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热点事件!大佬评论佳句!打包送!!
转眼间,备考时间已不足一个月,大家的新闻评论练的怎么样了?
对于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评论,你首先得寻找契合的切入点,你有了切入点后,就得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思路。当有了思路,能不能扩充成整段文字,形成一篇逻辑清晰、案例恰当、论述精彩的成稿又是另一回事。
现阶段,对于一个热点事件,大家或许可以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但真正下笔后,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干巴巴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去看看评论大佬们如何有技巧地表达观点。有时候,一句灵动的话,可以点亮一整段话,甚至成为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之前给大家整理了1-7月、8-9月热点事件大佬评论集锦。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10-11月热点事件精彩评论。
学姐在《人民日报评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新京报评论》《沸腾》等知名新闻评论平台,从网络热点、社会发展、学术教育3大方面,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佳句进行总结,这些佳句大家可以直接背诵!
本期福利
为方便大家查阅、背诵,学姐把1-11月大佬评论佳句整理了汇总版!!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保留1小时以上,或者分享至微博并@爱传播新传考研,将截图发送至任一小助手,即可领取1-11月大佬评论佳句集锦pdf版哦~
风里雨里,爱传播一直在这里陪伴你。
网络热点
《六旬女子迷上假靳东,视频平台有责任借用户一双慧眼》
2020.10.15人民日报评论
从移花接木的“名人”语录,到真假难辨的“明星”代言,再到泛滥成灾的“李鬼”账号,“假靳东们”为何能大行其道,到处招摇撞骗?这与平台审核与监督责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对入驻主体资质证照进行审查,对违法违规信息进行过滤,及时清理、消除违法违规行为,每个步骤都不能缺位,每个环节都考验着平台守好总闸门的成色和效果。切实担负起打击虚假账号的主体责任、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才能不辜负广大用户的信任和期待。
《售假直播时被抓,治理乱象没终点》
2020.10.16人民日报评论
1.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治理,直播行业乱象已经有了一定好转,但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规范直播行为,扎稳直播行业的篱笆,还必须对各种投机、打擦边球和夹带私货的行为说“不”,对每一起违法犯法案例坚决“零容忍”。
2. 直播带货热度高是好事,做好直播销售、打造良好直播生态是更重要的事。网络直播并非法律盲区,直播经济也应是诚信经济、法治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涵养行业生态是制胜之道,健康有序的直播生态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继续细化制度与规则、强化监督与管理,推动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中的自律与自觉,任重而道远。
《下午茶不入口、进酒店不入住,“拼单名媛”到底图个啥?》
2020.10.16人民日报评论
1. 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美好本是人之常情,从庸常的素材里剪辑高光时刻同样无可厚非。但“拼单名媛”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画中人不仅容貌经过微调,甚至用物质烘托出的身份都不是真诚的自己。
2. 奢侈品的品牌溢价来自它讲的“故事”,归根于营销“神话”打造出来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状态。所以,即便商品是正品,但如果那份体验已被偷梁换柱,对应的符号价值便也一触即破。
3.得到他人认可,靠的并非“朋友圈展示面”, 正如“名媛”一词的本意,指向的本应是高贵的品格、卓越的才华和对社群的贡献。傍身的掌声,绝不是对物质财富的喝彩。
4. 有人因为“拼单名媛”在一定程度上戳破了所谓“高端”的符号幻象,而视之为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反击”。这一说法虽难免求之过深,却也在提醒更多人,被人创造出的商品不应成为定义人甚至控制人的手段。
《完美人设崩塌时,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
2020.10.17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实际上没人否认她的志愿善行,也没有盯着她的护士资格证,而是质疑其诸多自我宣传的真实性。那些“自我宣传”并非无关紧要的小节,而很关键,她得到的诸多荣誉就建立在那些事实基础上,她成为闪亮全国的新闻人物和榜样也基于那些事实。
2. 不能说,当那些拔高的事实和品质被质疑时,你才退而求其次地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拔高了,把自己塑造成了“最美护士”,就退不回那个“平凡志愿者”了,人们只会认为你是一个说谎者和表演者,这就是说谎的代价。
3. 所谓隐私,是“让别人对你闭上眼睛的合理期待”,当以那种高调自我宣传的方式享受媒体的高光笼罩,就在常人隐私问题上失去很多“合理期待”。
4. 某种程度上,她的“事迹”是在投其所好,根据某种叙事框架去“打磨”的。个人讲故事时夸大一下,记者采访时诱导一下,通讯员拔高一下,地方包装时美化一下,热衷于渲染的自媒体标题党再助攻一下,完美人设就出来了。可以说,这个完美人设的崩塌,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某种程度上,这个人设不仅是个人“讲”出来的,是美容师们的共谋。
