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佛陀在人间】—未生人间前释迦菩萨在何处?

2016-11-28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一、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是人格圆满和大智慧的体现,唯有人才能够成佛。《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就表明,诸佛世尊皆出人间而成佛,生而为人是多么殊胜珍贵。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惟有人类才是住持、修学佛法的核心所在。(1)佛陀是三界导师,为一切有情说法,教化一切众生。



 二、悉达多·乔达摩太子

      释迦牟尼佛(梵Śākyamuni巴Sakyamuni约前624-前544或前564-前484)(2) ,俗家名字:悉达多·乔达摩(巴Siddhattha Gotama,梵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父亲净饭王(梵śuddhodana),母亲摩耶夫人(梵Māyā),生于泥泊尔南部蓝毗尼(梵Lumbinī)无忧树梵(Aśoka)下,为迦毗罗卫国(梵Kapila vastu)太子。

    那么,太子未诞生之前,在何处呢?


三、未生之前的释迦菩萨

    (1)定光如来授记成佛

     未生人间之前的释迦菩萨,修行菩萨道,供养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据《增一阿含·3经·20 善知识品》卷11记载:时,彼(钵摩大国国王名曰光明)国王请定光如来(3)及比丘众衣食供養。…于如来所持此五茎华,至定光如来所。…尔时,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茎华授无上等正觉。”

梵志白言:“愿世尊与我说菩萨所行法。”

定光佛告曰:“菩萨所行,无所爱惜。”

尔时,定光如来默然不语。时彼梵志手执五茎华,右膝著地散定光如来,并作是说:“持是福祐,使将来世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而无有异!”即自散发在于淤泥:“若如来授我決者,便当以足蹈我发上过。”

比丘当知:尔时,定光如来观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将来世,当作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4)以上是佛经中释尊虔诚供养定光如来,被定光如来授记成佛,名号为释迦文佛的记载。


  

(2)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5)这段佛经告诉人们,诸佛世尊成佛都在人间,因为人间是天的善趣,是一切菩萨道行者最殊胜圆满菩提之路的福德地。

       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呢?

未出生人间时,释迦菩萨住在兜率天上,以一般世俗社会的看法:认为天上比人间好,不是有很多其它的宗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到天堂享受天福吗?为什么佛教却认为成佛要到人间呢?请看《增一阿含》卷2634 等见品〉说:“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于如来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饮食知足,恒念经行,得三达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人为天善出,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6)人间为天人的善趣,在人间可以学习佛法,广行菩萨道,福德智慧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注释:

(1)释行愿《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微博。

(2)中文维基百科(20091023)“释迦牟尼佛”。

(3)定光(Dīpaṃkara)如来,又作锭光如来、然灯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4)(CBETA, T02, no. 125, p. 598, b17-p.599, c2)

(5)《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 (CBETA, T02, no. 125,p. 693, c19-p. 694, a5)。

(6)相关說明,如《出曜经· 泥洹品》卷23:“‘趣善之法少,趣之法多,如知此者,速求泥洹。人在世间修善者少,虽復行善愿不从意,设当众行具足,是时诸天唯人为善处。人以天为福堂。犹如《杂契经》所说:佛告比丘:诸天自知五瑞应至皆共云集,语彼天子曰:‘汝从此沒愿生善处,至彼善处快得善利,以得善利安处无为。’尔时,比丘前白佛言:云何世尊!诸天善处?快得善利?安处无为?此三句义,何者是也?佛告比丘:道根具足,于正法中,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不乐家屬,出家学道,是谓比丘诸天之善处。云何安处无为?佛告比丘:得四圣谛思维分別,是谓比丘诸天安处无为。在世行道修善者少,趣善之徒少也。……有因生善,有緣生趣,有般泥洹,如斯皆有有因生善处者,云何为缘?所谓缘者──施、戒、闻、慧、思维,清信士威仪,出家威仪,大道人威仪,捨善行迹,是谓因缘趣道之基。是故说曰:有因生善处也。”(CBETA, T04, no. 212, p. 732, c9-p. 733,a10)

(说明:本文为笔者的文章,特摘抄供养佛菩萨、供养大众!行愿 合十)


有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天神佛教”如何可能? ——兼谈周贵华先生的佛教观

谁是“狮子虫”? —评周贵华“释印顺佛教研究和佛学思想略观”一文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法义之辩】略议太虚大师批评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之真谛

【护教心得】海外居士回应:自称学生愚子的见解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

【看见佛陀在人间】古印度文明和佛教的兴起

【译经】莫要误解汉译佛典经题中“佛说”这一译经体例

【無諍之辯】敬答『議印度佛教史』

【華雨香雲】我懷念大師

理性时代的善巧抉择——印顺法师的功德

反印顺法师的背后——再读周贵华先生论文

【问佛访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维权护教】关于佛教义学会公开诋毁人间佛教事件的呼吁 一一致国宗局、中佛协、社科院的公开信

新华社公布新闻报道中的第一批禁用词

【警惕】坚决抵制原教旨主义思想在佛教中的兴起

问佛访道】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在“印顺导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上的致辞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 蒋坚永

【礼敬僧宝】—《太虚大师年谱》编者附言

【佛学讲座】《成佛之道》纲要之一印度古文明与佛教的兴起

文殊菩萨德难量,恭迎文殊菩萨诞辰!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护教维权】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纪委办公室的公开信

【评论荟萃】礼敬佛法僧——对辱骂僧宝者的处理方法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 冯定松就是昊国学宫宫主——长年致力诽谤佛教并发展“极端主义国学”

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评论荟萃】仰面唾天,逆风扬尘

【佛经导读】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问佛访道】访庐山第一名寺,看海会寺真面目

【评论荟萃】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无道义强势要豪夺——评庐山海会寺事件

【问佛访道】世界这么大,到庐山海会寺去逛逛(一)

【评论荟萃】九江庐山海会寺危房鉴定有密意,你就是不懂我的玄机

【评论荟萃】惊毁虚云道场,天下佛子同悲——评国家文物保护庐山真面目“海会寺”将遭强拆,是景区圈地运动还是官商勾结?

【评论荟萃】尼住尼寺,僧住僧地—评庐山海会寺拆寺事件中“九江市佛教协会的庐山海会寺现实情况介绍”

【评论荟萃】庐山海会寺事件动态:不允许消息走漏出去吗?大众没有知情权吗?

【评论荟萃】天知地知,你我应有知一一佛弟子有责仼还原并公布庐山海会寺强拆真面目

悲泪观音,为谁哭泣?——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评论荟萃】不要依法缺德,请求政府出面——评庐山海会寺强拆真面目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问佛访道】无尽感恩话千僧,罗汉应供须忍辱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学问答】请远离邪师,远离邪恶,避免伤害!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