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时间看书?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帮你整理好了!

助你上岸的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进入九月份,备考也进入更为紧张关键的阶段。相信有很多同学正苦于论述题“长篇大论背不过、自己写又都是大白话”的两难境地中。写出来的内容没深度,又没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真是把孩子愁坏了!


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15本新传拓展阅读书籍,从中提炼出了150条适合在考题中引用的高逼格句子,将它们用在论述题或评论写作中,高分的气场一下子就上来了!话不多说,上干货!



一、《娱乐至死》

 [美] 尼尔·波兹曼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经典语句:


1.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在美国,奥威尔的预言似乎和我们无关,而赫胥黎的预言却正在实现。


2.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决定用什么方式来解释真理其实是有些武断的。


3.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4.电视节目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5.电视新闻并不想提醒观众某条新闻有严肃的内涵,否则观众在新闻播完后必定还要继续思考,这样就会妨碍他们观看下一条新闻。而图像的力量也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隐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6.沃尔特·李普曼在1920年写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7.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8.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9.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10.我们就陷入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11.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12.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13.塞西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14.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15.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我们可以扩展这个说法,说任何一个群体都是针对不在这个群体里的人的“阴谋”,因为“局外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获得“局内人”所拥有的信息。



二、《乌合之众》

  [法]勒庞



内容简介:


勒庞在本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经典语句:


1.一切宗教或者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发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在任何时代概无例外。


2.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3.群体中有力量的永远不是对自由有要求的人,而是有奴才愿望的人。


4.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例如现代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时候,他们所借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他们的作用有些缓慢,但一旦生效,却有着持久的效果。利用以上三者可获得名望,但名望分为先天的后天的。


5.群体的无意识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6.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7.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台阶,其证据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几乎随之消失。


8.我们常常会认为人群总是要比个人聪明,事实上,这一点是绝无可能的。当个人汇集成群体的时候,绝不会有集思广益这样的事情发生,相反的是,群体的叠加只能增加他们的愚蠢,智力反而会大幅度下降。相比于个人,群体不存在丝毫的智力优势。


9.毫无疑问,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10.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11.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12.支配着大众的,永远是榜样,而不是论证。每个时期,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不这样做的话,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他们的影响力也会因此缩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过于超前的人,对于自己的时代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两者有太严重的脱节。


13.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感情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14.时间把各种信仰和思想的碎屑堆积成山,从而使某个时代能够产生出它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并不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做好了准备。如想了解它们的起源,就必须回顾既往。它们既是历史的女儿,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


15.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三、《数字化生存》

  [美]尼葛洛庞帝



内容简介: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


经典语句:


1.后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


2. 如果要问某个产业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前途取决于其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3.数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4.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与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


5.使人惊讶的是,无论你做什么预测,事实总是被低估了。最极端的预测都落后于现实。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


6. 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了。这回我们谈的不只是要选什么汉堡佐料那么简单,在后信息时代里机器与人就好比人与人之间因经年累月而熟识一样: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连你的一些怪僻(比如总是穿蓝色条纹的衬衫)以及生命中的偶发事件,都能了如指掌。


7.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当传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婚姻状况、年龄、收入、驾驶的汽车品牌、购物习惯、饮酒嗜好和纳税状况时,它也就掌握了“我”。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四、《未来是湿的 :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美] 克莱·舍基



内容简介: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经典语句:


1.现在我们拥有了能够灵活配合我们社交能力的沟通工具。我们的能力在大幅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结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 


2.只有当通信工具在技术上变得乏味,它从社会意义上才丰富有趣起来。工具的发明并不造成改变,它必须与我们相伴足够久并让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用上它。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而后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不见,真正的变革才得以发生。


3.事实上,由于重合的程度之深,赛博空间这个词及其概念已经遭到弃置。互联网增补了真实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一个替代方案。我们的电子化网络没有变成单独的赛博空间,而是深深地嵌入真实的生活之中。


4.在过去,使人们集合起来难,使群体瓦解却容易。而现在将潜在的群体聚集成形变得容易了,而这些群体一旦形成,面对社会的漠不关心甚至直接反对,他们的韧性却相当强。当形成群体较为困难的时候,可能好和可能坏的群体都受到遏制不能成形;而当形成群体变得容易,好的和坏的就都产生了。这就逼迫社会发生转型,从简单地阻止形成群体到主动决定将反对哪些现存群体,即实现近似于先出版后过滤模式的转型。 


