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爱的起源》之“吸渣体质”的形成与止损

鹿鸣心理 2021-04-27
被爱意味着在对方面前自由地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这种两情相悦的美好体验,且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我们可以感知到爱的靠近,并在它离开的时候感到痛苦。
 
我们多少都体验过在意中人面前的神魂颠倒、情难自已。而最近有研究证据显示,这不仅仅是多巴胺、催产素,以及其他荷尔蒙的化学作用。
 
在《爱的起源(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刘易斯、法里·阿米尼和理查德·兰农三位心理学家回顾了现代科学已知的、关于爱与吸引力的发现,以及相关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因为熟悉,所以可爱
 
简而言之,爱的原理可以这样来理解: 我们会被熟悉的人或事物所吸引。
 
表示”熟悉“之意的英文单词”Familiar“源于古法语的”familier"和拉丁文的“familiāris”——最初的意思就是'家庭的(of the family)'。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换言之,我们从家庭和亲人那里学会如何去爱,以及爱怎样的人。家庭关系,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亲疏好坏,教会我们什么是爱,以及当我们踏入外面的世界时应该追寻什么样的爱。

实际上,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一个自动的GPS系统,不断定位并寻找我们过去在家庭中所拥有的、“熟悉的”爱。

用另一种方式来说: 我们所爱上的人,他们在情感上给我们的感觉可能很像我们已经熟悉或习惯的人——我们的家人。事实上,我们也许会刻意选择那些看似与家人完全不同的人。

但无论是一个个的科学研究,还是人们本身的个人经历都表明,我们爱上的人,以及爱这个人的方式其实往往遵循一个固有的模式。

这对于那些来自充满关怀、支持和爱的家庭的人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而,如果你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来自一个可能存在有某种程度的……比如说……功能失调的家庭,那么如前文所说,就可能会被那些自己感到熟悉的人或关系模式所吸引。



弗洛伊德说对了吗?
 
但是所有这些关于爱的无意识的说法——女人嫁给了像自己父亲一样的男人,男人娶了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女人——听上去都像是老套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吧?但是先别忙着下定论。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在很多事情上是对的,但他关于个体小时候压抑了来自父母的性吸引力,因此长大后被某类特定的人所吸引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研究能够支持或证伪他的这一理论)。

这并不在抨击弗洛伊德,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发现和对世界思潮的影响常被证明是有益的。即使有错,某些错误也启发了人们去找寻更接近事实的解释。但关于爱与吸引力,现在我们有了比弗洛伊德那个时代更贴近真相的理论和更完备的研究手段。

你或许听过似曾相识的故事: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酗酒且有虐待倾向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和她的父亲很像。也许,表面上这个男人比她的父亲高点或矮点,赚的钱更多、衣品更好或更差,但他整个的情绪基调和她的父亲很相似;她和他离婚后,又找了一个不喝酒的新情人。但时间一久,她发现对方耽于女色,并且同样对她很差劲。

《坡道上的家》剧照

她的第三任丈夫似乎是个有担当的男人:有自己的事业,不喝酒,不好色,每天再晚都会回家。但是他每周工作85个小时,回到家时往往因为太累了而无法对她上心。她很生气,他们开始争吵,因为她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感到不满。

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那种熟悉的、想要却得不到的感觉重新出现了——拼命想要从情感无能的人身上得到爱的那种痛苦,又找上了她。她与伴侣的关系中存在愤恨和怨怼,以及其他从前同自己父亲的关系中所生发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改变这种模式?

 
爱与边缘共振
 
我们的内在模式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我们可能不记得自己是如何习得这些模式的,但始终被引导以熟悉的方式一次次地复建相同的故事。要了解与此有关的科学原理,就不得不提到《爱的起源》一书中涉及认知神经科学的边缘共振与内隐记忆了。
 
你也许已经知道边缘系统是情绪和情感的驻地,管理并调控着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类型、深浅和强弱。在此基础之上,其实边缘系统或许在识别我们潜在的爱恋对象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超脱》剧照

三位心理学家使用边缘共振(Limbic Resonance)来描述被他人吸引的感觉:

"哺乳类动物在其卓越的新脑里开发出了一种我们称之为边缘共振的能力,也就是两个哺乳动物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以及内在适应而使得相互的内在状态趋于协调。正是边缘共振,使得注视具有情感反应动物的脸变成多层次的体验。
 
