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破给药方式的限制!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AAV基因治疗药物成功进行首例患者给药丨医麦猛爆料

康康 医麦客 2021-04-01


本文由医麦客原创,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2020年9月12日/医麦客新闻 eMedClub News/--昨日,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REGENXBIO宣布,在II期试验ALTITUDE中,第一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已经接受了脉络膜上腔注射RGX-314基因疗法,脉络膜上腔注射的实现通过利用Clearside Biomedical的SCSMicroinjector®技术。



REGENXBIO公司的首席医疗官Steve Pakola博士表示:“这项实验的启动是REGENXBIO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是第一个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进行基因疗法给药的临床试验。


REGENXBIO公司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公布该实验的第一批数据。


AAV基因疗法新的递送方式


RGX-314是一种编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片段的NAV AAV8载体,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w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其他慢性视网膜疾病。


AAVIATE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II期临床试验,将评估RGX-314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预计在两个队列中招募40名重度wAMD患者,每个队列中的患者将以3::1的比例随机接受RGX-314脉络膜上腔注射和0.5mg/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RGX-314的剂量分别为2.5x1011 GC/眼和5x1011 GC/眼。


该实验的主要终点是从基线到第40周时,通过最佳矫正视力(BCVA)衡量患者的平均视力变化,其它终点包括RGX-314给药后接受的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平均变化和抗VEGF玻璃体内注射的次数。


▲ SCSMicroinjector®(图片来源:clearsidebio


本次启动的试验采用了一种新的给药途径——脉络膜上腔注射进行RGX-314的递送,脉络膜上腔注射药物具有风险较小,且费用较低的优点。该途径利用REGENXBIO公司的合作伙伴Clearside公司的SCSMicroinjector®技术。


SCSMicroinjector®是一种用于诊所专业型(in-office)、非手术注射药物到脉络膜上腔的显微注射。SCSMicroinjector®由一个注射器和两个30英寸的可变长度中空微针组成,每个针头长度均小于1.2mm,该定制针头可以优化药物的输注和脉络膜上腔注射。


SCSMicroinjector®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被设计成在局部麻醉后,垂直于巩膜进行,一旦微针穿透巩膜并达到SCS(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边界),微针的开发斜角就会在这两层之间释放药物。一旦将药物注射到SCS中,药物就可以从SCS扩散到眼睛的后部,靶向目标细胞。


REGENXB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nneth T. Mills曾经表示过:“这种方法有可能使湿性AMD和DR患者的治疗人群扩大。在临床试验中,经脉络膜上腔递送的风险最小,这可以使医生能够用RGX-314治疗患有早期DR等疾病的患者。”


REGENXBIO公司的首席医疗官Steve Pakola博士表示:“正在进行的I/II a期试验中,RGX-314已经显示了对wAMD的潜力,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途径可能可以为患者提供额外的治疗选择,我们对此感到兴奋,我们很期待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该试验的更新数据。”


REGENXBIO公司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公布AAVIATE试验的第一批数据。


RGX-314的积极数据


今年8月,REGENXBIO公司公布了RGX-314 的I/II a期试验究中队列4(剂量为1.6x1011 GC/眼)和队列5(2.5x1011 GC/眼)的最新数据(数据截止至2020年7月13日),数据显示:


队列4和队列5中的患者接受RGX-314治疗一年后,表现出稳定的视敏度,平均BCVA较基线分别改善了+4个和-2个字母;并且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降低了,CRT分别降低-61µm和-79µm。


与RGX-314给药前12个月相比,队列4和队列5中抗VEGF治疗负担显著下降。接受RGX-314后,队列4的患者平均一年内接受4.1剂抗VEGF注射,治疗负担减轻61%;队列5的患者平均一年内接受1.4剂抗VEGF注射,治疗负担减轻85%。


在队列4中,25%(3/12)的患者一年内未接受过抗VEGF注射,这些患者一年内平均BCVA较基线改善了+6个字母,CRT平均降低-62 µm


在队列5中,73%(8/11)的患者一年内未接受过抗VEGF注射,这些患者平均BCVA变化为0,一年后CRT降低-95µm


在两个队列中,均观察到患者眼内RGX-314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剂量依赖形式表达,分别为420.9 ng/ml和457.5 ng/ml。