5. 新闻专业精神应该是一种排除干扰而捍卫新闻要素真实性的执着精神,是一种“无论何时、面对何事、针对何人”都必须核实的要求,不管正面负面,都要臣服于“事实”。偏离了这种专业规范,事实不稳,就可能翻车。
《很多孩子变坏,都是从第一次被冤枉开始的》
2020.10.23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培根那句话常被引用,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但错误的审判是污染了水源。
2. 孩子变坏,就是从第一次被冤枉,怎么说都无人相信,从而选择相信拳头、迷信反规则潜规则、甚至破坏规则的。相比教育孩子不说谎和相信正义,成人担任着更多责任,一个良性循环,需要从成人开始。
《我为什么不忍批评反全职太太的张桂梅》
2020.10.28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泰戈尔的那首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当火把,点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
2. 读书改变命运,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当诗人、出国读书、追求自己的兴趣,甚至就是当一个幸福的全职太太。可在经历了极度贫困、穷怕了,因为缺乏事业缺乏独立而在恶性循环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对那种“本以为读了书可以改变命运却又被家庭绑住没了自己”的选择充满警惕。
《江歌案4年后,我们必须对网络暴力有所反思》
2020.10.28人民日报评论
1. “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等传播逻辑的盛行,为充满对抗和极端情绪化表达的网络暴力提供了天然土壤,甚至导致一些平台为了赚取流量和眼球,而与“施暴者”形成了某种默契乃至合谋,对网络暴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2. 除了法律,我们也需共同建立一种适用于网络这类匿名空间的新的文明规则,越是在“陌生人”面前,越要尽量保持理性和节制;越是在追求流量的网络时代,越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宽容。毕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我们彼此之间无法最大限度地传递善意,那么这一分钟的“施暴者”,下一分钟,就可能变为“受害者”。
《“不会但我可以学”包含的话语权力与数字化规训》
2020.11.02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某种话语往往是以某个群体为中心、发明用来表达其利益的。只不过因为用得越来越多,或者因为这个群体是主导性群体,将一种以利益为中心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去利益化的、中性化的普适概念,批判性思维就是“批判性地看”,悬置其中性和理性当然性,看到话语后的权力。
2. 年轻人用健康码,那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步骤,因为整体生活是数字化的。而很多老人日常生活并没有网络化,只不过进一下商场,用一个健康码,就得学习整个网络世界,网络知识,网络理念。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3. 数字社会高歌猛进,是进步的象征,但我们有必要反思,当我们谈论这个词时,都是站在“受益者”角度看待数字的,以受益者的热情拥抱数字技术对生活的浸润。成熟的数字文明,需要跳出那种进步主义的、完全站受益者角度的技术迷思,关怀数字的盲区和被抛弃者。
4. 当我们是少数人时,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人时,考验着我们的宽容。
5. 是让老人“适应”年轻人,还是年轻人去“适应”年轻人,就是一种文明,数字文明,应该包含一种“包容慢”的文明,而不是让一切按下快进键,用快的文明碾压、抛下那些走得慢的人。
《外卖小哥情绪崩溃,“困在系统”还是“困在场景”》
2020.11.02人民日报评论
1. 外卖小哥,一头连着商家,一头连着用户,背后站着平台,是数字经济生活化场景中的关键连接点。这个关系网中,无论谁的利益、谁的权益,都会拉扯到外卖小哥。这不仅仅是“困在系统”里的稀缺而紧张的时间,更是“困在场景”中的日积月累的情感。
2. 我们不妨多个维度来看待,或许能让他们离“崩溃”的边缘远一些。第一个维度,体谅——无论多么弱小,都需要关怀的体谅。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尊重,每个不经意的“失误”也都有谅解的空间、关怀的价值,只要我们愿意等一等、听一听。第二个维度,优化——无论多会精算,系统优化不能停步。每一个订单都需要大数据支持、精算辅助,更需要直面争议案例背后的问题,系统只有不断优化才能更加给力。第三个维度,节奏。时代有时代的大潮流、大节奏,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小浪潮、小节奏,跟着时代奔跑,别掉了自有节拍。
《“迂回炫富”的凡尔赛文学,无关真正的富足》
2020.11.09沸腾
“凡尔赛文学”现象包裹的,还是一种现代人内心深处无法被摆到台面的虚荣,只是这种虚荣被包装成了华丽文字背后的无病呻吟。实际上,真正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足的人,应是低调的。真正的富人思维,是用财富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财富来制造问题,包括把自己推进网络群嘲和争议之中。
《回复敷衍、做饭凑合、健身划水,你是“糊弄学”的几级玩家?》
2020.11.11人民日报评论
1. 生活中难以回绝的事情委实不少、分身乏术的时刻并不鲜见,“糊弄学”的精髓就是用低成本又体面的方式,完成处理应对的过程。
2. 看似是生活快捷键的“糊弄学”,更像是一个“暂停键”,它是在多任务并行的现实之下,分配精力优先级的个体实践;也是在陀螺般高速旋转的生活中,为自己、为所爱之人和所钟情之事留出时间的小小尝试。毕竟面对变动不居的现实、芜杂纷繁的信息,真诚把握初心、有策略地坚持自我,找到工作、社交、家庭等的平衡点,才能最终不被生活糊弄。
《带着伤痕的善良,尤其让人泪目》
2020.11.13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对于弱者、贫困者、需他人帮助者这种超出自身能力的捐助,我向来都觉得应该善意地回绝,收下她的善意,把钱还给她。