我们注视别人的眼睛时所看到的并不只是两个有斑点的圆形物体,而是通往大脑边缘系统的视觉入口,我们的感觉会成倍增加,就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会产生无限多的闪烁跳跃的映像。尽管距离相隔数米,但眼神交流并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当我们和别人的目光交会时,彼此的神经系统真的会明显且亲密地互相交会。"
——《爱的起源》,第71页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她的到来点亮了他的世界(He lights up when she comes into the room)”,这句话准确地描绘了一见钟情时,初次眼神接触带来的边缘共振。当人们被彼此吸引,边缘系统中相互会有神经模式被激活——更确切地说——我们的大脑会被点亮。

边缘系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处于一段即将萌芽的爱情之中。
 
然而,就像前文所说的,个体往往会无意识地记住并寻找那些在情感上与我们的某个家庭成员(通常是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频率相近的人。换句话说,爱实际上与我们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有关。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即无法明确提取的、内在的无意识记忆,如知觉、刺激-反应以及运动型学习。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情感模式就属于内隐记忆的一部分。

多年的互动中,我们的大脑习得并保留了母亲和父亲的个性特征。我们或许没有特意学习过这些特征,但它们已经以神经回路的形式被印刻在了我们脑海中。我们的亲密关系便受此影响。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内隐记忆恪守着这些情感模式,于是我们被与之相似的副本所吸引:

“比如,有一位单身而整天闷闷不乐的年轻人,他单身是有原因的。长久以来,他的浪漫史总是按部就班地遵循同一种模式。最初,他总是忘我地陶醉于爱情的狂喜中,体内燃烧着炽热真挚的热情;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双方便迅速陷入疯狂的热恋模式。
 
然后,警钟在这个时候敲响了:他的爱人开始对他流露出些许不满。随着他们的关系逐渐稳定,这些许的不满也随之逐渐增加,终于有一天如溃于蚁穴的河堤一般。他太古板偏执,太不体贴细腻,选择餐厅的品位庸俗老土,生活习惯太过混乱糟糕。等到他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与对方提出分手。
 
于是他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风平浪静。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解脱感又转为空虚寂寥。而在他和下一个女人交往不久后,马上又会发现她和前女友的生活习惯如出一辙。没有女人,他会感到生活空虚乏味;有了女人,则觉得生活痛苦不堪。”
——《爱的起源》,第135页
 
这种恶性循环反映了他生命早期的记忆,也就是那深深烙印在他内隐记忆里的情感模式。整体而言,他的女友反映出他脑中对母亲的印象——心灵手巧,但脾气暴躁、心直口快。小时候他那尚在发育中的大脑吸纳了这种模式,从而认为所有男人所爱的对象都会与这个原型相符。若没有外部干预或特殊境遇,他可能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还可以找其他类型的伴侣。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健康的爱是怎样的?
 
当真正被爱着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形象会是正向积极的。如果某个人的存在能唤醒我们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宠爱,放心展露完整的自己,并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那ta当然是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努力去追寻的人。然而未被识别的不良情感模式却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内隐记忆被编码到边缘系统中,即便我们的理智知道眼前之人实非良配,边缘吸引子的惯性作用却还是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所以,要如何阻隔有害的情感模式的影响,确保自己找到的人是真正的良人,而非某位家庭成员的情感复刻品呢?首先当然是要意识到内隐记忆能够以相当隐微的方式模糊我们对一个人的主观判断。

其次要知道,最终决定我们幸福水平的,是我们在对方面前的自我观感和自我预期。一段健康的关系可以通过边缘修正(Limbic Revision)调整我们的自我图式,因此如果在对方面前,你始终无法拥有理想的自我形象和正面的自我感觉,那么即使对方带给你熟悉乃至有些安心的感觉,ta也不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编译:一隻鹿

本文简体中文版由鹿鸣心理首发~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欢迎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进阶阅读:

1.Tomasulo, D.(2018, Jun 8).The Science of Attraction. Psychocentral. 
2.刘易斯, 阿米尼, 兰农(2020). 爱的起源:从达尔文到现代脑科学 (黎雪清, 杨小虎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七夕将至,无论是脱单在即而担心所托非人,还是打算分手但害怕错失良缘,又或者只是想在旁边安安静静地观察一下人类的情感活动,《爱的起源》都是一本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引导手册~




《爱的起源:从达尔文到现代脑科学》导读

情绪 | 抑郁 | 强迫症 | 焦虑 | 恐惧症 | 自杀

 人格解体 | 爱自己 | 治愈 | 压力 | 正念

单身 | 八卦 | 前任 | 无性恋 | 幸福

失眠 | 社恐 | 创伤 | 边缘人格

躁郁症 | 反社会 | 惊恐症

                                                       

鹿 其 鸣 也,寻 其 友 声


长按二维码

关注鹿鸣心理 




图书详情可见“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