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韩男人的这次顶级PK,谁败得一塌糊涂? | 抗美援朝:铁在烧019

2016-07-06 萨苏 老萨有发现

微信号名称:老萨有发现(ID:sashuchang2015)


上节回顾:美国国会对在朝鲜半岛越过三八线攻击态度消极,并没有全部占领北方,饮马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可是他们偏偏忘记了——在五次战役美军最初的计划中,铁原也不在其攻击范围之内。说到底,在古今中外的战史中,都是战局决定政策,而不是政策决定战局的……

前篇

铁在烧001:被遗忘的小城

铁在烧002:我们和谁开战?

铁在烧003:彭德怀的回马枪

铁在烧004:和尚穿越到抗美援朝

铁在烧005:一分钟攻破比利时

铁在烧006:辣舌头巧克力

铁在烧007:黑夜是中国人的朋友

铁在烧008:跟李向阳一样准!

铁在烧009:地雷搬家大王

铁在烧010:消灭“大兵瑞恩”

铁在烧011:再见,英雄唐满洋

铁在烧012:飞机上传来北京话

铁在烧013:比“老大哥”还能打

铁在烧014:好莱坞想不出的套路

铁在烧015:击落美军空中英雄

铁在烧016:打服世界的没良心炮

铁在烧017:现实版“集结号”

铁在烧018:美国兵团vs.中国兵法



* 上篇中180师师长误写作“郑维山”,应为“郑其贵”,此特更正。


杨恩丢枪


从战场的局势可以看出,如果被美军迅速占领铁原这个枢纽,在铁原以南的志愿军三个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就会成为美军的口中之食。


而志愿军在开城-平壤方向上,既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也没有预设的防御工事,而人民军主力尚在左翼远端,如果美军向前推进,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了。



▲ 两名朝鲜士兵被美军俘虏


这和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的战局简直如出一辙,都是将对方主力机动兵团拦截在南方,而后面对北方形同虚设的防线。唯一不同的是,麦克阿瑟是通过从海上登陆,占领仁川卡住人民军的咽喉的,而李奇微,是要通过陆地上的疾进,攻占志愿军主力必经的铁原,来封死中国人的退路。


虽然西方有句谚语说“更好是好的死对头”,但美国国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真这样认为的时候,可以想象如果李奇微能够完成这样一场战役,迎接他的决不会是独断专行的指控,而只能是响彻云霄的欢呼。


也许正因为历史太相似,因此彭德怀给63军军长傅崇碧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


不惜一切代价掩护主力撤退,掩护主力完成集结和构筑二线防御阵地。


对于刚刚从血火中杀出一条血路的63军官兵来说,这一行命令背后隐含的悲壮,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下层官兵当时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悲壮。按照杨恩起老人的回忆,被敌人白天打晚上打,飞机炸炮弹炸,当时后退中的战士,普遍都憋着一口气。从小理山阻击战中撤出来的566团1营向涟川撤退,撤退途中,杨恩起的枪丢了。


说来丢人,压了二十几发子弹的波波莎冲锋枪,打个盹儿的功夫,就没了。杨恩起四处寻找,自己的枪却踪影皆无,问周围的人,也没人知道,连续的战斗加上肚里没食,大家一躺下就睡得如同失去知觉一样。


迷惘的杨恩起去报告当时就睡在他身边的教导员,教导员说大概不是特务偷了去的,不然,枪里有子弹,特务拿了一扣扳机就把咱俩打死了。不能是特务偷了去的?杨恩起稍微安心。这时候,附近忽然有人又叫起来,说子弹袋不见了,还有一个人说背包不见了。


问起来才有了线索,说他们睡着的时候,过了一车四野的伤兵,有人看见一个伤兵拿了他们的装备走了,当时还以为他们是一个部队的。


这个事儿,杨恩起一直想不通,说他干吗拿我的枪呢?倒是当时也在场的另一名老兵一语道破——那四野的兵,从中国北头打到南头,哪有让人家追着屁股撵的?那肯定是不服啊。枪、子弹袋、背包,正好一个步兵的装备。这四野的伤兵怕是偷了一套装备,回去和美国鬼子拼命去了。


所以,一听说要停下来打阻击,5月27日,官兵们一天的功夫就把工事按照要求修起来了。189师的防御阵地在涟川附近的汉滩川右岸,背水为阵。大家士气高昂,反正是打,与其让人家追着屁股打,还不如返回头来和它痛痛快快地干一场。


修起来了是修起来了,但这个工事怎么看怎么怪异——老兵都有点儿奇怪——这阵地怎么连不成一条线啊?


