认同程度:从干这行丟人现眼、“丑死了”,到“千这行也没什么”,到“我喜欢做小姐”,再到“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不出卖灵魂就行'“这个年代笑贫不笑娼”等等。

小姐对于自己从业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小姐面对“小姐”这个污名身份朿手无策,干不了多久就退出这个行业;一部分小姐对于从业的解释跟一般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如认为自己出来是因为贫穷,素质低等; 也有相当部分小姐的解释是有对抗性质的,如就是为了赚钱,做小姐自由 “好耍”,甚至“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实践”等等,她们对于“做小姐”这个深受社会污名压力的行为已经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合理化解释,一套至少在当时情境中足以抵抗主流污名压力的自我表述,她们有意识地在这个行业中发掘对自己有用的资源:赚钱,接触更多的人,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有更多上升的机会,外出的机会等等。

(2)在对上班规则的构建部分,我们分析小姐与老板(或妈咪)、小姐与客人、小姐与小姐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老板(或妈咪)和客人为参照群体,分析小姐在实际做生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专业化梯度状态。

老板娘和小姐对于做生意的积极程度因地而异、因人而别,在有些地方,老板娘制度方面的硬性规定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小姐们的积极性(B市);而在制度规则比较松的地方比较容易分辨小姐做生意的积极性与否,小姐们在与客人的互动中也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比如A市)。小姐们在穿着打扮、怎么讨客人喜欢等自我培训意识方面的差异性也是比较大的,对付客人的方法和策略也各有所异。

此外,面对有些不戴套的客人或超越小姐传统性行为规范的一些性行为要求,小姐们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她们在赚钱与健康、传统性行为道德之间有个利弊权衡的过程。但从我们所获得的一手资料看,小姐们虽然在性关系道德上有所突破,但很难摆脱传统性行为道德的约束。

我们发现,戴不戴套的决定权主要还是在客人一边。客人与小姐没有达到一种人格的平等。

在小姐与小姐之间,也已经出现了竞争意识。但是大部分人对于“有手段”“为了赚钱什么都做”的行为是非常不齿的。

(3)接着我们分析的是小姐们对于上班与下班的界限区隔是否明晰:对工作中的性与生活中的性有没有明显的区分。我们介绍了小姐与客人是否有感情纠葛,小姐对于工作与私人生活有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区隔。 在这个维度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红灯区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小姐一般都是从外地来打工的,她们的活动圈子基本上跟发廊等经营场所联系在一起的,工作与生活在空间甚至时间上区分不是很明显。撇开这些实际情况孤立地以上下班时间与空间的区隔这个标准来评价小姐的专业化程度是不合适的。

(4)最后我们分析的是小姐们入行前的信息准备和入行后对于自己的生活的规划。资料分析表明,小姐们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实践也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材料里,在身份认同上有所准备的小姐不少,她们到红灯区之前对于“做小姐”有心理准备。但入行前有较充分的知识准备的笔者只碰到一个人。在生活规划方面,小姐们的专业实践也是不同的,有的小姐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想法,有些则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规划越明确的小姐,笔者认为她越具有赚钱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专业化梯度上的位罝也越高。

文章第三部分尝试着分析小姐们不同专业实践的影响因素,从(1)该地红灯区的行业特点和老板娘的管理形式;(2)客源特征;(3)小姐之间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接着笔者分析了专业化与自主性、理性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 “专业化梯度”分析框架的文本性构建与主体性构建,对前文根据文献推导的“专业化梯度”进行适度的反思。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螺旋式亲密关系——同性恋人群透视

王静(硕士),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2002年6月


摘要:

该文以六名同性恋者的个案样本为基础,具体阐述了一种螺旋式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与维系方式,分析了该文样本中六名个案选择同性恋的原因、巩固该选择的过程、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亲密关系的向心与离心运动以及建立亲密关系后的“壁橱”效应、忠诚度、沟通、协商状况等。在分析个案的基础上,该文总结了螺旋式亲密关系的特征。作为同性恋者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类型,螺旋式亲密关系不同于以往以“混交”为特征的同性恋人际关系,它提供了类似于婚姻的同性恋行为方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当代大学生性爱观之社会学研究

曲珩(硕士),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6月


摘要: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性爱观及其表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而且它们还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性爱观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出:由于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是单一的性知识和性教育,大学生在交往方式上显示出不理智行为和性道德的缺乏;接着,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性爱现象所呈现的非正式群体特点和内在的生理动机与社会动机;在第三章中,文章着重介绍了社会、学校、父母对大学生的态度,并对比了两代大学生,他们由于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反映在性爱观上也是很大的不同。最后,该文得出结论:因为大学生的性爱观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社会、学校、家庭应该一起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性知识教育,加强心理疏通,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到正确引导,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材。



上海A城区女性性工作者的职业调查与社会学思考

陈荣武(硕士),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6月


摘要:

中国地下性产业和女性性工作者已受到一些社会学和性学学者的关注,而比较多的研究视域定位在国内性产业比较发达的"红灯区"、妇女教养所,目的是进行性病和爱滋病等性学问题的干预研究、或为扫黄、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依据和策略研究,或试图寻求性产业和从业的深层根源。把上海女性性工作者放到职业发展的领域来进行"田野式"社会学实证调查研究,还几乎是个空白。该文以上海A城区为样本和突破口来研究、透视上海女性性工作者的职业现状、职业特征和职业命运,并力求进行针对性的社会学思考、提出研究对策。在研究中,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的事实说话,调查方法也有所大胆突破。该文提出了变"以法禁娼"为"以法治娼"、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外来人员社会工作体系、加强社会家庭伦理和性伦理建设等的研究观点。



性工作者业间与业内的流动机制的比较分析

张慧霞(硕士),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6月


摘要:

研究性工作者的职业流动,是因为同学给我讲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她的去以色列的被访者讲给她的:“你们女的工作好找啊,出去可以去歌舞厅,会挣很多钱的!”在这位被访者看来性工作是任何女性都可以从事的“万能”职业,似乎还是相对于男性的一种“就业优势”。尽管任何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都可以流入到性产业,但只有部分女性流入。而流入到性产业中的女性并非大部分部茯得如业外人想象的那么高的收入,相反有的性工作者被迫退出性产业,为什么?这已不是什么新问题,但至今并没有很好答案。我再次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直接回答,而是想换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个角度就是性工作者在性产业中的流动机制。

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例如: 市场竞争机制,又叫机理。性工作者的流动机制就是性工作者在性产业中或在性产业与其他行生间相互流动的过程和方式。

从广义上讲,性工作者流动机制的研究是职业流动机制研究的一组成部分。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对职业流动的研究已形成多种理论,现再用它来研究性工作者的职业流动似有换汤不换药之嫌。虽然性工作与其他工作有相似之处,但社会文化的原因又使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特殊性之一就是流动性极强。因此笔者希望在已往职业流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来近视中国现代性工作者的流动机制,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的产生部有很多因素促成。如果当某一种社会行为成为某一群体最有可能采取的行为时,那么就存在推动该群体产生其行为的共同结构因素。如果能总结出这些共同因素,那么就可以更加了解该群体的行为特征,并由此对该群体进行行为上的干涉,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往期

回顾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期刊文献:2015-2019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期刊文献:2010-2014

性社会学研究 |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英文文献编译 (一)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期刊文献:2005-2009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期刊文献:1990-2004

性社会学研究 |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英文文献编译 (二)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14-2018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09-2013

(博士篇)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09-2013

(硕士篇)

性社会学研究 |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英文文献编译(三)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04-2008(博士篇)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04-2008(硕士篇)

性社会学研究 | 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2004-2008(补充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