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文胜: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

2017-06-21 陈文胜 论道三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鲜活力,使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使农业加快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轨道。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促进六个转变。

1.在发展谋划上,推动农业“单兵推进”向与工业化、城市化整体联动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农业本身的事,其实质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单兵推进”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模式,把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和措施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体系中来统筹谋划。依靠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消除工作思路上的认识误区。新型工业化促进湖南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一些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唯工业化论”的片面思想。这种认识是对省委省政府“一化带三化”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曲解,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一体化,调整财政分配结构,把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公共财政阳光。要着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体系、科技文化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物质文化需求。

(3)用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当前湖南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创新工业与农业结合的方式,拓展工农业互动的途径,在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增强新型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形成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支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

(4)完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一方面,政府必须把农业作为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性产业,采取多种惠农政策,鼓励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充分调动工业与城市反哺和支持农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完善市场体系,理顺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价值规律作用,提高农村投入产出的效率,推动社会资源要素流入农村和农村资源要素流回农村。

(5)充分发挥企业支持农村发展的效应。引导企业把市场的目光更多地转向农村地区,寻找广阔的农村市场机会,同时要鼓励企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建立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6)推进粮食安全由“口粮型”转变为竞争型。一是从局部性的粮食安全向全局性的国家安全转变。二是从被动性粮食安全向主动性粮食安全转变。三是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转变。四是从强调粮食生产向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转变。

2.在产业结构上,推动大宗农产品生产型向品牌农产品竞争型转变

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属于低附加值的粮猪生产型,这种产业结构只能提供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农产品必需品,这是导致湖南农产品只有数量优势,没有市场竞争优势,造成湖南始终是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的根本原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深入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粮猪型农业向多元化品牌农业转型,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农业、普及标准生产、创建特色品牌为动力,形成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增进综合效益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1)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加快粮食、生猪、柑桔、茶叶、油料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发无公害蔬菜、特色家禽、优质果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种植、碳汇林业等农业特色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培育更多的“瓜菜之乡”、“果品之乡”、“花卉之乡”、“园艺之乡”。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借鉴发展工业的思维,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资源性产品生产向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的转变,扶持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农业服务产业,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格局。

(3)打造农产品核心品牌。应正确运用市场机制,挖掘地方特色产品潜力,注重中国名牌的打造和国际驰名商标的培育,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标志农产品的比重,树立一批湖南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农业精品名牌。构建高效能农产品营销体系。

3.在经营方式上,推动分散的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转变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实现“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经济转变,破解当前农业的低商品化率、低市场竞争力、低效益、低规模化、低组织化等问题。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吸纳资源要素,推进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1)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化。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探索农民合作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各种有效的农民培训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同时,要积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从巩固农村的政治阵地层面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2)推进农业经营集约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能够促进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农业科技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农业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效益。要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

(3)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要结合湖南的实际,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通过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方式。以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资本、科技、管理、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

4.在生产要素上,推动资源、资金的依赖向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依托转变

转变湖南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要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关键,深入推动农业发展由资源、资金的依赖向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依托转变,重点在“科技兴农”、培育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单位的农业科研资源,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结合湖南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力争在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快农业技术更新换代。同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2)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打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结合的“瓶颈”,大力促进科技与农业需求融合,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发布制度,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推广机构和其它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农业质量控制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加快农业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对接。

(3)健全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科技力量联合,探索建立涉农高校院所+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农民“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技推广事业的局面。同时,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进企入户到田工程,将农技推广与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科技特派员、科技助农直通车等形式有效结合,提升农技的效率。

(4)强化农民素质与技能培训。一是要加大农民素质培训的投资力度。二是要制定在农村青年中培养新型农民的行动计划。三是要充实乡村干部力量。

5.在发展途径上,推动“石化”农业向低碳生态农业转变

工业革命时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石化物质,使农业增产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土壤生态问题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和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新型的现代农业是对“石化农业”的扬弃,是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为重点,充分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1)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构建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以节源农业、低碳农业、优配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都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方面要通过循环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三位一体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树立城建设计与生态循环农业融合理念,实现城乡污水同治、生态同建、环境共享。

(3)开发低碳高效项目。注重发展高品质、高价值、低能耗,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农业项目;注重环保、低碳、高效的农业生态项目开发;注重发展耐旱农作物;注重湖南农耕文化的挖掘,大力开发湖湘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和生态修复型休闲农业项目;注重城市乡村化建设和城市居民新需求相协调,结合城市绿化工程,大力发展花卉、苗圃、生态采摘等城市“绿肺”工程项目。

(4)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协调现代农业科技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筹措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完善农村环境宣传和法律政策体制,实施农村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制订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而构建农村的环境保护机制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6.在政府职能上,推动农产品由数量责任向加工度引导和标准化监管转变

目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在农业上,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农产品生产任务的“保数字”和“报数字”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深化政府改革,使政府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提供服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严格管理,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加快推动政府农业行政向加工度引导倾斜。一是要将农产品加工引导作为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解决其中的技术、人才、资金等问题。二是要突出把传统知名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传统工艺品作为农产品引导工作的重点,使之从小区域走向大市场。三是要根据经营规模、拉动能力、创效水平、社会贡献等综合因素,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湖南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领军企业。

(2)加快推动政府农业服务向标准化监管倾斜。一是要围绕菜篮子产品,从控制农药残留入手,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强化以基层农技组织和信息服务网络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标准化生产技术与常规技术推广相配套的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基地、企业、批发市场三方面既相互配套又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建立农业标准监督管理体系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例行监测制度,把农产品标准化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果。

(3)加快推动政府农产品的数量任务向质量和效益指标转型。在质量方面,注重品牌、名牌培育力度的目标管理,注重龙头企业培育效果;在效益方面,注重名特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目标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的目标管理,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标志农产品比重的目标管理。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相关阅读:陈文胜著作成果

独著《论大国农业转型》

独著《新农村建设热点难点着力点》

独著《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

独著《乡镇视角下的三农》

合著《粮食安全国家责任与地方目标的博弈》

年度报告:蓝皮书

《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

《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

《湖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报告(2013)》蓝皮书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12)》蓝皮书

《湖南县域发展研究报告(2014)》蓝皮书

《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2013》蓝皮书

《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2012)》蓝皮书

推荐阅读:通俗读物

陈文胜主编《农民十万个怎么做》丛书

陈文胜主编《新时期农村干部培训教材丛书》

陈文胜主编《新农民书架系列》丛书

陈文胜主编《休闲农业》

相关链接:湖湘三农论坛

《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

《湖湘三农论坛2009•常德》

《湖湘三农论坛2010•邵阳》

《湖湘三农论坛2011•衡阳》

《湖湘三农论坛2012•株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