5.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我们把烘干的社会关系,或者把社会关系的干(犹如晒成的干)称为组织。每个生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


6.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术语。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类型。“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如书籍、磁盘、录音录像带等)的知识;“湿件”也称“技能”(skills)或“只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convictions)等等。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它和软件可以保存于无生命的代码状态不同,和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硬件更是不同。所以说,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运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


7.互联网的价值绝大部分来自它作为群体构建的工具的作用,这一观察常被称为里德定律。


8.虽然老的稀缺世界(传统媒体)有其劣势,它至少避免让我们看到最烂的业余制作。被一堆垃圾塞饱,这当然和饿肚子一样糟糕?


9.社会交往的嵌入式信息从来都比随即公开广播的消息更有价值。



五、《消费社会》

  [法] 让·鲍德里亚



内容简介: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经典语句:


1.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2.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借此机会,我们可以给消费地点下个定义:它就是日常生活。


3.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它不是以有用性而存在的,而是以符号的形式所存在的而所接触的物是以整体的形式展现的。它们集中渲染了一种情景,显示了某种价值和地位,成为了某种符号。其中的每个物品都在这种符号体系下,一个串联一个,诱导我们消费。


4.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只是个骗局。这种把个体满足和选择维护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主义,就是工业体系的意识本身。……他被强加了选择的自由。


5.消费者基本的、无意识的、自动的选择就是接受了一个特殊社会的生活风尚。因此,这不再是一种选择。


6.消费是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


7.这种消费,并不是均质化的,它创造了一种分化,这种分化为不同等级的人创造了不同的追求目标,使得人们永远都有外在动力去让自己努力。对个人而言,得到了很多,却依旧有着未满足的欲求,丰盛的不可能。



六、《第三次浪潮》 

 [美] 阿尔温·托夫勒



内容简介: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经典语句:


1.第三次浪潮将在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超越市场”的文明。……所谓的超越市场是指依赖市场,而又不再由于需要建设,扩张,规划和完善这个市场结构,而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财与时间。这个文明,恰恰是由于市场已经适得其所,而能向新的任务迈进。以前倾往于建设世界市场体系的巨大精力,现在可以用采为人类其他的目标服务。


2.为给未来文明建立一个完美的感情生活和健康的心理环境,必须承认任何人都有三个基本需要: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迷信团体之所以使成千上万聪明而有成就的人入迷,其秘密就在于为精神空虚生活寂寞的人,提供集体生活的温暖,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以及他们所谓的生活意义。


3.政治生活的紊乱,反映在人的精神上是个性的崩溃。


4.第三次浪潮时势的压力,使第二次浪潮社会终于非群体化。如果第一次浪潮是“多数派以前”的政治,第二次浪潮是“多数派”政治,那么,明天很可能是“微型多数派”的政治,是多数派统治加上少数派权力的融合。


5.文明越多样,技术,能源和人民的变化越多,就越需要大量信息流通其中,维持住整体。 


6.正确地提出问题,常常比正确地回答错误的问题,更为重要。


7.报纸,广播,电影和电视都体现了工厂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传播工具,打上相同的印记,传入千百万人的脑际。大规模制造出来的标准化的“事实”,标准化副本与成品,通过几个集中的“思想工厂”加工,源源不断地流向千百万消费者。所有工业社会都依靠上述的信息领域,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这三者的结合,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协调经济生产和个人活动。



七、《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美] 贾雷德·戴蒙德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经典语句:


1.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这些冲突产生了回响,而这些回响在经过许多世纪后仍然没有消失,并且在今天世界上的某些最混乱的地区仍在活跃地继续。


2.文字同武器、病菌和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并驾齐驱,成为一种现代征服手段。


3.定居生活对技术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种生活使人们能够积累不便携带的财产。四处流浪的狩猎采集族群只能拥有可以携带的技术。


4.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5.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孤立的英雄行为。



八、《童年的消逝》 

 [美] 尼尔·波兹曼



内容简介: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经典语句:


1.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包括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这些都被认为不适宜儿童知道。若将这些东西不加区分地暴露给儿童,确实是不体面的。