2. 想起雅思贝尔斯一句常被引用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善良更是如此,陶医生与田女士,正是善与善的摇动、推动和召唤。
3. 正如康德所说,这种时候,道德和善良成了一种假言命令,而不是受自身良心驱使的绝对命令。当人们都强调善良的“交易性”“条件性”时,就出现了道德风险和囚徒困境,我作恶,是因为我受到过不公对待。我不做好人,是因为好人没有好报。太多人在这种负反馈中走向了精致利己和心安理得的厚黑无耻。
4. 陶医生和田女士身上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善的本质,善良是一种不需要他者回报、而让自己心安的品质。
《今冬60年来最冷?结节不切除会癌变?就问你信不信》
2020.11.12人民日报评论
1. 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
2. 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位”,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滑雪专列”不许带滑雪板?这样的争议如何弥合》
2020.11.18人民日报评论
1. 一边是消费者旺盛的出行需求,一边是出行中的安全风险等考量,站在不同立场来看都没有太大问题。争议背后,反映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两难,也是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设置规则的追问。
2. 公共政策不同目标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弥合争议的关键,在于倾听各方诉求、兼顾不同利益、寻求政策最优解。“一刀切”的方法固然能够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但是如何降低雪友的滑雪门槛,让冬奥专列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需要相关单位审慎思考、积极应对。
《于欢出狱:标志性个案激活了正当防卫制度》
2020.11.19沸腾
1. 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的个案化作流星,转瞬而逝;有的个案则撬动了司法的运行轨迹,让司法朝着更加良善的方向运行。于欢案就是后者。
2. 彼时,如何激活沉睡的正当防卫条款,如何在案件的判决中兼顾道德、法律和人性,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最终,“法不能向不法低头”不仅成为公众的共识,也成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一再强调的原则。
3. 严格来说,于欢并不是改变潮水方向的人。但在潮水之中的于欢案,却无意间成了流速的改变者。于欢出狱了,对他而言,一个小时代终结了。但毫无疑问,由于欢案等典型个案撬动的司法进步,仍无止境,未有尽时。
《山东一女子被夫家虐待致死:反家暴,法律必须“长出牙齿”》
2020.11.20人民日报评论
1. 家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背后原因是复杂的。从客观来看,家庭关系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不平等,身为弱势方容易遭受到人身侵害,而长期以来家庭暴力案件常被错误地当做婚姻家庭纠纷,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取证难、执法难等因素,导致家暴受害者救济渠道不畅通。
2. 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反对家庭暴力不仅需要受害者勇敢说“不”,更需要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司法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那些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的家暴行为,法律必须长出牙齿、果断亮剑,起到惩恶扬善、震慑不法的功能。
《善良如你我别被杠精”侮辱性质疑”反向制约》
2020.11.20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这是一种失能,失去道德感和信任力,看多了关于医院和医生的负面新闻,对一个群体有敌意和偏见,这种情绪会让其从“医生喝葡萄糖水”中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患者的负担”和“天价手术费后的乱收费”。
2. 感动归感动,医生的日常保障更该受到关注,别让医生做完手术连喝个水都那么艰难,别把医生本不必承受的苦累当成“典型材料”。先帮医生解决问题,才有感动。不解决问题,没有起码的保障,宁愿,不要这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任何对清华学姐的延伸阐释只会走向引战》
2020.11.22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只想借流量逞一时情绪之快,却看不到流量巨大的反噬力:当事实反转时,满足了情绪渲泄之快的流量,会在一种巨大的反弹力中将一个人吞噬。
2. 这种冲突,不是男性与女性两种性别的矛盾,而是一个无视他者尊严和权利的违法者与行为被误解者、声誉被破坏者、权利被侵犯者的关系,男性女性都可能成为这种违法行为的受害者。
3. 就事论事是一种评论美德,如果能就事论事,舆论会少很多无谓的争论和撕裂。故作高深的延伸阐释,脱离个案的是非去归纳和演绎,跳过基本的是非去谈论抽象的是非,很多时候是无聊的口水争论之源。
《戴头盔看房?人脸识别要有“防护罩”》
2020.11.25人民日报评论
人脸识别领域存在的利与弊,折射了科技进步的是与非、得与失。如今科技一日千里,让生活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技术与伦理、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张力,需要进一步弥合。这的确任重而道远,同时人们相信,只有在安全、法律的轨道上行驶,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新应用才能起步快、加速稳、行得远。
《酒店用浴巾擦马桶,只会让自己的商誉越来越“脏”》
2020.11.25人民日报评论