RGX-314在所有患者中普遍耐受性良好安全性方面:11例患者中报告了18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ASE),其中17例与RGX-314不相关,一例(队列5)出现视力显著下降,被评估为可能与RGX-314相关。


最常见的非严重不良事件通常被评估为轻度,包括术后结膜出血、术后炎症、眼睛刺激、眼痛和术后视力降低,其中多数都是由于给药方式造成的不良事件。


因此,能够开发出风险更小、更安全给药方式十分关键。


AMD基因疗法赛道


眼科疾病是进军基因疗法一个不错的切入口,Spark的Luxturna于2017年被12月FDA批准,成为全球首款体内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Leber先天性黑蒙2型(LCA2)。此后,眼科基因疗法就受到了包括Biogen、强生(Johnson & Johnson)以及罗氏等大型药企的关注。


推荐阅读:


在眼科疾病中,AMD同样是一种影响范围较大的疾病,AMD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是导致视力下降和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导致老年人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仅西方世界就有超过3500万人受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增加,7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超过10%出现AMD症状。据估计,2020年全球将有1.96亿人患有这种疾病,而目前已经有将近1100万人患有严重的视力丧失。



除了Adverum公司正在追逐AMD的基因疗法之外,还有多个机构/公司在研发治疗AMD的基因疗法,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IHR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

2017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使用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的基因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该 I 期临床试验证明:用腺相关病毒将治疗基因递送到眼睛内的治疗方法是安全的,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患者的视力。


2019年,在NIHR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John Radcliffe医院的牛津大学眼科学教授Robert MacLaren进行了首例干性AMD患者基因疗法GT005给药。


推荐阅读:挖掘庞大眼科市场,BBC报道全球首例干性AMD基因治疗患者丨医麦猛爆料


2020年5月,专注于严重的罕见和眼部疾病的Adverum Biotechnologies,新公布了其候选基因疗法 ADVM-022 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 I 期临床试验(OPTIC)中的中期阳性数据,试验数据证明了ADVM-022拥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荐阅读:基因疗法在AMD中显示出积极的阳性结果!看一看都有哪些公司在布局丨医麦新观察


2020年8月,Gyroscope Therapeutics Limited宣布,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以评估其候选基因疗法GT005是否具有减缓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继发的地理萎缩(GA)的潜力。


推荐阅读:看得见的希望!AMD基因疗法进入下一个临床阶段丨医麦猛爆料


另外,Hemera的基因疗法HMR59目前正在进行干性和湿性AMD的临床试验;Oxford Biomedica的AMD基因治疗项目也处于 1 期临床阶段。



▲ 部分眼科疾病基因疗法临床进展
(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根据2019年1月发表于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基因疗法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的应用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约有25种眼科疾病基因疗法处于I期、II期或III期,其适应证包括IRD,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LCA,以及AMD和葡萄膜黑色素瘤。


目前来看,除了使用基因疗法治疗AMD,也有部分公司/机构选择干细胞疗法治疗AMD,例如Lineage Cell Therapeutics、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NEI)等。


值得一提的是,Lineage Cell Therapeutics公布了其先导候选产品OpRegen(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疗法),治疗患有地理萎缩(GA)的干性AMD的新数据,数据显示OpRegen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并且单剂服用可以提供持续的和具有临床意义的益处。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Brian M. Culley表示:“一些证据证明了OpRegen细胞至少存在4年。


推荐阅读:

  • 胚胎干细胞衍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干性AMD,1/2a期临床结果积极丨医麦猛爆料

  • 美国首例自体iPSC衍生细胞代替组织的临床试验正式开启!针对干性AMD相关的地理萎缩丨医麦猛爆料


结语


AMD是一种影响范围较大的眼科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AM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每4-12周一次的标准治疗实际上很难维持,并且会造成极大的医疗负担。


因此开发出能够持续有效的、更安全的AMD治疗方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https://regenxbio.gcs-web.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regenxbio-announces-dosing-first-patient-phase-ii-aaviatetm
2.https://regenxbio.gcs-web.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regenxbio-announces-additional-positive-interim-phase-iiia-0
3.https://www.clearsidebio.com/scs-microinector.htm

医麦客近期热门报道

诺华斥资近100亿美元收购的RNAi药物在国内获批临床,或是首款siRNA类降胆固醇药物丨医麦猛爆料

荣昌生物又一款ADC药物递交临床试验申请,靶向c-MET | 医麦猛爆料




点击“阅读原文”,注册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