无论如何,怎样打,是上级决定的事情,工事修成这个样子,肯定有修成这个样子的道理。


此时,远望过去,东南方美军方向,隐隐仿佛一道滚动的黄尘,不断传来沉闷的炮声。那是65军和64军后卫部队和美军在进行最后的战斗。189师的阵地上,一片平静,但老兵们心中充满忐忑,因为这种连飞鸟都看不到的平静,可以让他们嗅到大战的味道——这次的战斗,只怕比攻打临津江或坚守小理山更加残酷。


根据参战老兵回忆,李子中和南朝鲜“白突击队”特工队长的战斗,就发生在此时。


鬼魅传说——“白突击队”


27日夜,李子中蹲在可以看到涟川至铁原公路的隐蔽部里,心中肯定也是有点儿忐忑——他的忐忑和一般老兵不同,除了临战的感觉以外,还有一点责任的沉重。


就在这一天晚上,侦察队接到报告,说566团阵地附近有敌军特工活动的迹象,有阵地发现南朝鲜特工朝阵地上摸,一串子弹过去却踪影皆无,让哨兵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侦察兵们赶来,也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


此时,敌军特工活动的迹象在各个阵地上都有发现,在另一个阵地上南朝鲜特工试图摸进我军一个营指挥所,在最后关头被识破而爆发激战,侦察兵立即赶去支援,只有李子中留下来继续观察敌军动向。


按理说,在周围的搜索没有发现任何踪迹,除了志愿军据守的一座小山梁以外,这一带几乎没有什么山峦树林,几乎一马平川,只有几条小河蜿蜒其间,也可说一目了然,实在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李子中总是觉得不放心——他相信身经百战的老兵们的眼力,而这种鬼魅一样的影子,让他总是和那个传说的“白突击队”联系在一起。


▲ 一位南朝鲜士兵逮捕了一名北朝鲜士兵,曾经的兄弟在战场上反目成仇

这个“白突击队”人数不多,但是战术神出鬼没,经常钻进我军纵深活动,动作十分大胆。几天来,侦察队也干掉了一些愣头愣脑的韩国特工队,但对这个威胁最大的“白突击队”,颇有些束手无策的感觉。


26日,侦察队和“白突击队”曾遭遇过一次,双方各自问了一声“口令”之后,同时认定对方不是自己人,志愿军侦察兵投出手榴弹,等爆炸的硝烟散尽,敌人也如同鬼魅一样失踪了。为了消灭这个特工队,朝鲜人民军派来协助志愿军作战的人员中,还牺牲了一个英雄。


这名英雄,名叫安宪介。按照朝鲜方面的资料来看,安是在马来亚的朝鲜侨民,日军进占马来亚时参加了抵抗组织,曾在一次遭遇中单人杀死三名日军,缴获手枪一支,长枪两支,军刀一柄。朝鲜独立后,安带领在当地的朝鲜侨民游击队员回到朝鲜,因为在马来亚与当地华人杂处懂得中文而成为与志愿军的联络员,被中朝双方都视为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一次“白突击队”发动攻击后迅速撤离,中朝双方几路出击,均无收获,只有安和几名人民军战士失踪,后来在一片乱石滩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当时,大家都很惊讶,奇怪这样一位有经验的老游击战士怎么会轻易死在敌人特工队手里。


中韩男人的顶级PK


其实,李子中的怀疑很有道理——南朝鲜特工部队“白突击队”的人员,就藏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把武器装进防水胶带,嘴上叼一根呼吸管,就藏身在阵地外面的小河里。