2.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3.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


4.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5.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代沟研究》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日新月异、信息公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成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的角色,因此导致了一种危机,她称之为“信仰危机”。


6.面对这一切,成年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为羞耻和礼仪是植根于“秘密”这个概念中的。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7.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能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中存在的罪恶并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故事的内容自然演变已有几百年之久,而且它们在成人的控制之下。例如,成人可以通过修改暴力部分或者故事的结尾来适应某个孩子的需要,而且因为讲故事的心理环境通常是非常令人放心的,因而具有治疗作用。 


8.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但是我会这么想来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治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9.童年,如我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则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



九、《沉默的螺旋 :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德]诺依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经典语句:


1.今天已经证明了,即便人们清楚地看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陷入沉默;相反,所谓的與论——那些人们可以公开表达而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则成为代表好品味和正确的道德观的普遍性的共识。


2.“人们对于被隔离的恐惧要大于对犯错误的恐惧,因此他们会和多数人为伍,而并没有思考多数人是如何成为多数人......” 


3.正如“跟风者”或“随大流者”这样的标签中已经包含了轻蔑的味道一样,人们的模仿倾向损害了人类的正面形象——人们愿意打成一片,以便在必要时得到“他人”的承认。 


4.那些所谓“我们的态度意见”其实并不属于我们,也不源于我们,而只是他人的意见态度的反射。


5.乐队花车效应:每个人都希望站在胜利者的一边,属于胜利的一方。他们努力表现的和其他人一样,而不是被孤立起来。对于被孤立的恐惧表现为一种驱动力,它促使沉默的螺旋启动起来。“与狼共舞”是一种较为幸福的境地,但是当人们由于无法认同在公众中被广泛传播的意见,而无法说服自己人云亦云时,只能将永远沉默的做法作为使自己能够接受的第二选择。



十、《公众舆论》

  [美] 沃尔特·李普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本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典语句


1.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2.我们知道,我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布满了障碍的,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受到了我们的成见的深刻影响,我们进行推理时所能够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辩解、威望、道德、空间和抽样调查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我们现在应当注意到,由于一开始就受到这种污染,公众舆论会更加令人困扰,因为在多半是通过成见观察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接受了相当于因和果那样的顺序感或者对应性。 


3.虚构不等于谎言。虚构指的是对于环境的某种再现,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作真相。


4.摧毁偏见绝非易事,因其与我们的自尊紧密相连;可一旦挺过了最初的疼痛,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解脱,获得一种高贵的自豪感。 


5.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是如何在土壤中被培育的,却会将其破除而出的那个瞬间呈现给你。此外,新闻还会转述其他人对土壤中的种子的评论,甚至预测其可能不会在人们所期待的那个时间发芽。也就是说,一件事越是能够被明确察觉、客观描述、准确测量和恰当命名,便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6.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感情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试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7.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


8.如果舆论想要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那样由新闻界加以组织。我想,进行这样的组织首先是政治科学的任务,它应当得到作为策划者的适当地位,并走在实际决策之前,而不应充当决策做出之后的辩护士、评论员和报告人。


9.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10.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交杂的产物。我们不妨假定,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这种对世界的想象方式,决定着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将要作出的行为。舆论所产生的环境不过是一些被了解到的意见。


11.“他人”头脑中关于自我,关于其他人,以及关于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就构成了他们个人的意见;而这些图景一旦成为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行动指南,或以社会群体的名义由一些个体去付诸实践,那么就成了更宏大意义上的舆论。


12.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十一、《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介绍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第三部分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经典语句:


1.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无法在头脑中直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必须通过大众媒体这样的间接方式才能获得。然而大众媒体并不是一面镜子,它只能有选择性地对外部世界做出报道,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本身脱节。换句话说,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2.新闻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它只能把一个区域照亮,让我们注意到这个有限的区域内发生了什么,但是其他的部分却处于黑暗之中。我们责备新闻媒体表现不佳,其实很多时候错不在于新闻界,而在于我们赋予了它错误的责任。


3.如果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就是这些网,因而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4.现代化把效率放在了第一位,对终极价值缺乏关心,必然导致宣传盛行。


5. 语言的背后是世界观,就像梁漱溟提到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民主概念的翻译一样,用旧的语言去想象一个汉语中本不具有的概念,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误读。