星级酒店卫生乱象频现,究其根源,是相关惩罚措施起不到应有的遏制和震慑作用。守住酒店的卫生底线,不能只靠酒店自查自纠,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于严重的卫生、消防安全以及服务不规范问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罚款的罚款,该摘星的摘星。
《马保国,一场审丑狂欢的工具人》
2020.11.26沸腾
“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当恶搞被商业收编并以积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继续存在,如何弥合审丑狂欢对道德和价值观的冲击,让很多人困惑。很多人在对此投去鄙夷目光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输给”了马保国——成年人的体面、舆论场的审丑狂欢,都是这种“输”的代价。
《老人300万房产赠外人,背后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2020.11.27人民日报评论
1.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对时代问题的制度性回应。意定监护的设定,是我国面对老龄社会,不断完善相应法律秩序的一种探索,被称为“踩在时代痛点上的制度设计”。如何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需要法律作出回答,但又远远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全社会、所有领域都必须有所回应的时代课题。
2. 我们不断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如何对高歌猛进的数字社会进行“适老化改造”。而这与健全老龄社会的配套法律制度,完善公共场所服务老年人的基础设施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运行底层逻辑乃至基础架构进行系统性改造,而不只是局部的、一时一地的调整。
社会发展
《假冒协和、山寨同仁,医院傍名牌无异于谋财害命》
2020.10.14人民日报评论
1. “傍名牌”行为之所以治而未绝,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令禁止跨地区使用相同“字号”的行为,不少假冒协和、山寨同济的医院才会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注册。深受其害的“正牌”医院虽可维权,但面对成百上千的“李鬼”,靠自己天天盯着举报、时时追着投诉并不现实。
2. 站在一堆“老字号”面前“傻傻分不清楚”的尴尬,归根结底还需要更明确的法律规定、更严格的行政执法。立法、司法、执法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为名机构、老字号提供保护,使其长远健康发展。
《公益和责任从来不是美团们的副业》
2020.10.22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什么是价值观?说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想到疫情期间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可能是对这个词最好的阐释:只会用自身境遇锚定价值坐标的人,是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观的,价值观这件事的出发点从来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而是关心众人的命运,并且相信它最终会与自己的命运相关。
2. 数字不是冰冷的,它的背后是有温度的人,起点是人,终端也是人。
3. 越多的人与人相连,数字化就越强大。什么是数字社会?那是一个借助数字连接力量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共富社会。
4. 有人批判“数字化时代抛下了老人”,其实问题岂在数字化?而是背后冷漠的人和僵化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会把任何善意初衷的创新异化成冷漠,将数字化变成“数字官僚主义”,将好政策变成“程序官僚主义”。
5. 数字化是一种深刻的赋能,通过数字的连接打破了传统的隔离,延伸着人的肢体和“获得半径”。
《填补数字鸿沟,帮助老年人赶上时代步伐》
2020.10.26人民日报评论
有网友评价,“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所有公民都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推动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困难,是社会发展应尽之责,也是时代进步题中之义。从开设“无码绿色通道”,到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再到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数码产品,帮助老年人赶上时代步伐的具体行动,既考验着治理的精度,更映照着社会的温度。
《整治注水流量,别让泡沫淹没用户的手机》
2020.10.27人民日报评论
社交和资讯类产品中的虚假流量,让劣质内容被关注、优质内容被淹没,直接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电商平台上的虚假流量,不仅严重损害市场秩序,更会对互联网行业的信用基石产生影响。铲除刷量产业链的根基,要靠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内容平台履行好主体职责,用户掌管好个人账户。共同努力、协同治理,才能呵护、建设好真实而清朗的网络空间。
《鲜花遍地也杂草丛生,直播热不妨来点冷思考》
2020.10.30人民日报评论
1.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直播电商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一天就有5万多场电商直播,每天观看人次超2.6亿。
2. 从崭露头角的惊喜到风靡网络的辉煌,从一拥而上的嘈杂到良莠不齐的纷争,一路走来的直播经济,时常伴随着流量逻辑的反思、消费市场的检验和商业模式的质疑。入局的人越来越多,退场的人也不在少数。
