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佛论》附三:中国禅宗与中国文化

唐都浪子 唐都浪子 2021-10-04

佛论附三:中国禅宗与中国文化

1、禅意与修行

东方文化多具阴柔特征,想要解透,讲求悟性。中国人常说:上善若水、柔情似水;还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等概念,都与神奇之性有关。


老子所创的道家学说,颇有以水为生命起源、以水为人类本性的思想。思想的阴柔特征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含蓄;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留白


中国乃至东方各国艺人,倘若言语文字不够含蓄,作品不重视留白,会被称作缺乏禅意。即便平常生活中,言语不够含蓄,也会被视为粗俗;或被垢病为修行欠缺。

所谓禅意的修行,无形中就把中国文化与佛家学说联系起来。其实,印度外道学说和佛家学说,都有把水视做宇宙源头“原子”的观点;这就与中国杂家管子学说五行学说的构成论,颇有暗合。


所以,中国道家学说印度佛学对宇宙源头的认识,尚有通融之处;表明人类思维的同一性佛教从两汉时代传入中国汉族地域,与道家文化儒家学说深刻交融。


魏晋时代,以陶渊明、谢灵运等为代表;悟道参禅,已成为中国仕人和中国文化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而催生魏晋风流


至唐宋时代,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一支最为广大、最具华夏文明特色的文化宗派:中国禅宗。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等人为代表,把浓浓的禅意注入中国文学的血脉。

2、禅宗的世界本因问题

以水为源头,仅是道佛两大学派在宇宙构成问题上的思维共识;而就宇宙诞生的本因问题道佛两家,却存在重大分歧。


简言之,印度佛学认为:宇宙的本初是意识先萌,现实世界有意而动,有意化生。而道学认为:宇宙源头无意识,现实世界无意而动,自然化生


两者的差别,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文化史上,最能体现佛家学说有关宇宙本因问题的观点,当数禅宗六祖慧能的两次禅法辩论。


第一次,是禅宗五祖弘忍禅师预选接班人的佛法辩论竞赛。五祖弘忍禅师要求弟子们各做一首偈诵。偈诵,就是具有禅意的诗。只见弟子神秀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神秀偈诵的意思是说:既然身许佛门,就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修行来抗拒红尘的诱惑和种种邪恶念头。

如果从修行的角度看去,神秀自是说明佛教禅宗的教义;神秀主张对佛法的“渐悟”。因此,大家公认神秀将是五祖的继承人。


五祖内心并不满意。因为神秀偈诵的内涵,明显还是入世心态;有如说禅意,最多是在强调修行的作用。神秀对修行的见解,没有体现佛家学说一心起灭世界万物的宇宙观,也与禅宗大乘教法的“顿悟”思想不够融合。


所以,当众位弟子为神秀偈诵叫好时,弘忍禅师看到后并未表态,因为他清楚:神秀还没达到顿悟的境界。故而,弘忍禅师让弟子继续作偈。


后来,弘忍禅师无意中听见一个干杂役的弟子慧能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是个文盲,并不识字。但慧能的悟性极高,有领悟环宇因果的天赋。慧能偈诵的内涵,可以体会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体现佛家学说主旨一心生灭宇宙的大智慧;体现万物皆空的佛学意识;也与禅宗顿悟成佛的理念十分契合。

从人生观角度而论,慧能的偈诵体现一种出世态度。慧能偈诵的主要思想,是他看到现实世界具有空灵本质的一面。心空即万事皆空,自然不会有烦恼忧愁。


如果心本来就空,更不会在乎现实世界的一切假象。如果能达到心空境界,红尘中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这就是佛家学说世界观人生观的精髓,也是禅宗宣扬的最高人生境界。


弘忍禅师认为:慧能已经领略到佛学的至深道理,就算开悟。因此他从心中就定下慧能为继承人。


慧能只是干杂役的弟子,势单力薄。弘忍禅师又恐其他弟子加害,故而把这个决定秘而不宣;并暗授机宜让慧能隐名埋姓,待时机成熟后再出头传教。

3、心是世界变化的根据

第二次佛辩论,五祖弘忍禅师已经圆寂。得到五祖衣钵而隐身埋名的慧能,遵从师傅生前的安排;过了十五年后,开始积极从事佛法传教活动,寻找机会与中国佛教各派大师展开论辩。


一天,慧能到广州法性寺聆听印宗法师宣讲《涅槃经》。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寺院的旗幡随风摆动,哗哗作响。印宗法师便以此为题,让诸僧发表对佛法的见解。


论辩开始,有僧说:这是旗幡在动。表面看来,旗幡是被风吹动;而其实风是风,幡是幡,二者并不相干。如果幡原本不动,风就不能吹动它。比如这座寺庙,任凭风吹,它总是稳定不动。


而有僧说:这是风在动。风吹来之前,旗幡如同寺庙,原本不动。只因风吹过来,它才被吹得摆动起来。表面看来,是幡在动,而其实幡动只是风动的表现形式

两派各执己见,争辩不息。慧能听罢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其实是你们的心在动。天地万物,都随人的心生而生,随着人的心灭而灭。