十二、《人类简史 : 从动物到上帝》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内容简介:


 本书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经典语句:


1.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之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相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2.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划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3.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十倍,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虑不安。


4.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 


5.现代所兴起的两大想象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费大众”。所谓民族,是国家的想象社群。而所谓消费大众,则是市场的想象社群。


6.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7.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8.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9.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十三、《未来简史 : 从智人到智神》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得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经典语句:


1.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2.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3.目前“和平”这个词已经有了新的意义。过去想到和平,只是“暂时没有战争”;而现在想到和平,是指“难以想象会有战争”。


4.过去几百年间,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打开了一张日益强大的安全网,使人类脱离生物贫穷线。虽然时不时仍有大规模饥荒,但只能算是特例,而且几乎都是由人类的政治因素而非自然灾害所致。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饥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


5.如果我们需要无止境的议题,难道快乐和不死还不够吗?一定要去追寻令人害怕的 超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研发出假肢,让截肢患者能够重新都路的时候,同样的科技就能用来为健康人进化升级。如果能够发现防止老人记忆力衰退的方法,同样的方法也能用来为年轻人增强记忆力。


6.想要真正理解科学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宗教信仰。科学家很少会谈这一事实,但科学革命也正产生于历史上最教条武断,最偏狭,也最具宗教色彩的社会。


7.科技人文主义到最后可能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对系统来说,降级后的人类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这种人拥有什么卓越的特点,而是这种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统、造成困扰的人类特质。农民都知道,羊群里面最聪明的那只常常会惹出最大的麻烦,所以农业革命的一点就是要降低动物的心理能力。而科技人文主义梦想推动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对人类造成一样的效果,让社会大机器里的“人类小齿轮”沟通和处理数据的效率更高,但几乎不会去注意其他事,不会做梦,也不会怀疑。数百万年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8.就算我们已经克服许多昨日的苦难,但想要获得快乐,可能远比解除痛苦更加困难。 经历无数代人之后,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快乐幸福的机会。或许幸福快乐的关键既不是比赛,也不是金牌,而是能调和出兴奋与安宁这两种元素的正确剂量。但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不断在紧张与无趣这两端来回跳动,到了一端就开始对另外一端感到不满。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类该做的并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脚步。


9.智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天启。并不会忽然出现一群反抗的机器人,使智人遭到灭绝。反而可能是智人将自己一步一步升级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机器人和计算机融合,直到某天我们的后代回顾这段历史,才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写下《圣经》、建起长城或会因为卓别林的滑稽动作而发笑的动物了。这一切并不是在一天或一年后发生的,而是通过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现在正在进行当中。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决定把更多的生活控制权交给智能手机,或者尝试某种更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10.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11.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新议题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取得神性。


12.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13.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14.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


15.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



十四、《今日简史 : 人类命运大议题》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内容简介:


本书是“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书中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经典语句:


1.对所有人来说,对于意义、对于社群的追求,将有可能变得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2.以“分享体验”之名,现代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一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脸谱网用户就会下意识地拿出智能手机,拍照、发帖、等着有人点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几乎不会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事实上,他们的感受越来越来自网络上的响应。


3.民主的根基之一,在于亚伯拉罕·林肯提出的原则: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如果政府腐败,未能改善人民生活,最终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公民看清真相。然而政府控制媒体之后,阻碍了公民看清真相,也就打破了林肯的逻辑。执政的寡头特权阶级一旦垄断媒体,便不断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并将公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外部的威胁——无论是真有其事或仅仅是空穴来风。


4.所有的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是人类的“感觉”,而不是人类的理性。


5.正因为大数据算法可能抹去自由,同时也就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让所有的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大多数人类的痛苦将不再是受到剥削,而是更糟的局面:再也无足轻重。


6.道德的重点并不是“遵守神圣的诫命”,而是要“减少痛苦”。


7.世俗主义的教育并不代表要进行反面灌输,教导孩子不要相信神,不要参加任何宗教仪式,而是要教导孩子区分真相与信仰,培养他们对所有受苦生灵的同情,欣赏全球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经验,自由地思考而不惧怕未知,以及为自己的行为和整个世界负起责任。