然而,尽管李子中有这样的怀疑,却始终未能发现敌人的踪迹,夜深之时,他只好放下望远镜,和据守隐蔽部的几个566团战士一起冲一点炒面吃——由于任务原因,侦察兵的配给比普通战士好一点,李子中拿出炒面来和几个战士分享。


就在这时,阵地上忽然传来爆豆般的枪声和爆炸声,听起来就在附近。


战士们跳起来,李子中却冷静地让大家准备好武器,做好战斗准备——他听出爆炸声虽然密集,炸点却颇为散乱。根据侦察兵和南朝鲜特工的战斗,李子中推测——敌人很可能是在佯攻,目的是吸引我阵地守军的注意力,他们真正的攻击目标,很可能不在打得最热闹的地方。


果然,就在李子中等刚刚拿起枪,一声剧烈的爆炸就在隐蔽部外响起。


事实上,“白突击队”选择的攻击目标,就在李子中所在的隐蔽部背后。经过一天观察,南朝鲜特工认定那里是一个弹药储藏库。


因此,他们在夜暗中逼近志愿军阵地,以一部分人发动佯攻,另一部分人运动到了这一边,引爆了一个大型炸药包,一举炸开志愿军前沿阵地部署的铁丝网,随即从这里冲进志愿军的阵地。


这个炸药包装药很多,剧烈的爆炸不但炸开了铁丝网,而且炸塌了一段战壕,南朝鲜特工就从这里跳进战壕并向更深的方向冲击。志愿军的哨兵发现异常,和南朝鲜特工展开了对射。


此时,李子中他们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炸塌的战壕,恰好将他们隐蔽部的门埋住了。


这样一来,李子中他们固然无法出去,南朝鲜特工在夜暗中却也没有发现这里有一个志愿军的隐蔽部。


这个隐蔽部还有另一个备用出口,那是一个用几个沙袋封死的洞口。隐蔽部里的战士立即朝备用出口冲去,但被李子中一把拉住。他没有急于把出口打开,而是让战士们等一等。备用出口上方有一个通气的小孔,用一块石块堵住,李子中稍稍拉开石块,向外看了看,立即轻巧地将石块塞了回去。


他用手势把几个战士招呼过来,用战场上听得到的最低声音指挥道:“把枪都对着外面,我把石块一拉开,你们就从通气孔里向外打!”


向外打?打谁?


几个战士面面相觑,但李子中在189师是侦察英雄,不听他的听谁的?这几个兵都是抗美援朝前参军的新兵,现在突然遭到敌人夜袭,正六神无主的时候呢(是啊,夜袭这种事情,不是应该我们志愿军干的吗?敌人怎麽越俎代庖了?),能有李子中这样的主心骨是他们运气好。


李子中应该是有对抗夜袭经验的。当年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大战密支那和孟拱的时候,日军就不断发动渗透夜袭,早期经常造成远征军自相残杀的混乱。直到孙立人的得力部下潘德新组织克钦族游击队,带着缅刀潜入敌战线,以夜袭反夜袭,才压制住了日军的气焰。


为何下达这个盲目射击的命令呢?李拉开通气口,立即就发现外面战壕里有人,几名南朝鲜特工队员臂缠白毛巾,正站在那里叽叽咕咕斯密达呢!


李子中对这伙南朝鲜特工队的心理把握极好。侦察兵经常出入敌方前沿,知道夜袭是个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事情。袭击敌人的时候自己也一样提心吊胆。


他观察了一下午也没发现敌人,所以来偷袭的敌军绝不会是大部队。这种小部队打偷袭的同时自己也是惊弓之鸟。特别是南朝鲜军有个作战特点,志愿军老兵说他们“打胜不打败”,意思是顺风仗的时候很有战斗力,一旦受了挫折就会崩盘。


李子中下令开火的时候根本没指望战士们能打着谁,就是为了把他们吓惊,只要攻守易位,少量的夜袭敌军根本不是对手。


但是,李子中忘了,他身边这几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新兵,这个轻忽让他自己吃了苦头。


