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张敏 - 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综合组 三等奖

2018-04-26 外语教学网 蔡雷英语

英语课例

▲ 张敏老师生授课视频截图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得主,来自太原科技大学的张敏老师的作品。


张敏,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于2006年进入太原科技大学,踏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岗位,教学风格活泼自然,任教五年来“学生评教”成绩都名列前茅,曾获得2010年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11年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综合组三等奖 。

参赛感言

我参与,我收获;我收获,我快乐。 

比赛心得

转眼间,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已落下帷幕。作为一名参赛者,赛前的精心准备、赛中的煎熬历练、欣赏观摩、赛后的回味反思,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有说不尽的感激与感慨。


此次大赛规则与第一届的不同之处在于决赛的授课内容有八组题目,抽签分配,我抽到的课文为“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初拿到题目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因为这篇文章既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热点,也不是趣味性十足的生活经历。琢磨了很久,决定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切入点,以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之后,便是授课重点的确立,短短20分钟,该侧重哪些点呢?自己很纠结,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确立了在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出一个阅读技巧与一个写作策略的方案。忘不了家人与朋友每天帮我“谷歌”、“百度”合适的图片的样子,也忘不了领导和同事细心地帮我修改 PPT 的身影。在此,我真诚地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此次比赛强者如云,从他们对教学理念的大胆创新,到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再到对课堂的驾驭自如,都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总决赛说课环节,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当我还埋头于文章甚至忘记关注一下作者是谁的时候,其他选手已经联系作者背景深刻地分析写作目的了。这让我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师在钻研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此外,在比赛中,我还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的友谊。赛场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本以为三天的比赛会因为压力而无聊度过,但是因为他们的可爱,让这三天精彩而快乐,这些朋友,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我们因艺术而充实,我们因艺术而快乐。愿我们所有教师的课堂充满艺术,更愿我们的工作因艺术而充满欢乐。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336knj5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史志康教授点评 

张敏老师选取的课文是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图片与视频来导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文主题。


授课教师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师生互动。从整体教学环节看,授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朗读、回答问题、例句翻译等不同形式,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这体现出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反映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在“Analyzing the text”部分既有结构分析又有对关键词汇“alien”的讲解,图文并茂。在教学设计方面,授课教师力图在课文讲解中融入阅读与写作技巧的内容,这样的构思有其可取之处,但其与整体教学环节的融合却是一个挑战。在本次授课过程中,有关阅读技巧的内容穿插在了课文分析之中,衔接较为自然流畅,但写作部分的内容与授课的主要内容之间略显脱节,没有形成浑然一体的授课效果。


从 PPT 的设计上看,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失衡问题,“Approaching to topic”部分占据了近半的信息量,其中的视频更是占时长达一分半钟,这难免会有头重脚轻之嫌。PPT 中所列的授课内容为四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六项,也即还包括有最后的“Review”和“Assignment”两项,而且这四项内容也并非如授课教师开始时所介绍的那样按序进行,这是教师在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授课时应注意的细节。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632jf7ff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束定芳教授点评 

选手首先介绍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几个步骤:Before reading,Global reading,While reading,After reading。选手自己承认这样的安排是“传统的”(old)。


选手介绍说,在 Before reading 阶段,她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东西方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由此引入课文。在 Global reading 阶段,通过对文章的浏览,让学生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教师此时介绍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总体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教师提出,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她将使用 deconstruct 的方法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寻找 topic sentence,再让学生通过发现支撑中心思想的细节,如名人言论等,并分析材料中的修辞手段等,来 reconstruct 课文。在 After reading 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论辩方式,对相关的话题进行辩论。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讨论。


我们认为,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应该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相关阅读,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主题或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或科学素质,二是通过对所读材料语言特点的分析,学习、吸收一些新的、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这位选手的说课似乎更注重了阅读材料的语言教学功能,强调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确实也就把这堂课上成了比较传统的精读课。其实,这篇选文涉及的话题非常重要,教师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多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所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对“幸福”、“人生目的”、“中西文化差异”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问阶段,选手未能很好地回答评委的问题。尤其是对本文作者林语堂的信息几乎一点不了解。尽管选手解释自己由于过度专注于文章内容而未能关注有关作者的信息,但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应该的,因为要对一篇文章作出准确的解读和分析,不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了该选手平时阅读面有限,知识面还有待拓展。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