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直播经济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跑马圈粉”的红利正在消退,“一次性”的冲动消费正在转向“回购式”“口碑式”的信任消费,拥有品质和流量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4.对企业而言,不是把商品加个链接再吆喝两声就能高枕无忧,背后的供应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主播来说,颜值和言值不再是唯一的“KPI”,把路过的观众转化成忠实的消费者,靠的是业务能力而不是坑蒙拐骗。
《让“热度”留得下余温,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
2020.11.06人民日报评论
1. 对流量的获取,本质上应该是价值和内容的输出。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为何大众对“蹭热度”不屑一顾——大众并不排斥“流量”,排斥的是为博眼球、争“热搜”而不择手段,排斥的是对营销和热度的追求大于对专业的追求,排斥的一个事件和话题被无意义地反复“消费”,挤占着有限的关注空间。
2. 一味追求“速成”,极有可能“速朽”。
3. “不在热搜榜单的作品和人,是没有市场的”,这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热度,是求同存异的互联网空间中凝结出的审美共识。它永久存续于人们心中的艺术榜单上,不必“cue来cue去”。
《从“双11”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2020.11.09人民日报评论
1. 消费时点千亿量级的流量背后,是高度复杂且协调的操作系统,是支付、物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支撑体系。正是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汇聚。
2. 从广袤的乡村到偏僻的山区,从开足马力的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直播间,消费时点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生产活力、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一些平台搜集产地直发的源头好货,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产品运达全国各地;一些乡镇企业借助手机与镜头,以原汁原味的直播赢得消费者。
学术教育
《绩点为王,你是否患上了“斯坦福鸭子综合征”?》
2020.10.13人民日报评论
1.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学习变成只有功利之意的精明算计与理性经营。当套路广为流传时,得高分的标准便水涨船高,更多学生势必为此使出浑身解数。这样的无效竞争,也被称为“内卷化”竞争。
2. “唯绩点论”不可取,并不意味着对标准化评分体系的全盘否定。出问题的不是评价行为本身,而是评价机制中有空子可钻。
3.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把人生形容为“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人生不一定就是马拉松式的固定赛道,也可以是森林小径里的恣意漫步。
《好像本科毕业已经不配找工作一样》
2020.10.24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1. 树立何种典范,体现了根深蒂固的价值偏向。
2. 在“结构化”面前不能失去思考能力,不能被别人定义的“优秀”牵着鼻子走。学历膨胀,是教育退化和供需失衡的双重后果,本科专科化,硕士本科化,博士硕士化,这没有提升社会的学历层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退化和消耗。
《人才评价的工具包里,不能只有一把尺子》
2020.11.03人民日报评论
1.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之所以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顽瘴痼疾,在于其某种程度上窄化了教育价值、背离了教育规律、扭曲了教育本质。就拿对教师水平的评价来说,如果只看重论文,就失去了对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能力、职业精神等多维尺度的全面衡量。
2. 从“看得见”、方便计量的外延型评价转向内涵型评价,要更加注重满足公众对公平的期待,消除“暗箱操作”的空间,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举措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长足进步。
《怒退“家长群”,还需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
2020.11.05人民日报评论
1.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相遇,这种相遇应是一场尊重与信任的邂逅。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地培厚孩子成长的土壤、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2.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家校共育,宗旨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主编:羽生生
编辑:简抒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中二早早
吃货胖胖
认真考考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10天20题
微型冲刺班10天速成答题方法↓↓↓新传人の书店
点击下图找本好书↓↓↓
蓝皮书专题扫码看大佬押题↓↓↓
全年热点合集扫码查看不错过↓↓↓
全年考点干货合集扫码get硬货↓↓↓
必看!2020最权威的业界会议带你押题啦~
最爱考的概念辨析题你还不会吗?干货都给你整理好啦!
新闻评论没灵感?案例不会用?这份宝典送给你!
答题字数少?大白话没亮点?一篇文章帮你加分!
这些学校保研没录满!你的考研名额会变多!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