新兵就意味着在战场上难免丢三忘四,顾此失彼。《亮剑》里头描写过一个警卫员,拿手榴弹吓唬敌人的时候裤子掉了都不知道,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


李子中轻轻地拉开挡在通气口的石条,还在悄声地对战士们说——“打完了,立刻往外冲,见活的就抓……”


话音未落,三四支冲锋枪贴着他的腮帮子就打响了!李子中的脑袋仿佛忽然被大棒猛击一样,嗡的一下就失去了听觉。


几十年后,侦察老英雄李子中回忆:“这帮狗x的想把我震死啊!”


贴腮射击时的枪声堪称惊人,当年萨在38军军训的时候,打靶时曾亲眼看见班里女生被自己的枪声吓得大哭。而在封闭的隐蔽部里,三四支冲锋枪紧贴着耳朵开打,无疑把这种效果又放大到了极致。


老李一屁股坐到地上了。在他头顶上,几个新兵扣住扳机,像比赛一样一直到把弹仓里的子弹全部打光。


隐蔽部里出现了短暂的沉寂,忽然有个战士反应过来,大喊一声“冲!”, 枪里都没子弹了,冲什么冲啊?!李子中想拦没拦住,被猛烈射击刺激得如同小老虎一样的几名战士拉开隐蔽部的门就跳了出去。


只有自己枪里子弹是压满的。没办法,李子中强忍着眩晕和满耳朵乱飞的苍蝇蜜蜂,也跟着跳出了隐蔽部。


南朝鲜特工果然训练有素,仅仅一个短暂的沉寂,已经跳起来就跑,顺着壕沟跑出去好远了。几个战士边追边喊,周围其他阵地的志愿军战士发现奔逃的南朝鲜特工,也开始对他们射击,倒是没有出现拿着烧火棍追拿枪敌人的笑话。

用不着担心他们了。


满壕沟都是硝烟,但是姿态很低的李子中猛然发现,就在他脚下,还趴着一个人呢。李子中枪口一低就指住了那个人的脑袋。


李的战友比划,说李子中持枪的动作一贯怪异,无论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还是咱们自己的五零式,他都是单手持枪,但指哪儿打哪儿,动作极快,而且能够单手开关保险,也不知道是哪儿练出来的。


李子中最常用的枪是一支缴获的英国司登式冲锋枪。这玩意儿射程只有不到一百米,很多志愿军老兵都不待见。可是李偏偏玩得得心应手。有人说李子中当年在缅甸当远征军的时候练过伞兵,拿的就是这个家伙,用惯了。对此,李子中坚决否认,说纯属谣言,自己拿这个枪,是为了打侦察需要开火的时候不让敌人从枪声判断出自己是志愿军而已。


平心而论,司登式冲锋枪算不上步兵的好武器,但是它轻便,故障率低,近距离火力凶猛,对侦察兵倒不失为一件应手的家伙。


暗暗想了一下大个子侦察兵李子中单手持枪,指哪儿打哪儿的形象,觉得不比电影里那些英美特种兵逊色。


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开始可能还想反抗一下,一看李子中单手持冲锋枪的架势,知道碰上了行家,叹了口气,乖乖举起双手投降了——这是个明智的举动,司登冲锋枪弹仓里面的三十四发子弹可以在几秒钟内把他的脑袋变成烂冬瓜。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人还好整以暇地甩了甩嘴角沾的草叶,平静地说出了一句标准的中国话——“同志,缴枪不杀啊。”


这个被俘的,就是那位南朝鲜的金牌特工白队长,他也是这次反袭击作战中,志愿军抓住的唯一活口。


【待续】


▲ 本系列摘自萨苏《铁在烧:中国人民志愿军铁原大战实录》,文汇出版社 2011年出版


敬请关注今日第三条,老萨准备放个大招了!


萨苏热文TOP10:



欢迎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转载须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好故事-新鲜料-萨苏百科


长按二维码关注萨苏

给你看得懂的深,不肤浅的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