8.对人类这个物种来说,喜欢权力过于真相。我们把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拿来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们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为了时候更容易控制世界。


9.感受并非与理性背道而驰,而是体现了进化上的理性。


10.事实证明,我们从选择食物到选择伴侣,都不是出于什么神秘难解的自由意志,而是数十亿神经元在瞬间计算各种可能性的结果。过去大受赞誉的“人类直觉”,其实只是“辨识模式”罢了。


11.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


12.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类工作,我们仍然可能看到新的“无用阶层”日益庞大。我们甚至可能两面不讨好:一方面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雇主找不到有技能的雇员。这有点儿像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的情景,当时有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只是我们可能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


13.第一: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如果你总是免费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个商业世界的产品。第二:如果觉得某些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就该真正努力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近几个世纪,科学界仍然是我们最可靠的知识来源。至于科学家,应该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议题讨论。科学家就不该还害怕发声。


14.免费注意力吸引的商业模式,其真正目的不是销售广告,而是靠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取得关于我们大量数据。我们不是用户,而是商品。


15.当代世界大多数的不公正,并不是来自个人的偏见,而是来自大规模的结构性偏见,但我们这种狩猎采集者的大脑尚未进化出能够察觉结构性偏见的能力。目前整个社会系统构建的方式,让那些不喜欢费力了解真相的人得以维持幸福的无知状态,而想要努力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则需要历经诸多艰难。


16.到2050年,“无用阶层”的出现可能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没受过相关教育,还可能因为精神动力不足。



十五、《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项飙 / 吴琦 



内容简介: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经典语句:


1.“方法” 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2.你一定要带入你个人的经验,否则其它东西都是飘着的。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今天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不接地气,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讲的东西都比较无机、缥缈。


3.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4.所谓知识就是对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根有据的了解,从这里开始,去观察,去沉淀,慢慢沉淀出底气。


5.危机不仅仅是失去,而是一种没法解释的失去。


6.清晰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我们思考外部命题的工具和武器。


7.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8.整个社会科学就是培养主体性。主体性不是说“我很厉害”、“我很特殊”,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我看到了什么,哪怕我的看法不对,但是应该把自己怎么想的搞清楚。


9. 如果说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可言说的,那是反历史的。深刻是从网状知识结构中来的,而那种犬儒式投降式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买完菜、做完饭,其他什么都不管,只是消极地用最小耗能法去应对,生命也可以维持下去,但就停止思考了。那就把生命的活的网变成一个死的点。


10.社会科学要给普通人提供观察世界、为人处世的办法,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通过分析,这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它不像自然科学,发现自然规律问题就解决了,顺着规律走就可以。它可能是倒过来,社会科学告诉你,其实没有什么很强的规律,都在于自己怎么样去理解这个世界,怎么样主动地采取行动。可能会有大的图景,但没有所谓的规律,因为一旦发现规律,那么到此为止,就不需要再去做工作了。它是通过科学的态度去证伪,去搜集材料,把事情搞清楚,但最后是要武装你,进一步去创造新的现实,去改变现实。年轻人要有这样的态度,不要把社会科学当作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一个路程,它确实给你工具,但这个工具怎么用、怎么用好,完全在于你。社会科学首先是关于你的,然后才是关于社会的。


11.理论不在于新不新、深不深,更不在于正确不正确,而是能不能形成沟通性。可沟通性非常重要,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但它一下子调动起对方的思想,把对方转变成一个新的主体,那这个理论就是革命性的。


12.没有选择的道德是不道德的,强加的道德最不道德,因为把我的道德强加于你,意味着我要对你的人性做一个潜在的彻底否定,你要不接受我的道德,在我眼里你就不是人了。


13.道德不应该像帽子一样戴在我们头上,罩在我们生活中,今天的道德必须把帽子从头上摘下来,放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去观察它。如果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我们是看不到它的,我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帽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不知道道德从哪里来,糊里糊涂跟着它走,是盲目地跟从。如果要让别人去尊重这样的道德,那就是不道德。讲“穆先生”,是说道德应该是一种有选择的道德,要以个体自由为基础。


14.一定要有中国叙述,其实可能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不自信,需要一个很大的帽子来戴,这样才会觉得安全。反思不一定要咬着牙,有的时候跟道德一样,需要拿下来放在手里,这样捏捏那样握捏、就进入这个事情内部去了。