倘若各位的心,寂静如熄灭之火,平静如无波之水,便不会感觉有风有幡的存在。万物皆空风幡俱灭,动由何处而生


而正是因为各位的心在动,所以才会变现出风与幡来;因此才会感觉风幡的存在、感觉风幡在飘动。


慧能这番演讲震惊全寺,令众僧皆服。历经多次论辩后,慧能出示弘忍法师生前传授给自己的衣钵信物,是为禅宗六祖


慧能论辩,体现世界万物皆从人心变现的佛家学说宇宙本因观。如果没有人心,便没有天地万物,更不会存在天地消长与万物变化。人心,就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和缘由

4、中国文化的禅心

禅宗宣扬万物皆空的世界观以及由此而衍生看破红尘、离凡脱俗人生观,竟与道家庄子一派倡导逍遥世外的人生观颇有相似、相通、相融之处。


因此,悟道参禅,就成为中国等级社会仕人出世、逃世、避世思想的理论依据修炼方式。所谓魏晋风流唐宋文明,多是由此而体现出对儒家礼法的蔑视。


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名的三个代表人物,就是东晋的陶渊明、盛唐的王维与北宋末期的苏东坡。他们为了摒弃现实世界中的烦恼与忧愁,就把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寄托于无意识的大自然山水之间。

这种人生理念,从本质看,还是由佛学一心生灭万物的观念而起源。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被誉为富有极其深刻、极其优雅、极其浓厚的禅意


宋明时代,禅宗的发展虽然衰微,但这种思想却并没有消失,直接影响到儒家学说的改进与修正。最能体现禅宗世界本因观天人关系理念的中国文化学派,就是后儒家之新派:陆王心学


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中叶的王阳明,把儒家思想禅宗思想有机结合,创立一门独特的儒学理论体系:儒家心学;他们成为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中应该存在一个根本道理,于天表现为阴阳的对立统一,于地表现为刚与柔的对立统一;而于人则表现为仁爱与正义的对立统一。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类的仁义之心与天地的阴阳、刚柔之性都是一致不二的性质。


陆九渊把儒家一直倡导的仁义之性,放置到宇宙与天地自然的“天性”层面理解,主张通过发扬人的仁义之心去体验天地之理,把握整个世界。


陆九渊的见解,被明朝中期的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佛学禅宗理念的独特的儒家学说;后世称为“陆王心学”

5、道家学说的禅意

道家学说在发展传扬之途,同样颇受禅宗的影响。两宋之交时代,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创教之时,汲取借鉴禅宗的立论、传教和修行之法。


王重阳,陕西户县人;曾是北宋末期的抗金英雄,文武双全。当他见北宋复国无望,就出家做了道士。后来自称遇仙得道,开始创立道家全真派学说。

王重阳认为:道释儒三家学说各有所长,提出三教圆融、独全其真的主张。故而,他为自己的学派取名:全真道


全真道派教经繁多,以老子《道德经》、道家《清静经》、释家《心经》以及儒家《孝经》为看家经典,要求入教者必须熟读。


全真派繁多的教经可以看出,王重阳深得道、释两家真谛之悟。尤其是禅宗六祖慧能主张的“孝道”,更是王重阳领悟中国文化中国禅宗之真谛。

北方全真道兴起的同时,江南的南宋辖区之内,道教一支的金丹派也把释、儒两家学说的思想吸收在教义中。金丹派尤其把禅宗的修炼方法参禅理论,基本全都吸纳到修炼的理论和方法中,从而自成一派。


南宋灭亡后,金丹派第五代传人李道纯适时宣布:金丹派原本属于全真道。故而,李道纯和前四代金丹派祖师,即被全真道后世弟子尊为全真南五祖。自此,悟道参禅,便成为中华名仕人生修养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唐都浪子:《佛论》系列

  延伸阅读

  佛论附二:中国禅宗发源及流变

  佛论附一:中国佛教兴立及宗派

  延伸阅读

  佛论之十:佛学思辨及论辩智慧

  佛论之九:求索方式与认知途径

  佛论之八:佛学人生观理论要点

  佛论之七:佛家学说人性论演化

  佛论之六:佛家学说天人关系论

      佛论之五:宇宙起源论及本因观

  佛论之四:佛教立兴及分流传播

  佛论之三:佛教发源及创立背景

  佛论之二:种姓制度形成与流变

  佛论之一:古印度文明概况概述



点击下图了解张鸣先生强档新作






  唐都浪子《道论》连续阅读

  之十、道文化的传承

  之九、道教宗派流变

  之八:道教衰变兴立

  之七:道家的人生观

  之六:道家的人性论

  之五:天人关系之论

  之四:宇宙的本因

  之三:道家的宇宙观

  《道论》:二、源起

  《道论》:一、概述



点击下图了解强档史书


  延伸阅读:专辑

  饥饿年代:农桑旧事风俗集

  诗解大唐:目录汇总及链接

  浪说红楼:目录汇总及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