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6) ​

圆瑛法师 僧伽吒经法门 2023-01-27


辰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指法之词,即指境界相,从无而有,因异立同,由是空、界忽生;复因同异发明,而无同异之众生,亦相继而生;如是藏识海中,境风扰动也乱。相待者:互相对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则为缘之意,以境界之相,为生七转识之像。 生劳:即引起第七识,创起慧心所,对境分别染净,执为心外实有,不了自心妄现,起智分别智即慧心所,转生劳虑,故曰‘生劳’。即第一粗智相,属俱生法执。论云:依于境界,分别爱与不爱是也。问:‘前转识缘境界相,智相,亦缘此境,二者有何差别?’答:‘转相缘境,是第八识见分,精明之体,但如明镜现像,不起分别:智相缘境,不了唯心所现,执有定性,分别染净,即属分别事识’。

  劳久:即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劳虑经久,故曰‘劳久’。即第二粗相续相,属分别法执。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也。 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著尘念,故曰‘发尘’,即第三粗执取相,属我执俱生。论云‘心起著故’,起著与发尘义同。自相浑浊者:即第六识,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曰:‘自相浑浊’。则第四粗,计名字相我执分别。论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是也。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由是是字,远指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近指计名字相,由此引起诸业,即第五粗,起业相。论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是也。尘劳即是烦恼,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喻之如尘如劳。共有八万四千,约未起身口属惑,已起身口属业,今由惑引起身口,造一切业,业因既成,业果随至,无可幸免也。  问:‘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理实无始,岂真未成粗境之前,而绝无身口哉?细境中既有根身,当有身口,且论亦约从初起,亦须于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释起业,明用身口,若必执第六方有身口,则前相凭何起业?而执取等,凭何计我我所哉?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不宜泥也。’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确答满慈所问。前四句,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答诸有为相即众生业果。从性觉必明起,乃展转叙其来源耳。由依性觉,妄起无明,因此无明,发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惑业妄因已成,依、正苦果斯现。故云: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则空廓虚通,而为虚空。空不动摇,是故曰静,此依报之世界,本不离前之细境。言此虚空,即为前同相,所发之现行;此世界,即为前异相,所发之现行。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即由是而生也。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此答诸有为相,亦明不离前之细境,与上四句,文法不同。上是指后即前,此是取前显后,取彼细境中,同异互相形显,所发明无同无异之相。以成此众生业果,真有为法。此正报众生业果,亦前细相所发之现行,即第六粗业系苦相。《论》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为业系缚,而堕五阴三界二狱之中,无由出离,不得自在。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即由是而生也。  交光法师云:但约万法初成一周,而说忽生矣!又约修时逆断,显此次第,权说初成次第,令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不至僭乱也。又当知经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初初之忽生竟。

  卯二 后之相续 分三  辰初 世界相续  二 众生相续  三 业果相续 辰初又分三巳初 生能成四大  二 生所成四居  三 结成种相续  今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上依真觉,妄起无明,而成辗转虚妄之十相;此由无明妄力熏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世界虽由众生业感,推究根源,亦由无明妄心而起,四大依无明而有,世界由四大所成,故交师科为能成四大。 此风大。觉明空昧者:乃由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摇:即明昧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世间诸风,不出妄心荡动所感,可见风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动相耳!

  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风力极大,而有执持之功能,如海上轮船,重而不沉者,因有风鼓之力所持故。《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虚空,空轮之上,有风轮’是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此地大。孤山法师曰:土与金皆坚性,俱属地大。因空生摇者: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巳生摇动之风,此牒风大。坚明立碍:乃属地大;此大由坚固执心所成,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世间地大,不出妄心,坚执所感,可见地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坚相耳!

  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地性坚碍,莫过于金。明觉立坚者:则指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如痴情化石之类。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界一切国土,皆依金刚轮,而得住故。如密部所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火大,依前风、金之所转生。坚觉宝成者: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此句牒前地大。摇明风出者: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复出;此句牒前风大。风金二大,则为生起火大之因。 风金相摩者: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之功能,而为变化之性质。变起世间,一切万有,世间诸火,不离妄心,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热相耳!火无持含之轮用,但有变化之功能。至后所成四居,功方显著,与前后三轮,相待转生,俱带无明妄心之相。应按本宗发明,勿取外教所说,反晦经旨。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水大,依前金、火之所转生。文虽不带心相,义亦无明,妄力所致。宝明生润者:金宝之体明净,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也。火光上蒸者:即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气,气以成水。如南风之天,万物多蒸而出水也。以宝明映以火光,蒸润为水。世间诸水,不离气积所感。可见水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中,金、火二妄,蒸润所成耳。蒸润不息,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华严经所明,诸世界刹种,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按本经,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不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悉无自体故。前会四科,融七大,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又为能成四大之本也。

  巳二 生所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而成器界。卑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盖海非独目于水,以注水之巨坎,为水居众生所依处。《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聚沙堪住曰潬。’即四大部洲,为陆居众生所依处。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首句以水陆二居,是水火交互发生之故,可以验其气分。彼大海本注水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质碍之地,不应有水,以不忘水之气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此山居处。山亦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若劣于火势,火势若胜于水势,则水随火之力,结之而为高山,如熬水为盐,堆积如山,足证水亦可结。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下亦验其气分,所以山石,击之则成火焰,不亡火之气分;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之气分。如炼五金之矿,悉皆成汁。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此林居处。林薮亦水土交互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抽拔而为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气分故,林薮遇烧,便成灰土,因绞则成汁水。此即不忘水土气分之明证也。木多为林,草多曰薮。

  已三 结成种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结成相续。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辗转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倾,摇动而生风大;次以坚执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风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发生也。 递相为种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满,而为洲海之种;更降水势以从火,结为高山,而水火复为山石之种;复降土势以从水,抽为草木,而水土乃为草木之种。故有所成四居,乃递相为种也。

  以是因缘者:即以是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此之相续,即相续初上忽生,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之粗境耳。一自忽生之后,辗转相续,若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永无清净之日也。初世界相续竟。

  辰二 众生相续 分三  已初 六妄成就  二 四生感应  三 结成相续  今初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此先标妄本。于已说世界相续之后,重复次第告满慈云:欲明众生,亦从妄起,并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觉必明,以为过咎耳。因此妄觉妄明,乃为众妄根本,前之世界,后之业果,均由此忽生,由此相续也。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首句承上,因有觉明之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同前因明立所。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同前生汝妄能;明即转相能见分,理犹体也,即业相之本体。以见分欲明业相本体,业相本不可见,见分定欲见之,终不能超越业相之范围。此二句俱属妄心,以见分所见,但是业相晦昧空,尚未涉境。 以是因缘:是业相为因,转相为缘,以此因缘,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遂结暗为色。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超色尘,此二句即现相,随其五尘,对至即现;见听属心该觉知,即转相;声色属境该香等,即属现相。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相。此之声色,唯是惑现,尚非业招,犹是本识中境界相也。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色、香、味、触,该摄声法,六种妄尘,成就粗境,不同上二句,声、色之细境也。由是粗境已成,即法生故,种种心生,遂于一精明之体,分开见、觉、闻、知该尝嗅二精六用。如下文所云:‘由明暗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眼根,乃至第六,由生灭等,二种妄尘,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意根,故曰分开。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来源:佛教网 | 佛学文集 | 大经大论





   往期阅读: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9)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