以上就是所有的干货内容啦~


为了帮大家减轻记忆负担,所选句子都是适合引用,或者能给大家带来思考的。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挑选几句补充到自己的素材库中即可。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己找书来看,这样理解会更加深入。对于作者的观点,应辩证看待,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更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哦~


想要本期推文word版的同学,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无分组保留至少1小时,或者转发至微博并@爱传播新传考研,截图私聊任一小助手,即可领取本期推送的word版哦~


   风里雨里,爱传播在这里陪伴你。


参考资料:

[1]豆瓣读书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3]勒庞,《乌合之众》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5]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7]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8]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9]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10]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 :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12]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13]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4]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15]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16]项飙,吴琦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编辑:小听

主编:羽生生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网传专栏
彭兰重回人大!看完她写的信息茧房:我背了个假专题?
10篇经典论文,帮你搞定“算法”的20个概念七个角度花样分析5G,怎么考都不慌关于短视频,彭兰这样总结..三年考了161次,快来把“舆论、舆情”考点一网打尽喻国明最新论文考点分析!手把手教你看论文答真题你的“后真相”模板该更新啦,有观点有案例!“直播一哥”李佳琦落户上海!这个考点2021年还得爆常考常新的融媒体,今年有哪些“新”考点?“沉默的螺旋”热点事件分析,这些“瓜”应该这样吃!每年都会考的知识点!议程设置全家桶奉上

往期好文👇

这件学术圈的大事儿,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

参考书里没有的高级理论,送给拼高分的你!

技术规则里的外卖员得救了吗?

又一高校取消新传专硕招生?今年各校都有啥变化?
和腾讯微博一起死掉的,还有我的初恋

2021考研有新变化!我的答题和思维又该如何变化?今年最可能考到的13个专题! 蓝皮书合辑来啦!论述题难搞哟!十大专题热门案例,用了就加分!!
考第一的学姐们都是怎么一眼打动阅卷老师的?
三跨北大、新晋奶爸,爱传播博士学长带着高分经验,拍了拍你!无处安放的“学术焦虑”,该拿它怎么办?新闻实务有模板吗?有!
张玉环改判无罪、老人被狗绳绊倒身亡、中传人大考研改革...| 8月热点
2020 最值得背的 10个名词解释,直击考场真题!公开课福利!87分大佬,送你考研政治全科规划!论文屯了几个G,不知从哪开始看,懒得看,看也看不懂。(内含福利)
新闻实务讲解专栏开讲啦!有你要的实务技巧和模板
99.999%的考研er背不完书,都是因为.....
人大不收统招生!推免大势所趋,二三本学生该如何改变命运?

等不到《以家人之名》更新的我,跑去重刷了《请回答1988》

论文阅读障碍症怎么救?刘海龙等人:不如听听看……

陈力丹文章入选语文教材,这一学界爆点会怎么考

这些高级传播学理论,一旦用了,多加20分
看脸?!长成什么样才能考上新传研究生?这4种传播学现象必考!高分答案学界大佬早就给
押题啦!陈力丹上半年论文透露了哪些马新观考点?用数据说话:这些考研热门院校初试得考400+!各科得考...听说预报名时间缩短了?这些人不能参加预报名!
中传考研改革拉响,你报考的学校会改吗?(内附救命文史哲重点+论文包)“评论得分太低怎么办?”万字评论佳句集锦免费送!
张玉环杀人案改判,除了煽情我们还应该谈点什么?疫情中的传播反思,学界大佬在线化重点!!全网苦等顾佳手撕渣男,等了个寂寞?!

  JK少女不雅动作、杭州女子失踪案等| 7月热点分析

听说上岸要整理30多个专题?热点专题如何整理?
杭州女子失踪案2小时反转2次,官媒这次翻了个大车健康传播成今年最热考点!高分答案都在这,速来!“外交天团”再添大将!国际传播缘何常考常新?千万别错过!新传考研“周年考点单”来啦速来!【1月-6月】的热点事件都给你打包好了!火箭少女解散,中国第一女团,她们做到了吗?这是今年新闻传播学最重要、最全面的学界热点合辑!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 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不会看书?不会读论文?不会整理笔记?几剂良药送给你!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5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新传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