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言开公众号凭什么就能10w+?就凭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仔仔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你对莫言的记忆还停留在首位中国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近,这位66岁的文学大家又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他的认知,用开公众号这种方式打破与年轻人之间的“次元壁”,在新媒体这个年轻人的“领地”中和青年群体畅快聊天。今天,小编也来带大家看看这位66岁“年轻人”不平凡的“平凡岁月”




#01 走上文学奖神坛的莫言


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本名管谟言。据莫言本人介绍,这个笔名是因为小时候放牛的经历,让他变成了一个爱自言自语更爱和别人说话的人,又因为说话实在太多让妈妈痛苦的对他说“你能不能少说点话”于是改名“莫言”。



而从其后面的经历来看,这个名字也并没有束缚住这颗爱讲话的灵魂,甚至将许多没说出的话用笔写成了小说。在26岁那年,莫言开始小说创作,并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梁》,反响强烈,由此小说改编的电影还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而真正让“莫言”这个名字变得家喻户晓的还是《蛙》这部作品,以及后面相继获得的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个奖项分别视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而先后获得了这两个奖项的莫言,无疑在人们的瞩目中走上了文学的“神坛”



#02 走下神坛的莫言


其实在获得诺奖之后的莫言依然坚持着爱说话的习惯,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开通微博分享自己的书法、谈自己对于文学和生活的感悟,但似乎都没能给人们再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直到最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表示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这才让年轻群体又重新开始关注这位文学大家。


但是,在莫言与年轻群体的对话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声音。一种是为莫言开公众号表示担忧,担心莫言真诚的发言会被部分过于激进的网民歪曲解读;还有种声音认为作为文学大家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开公众号、抖音这样的娱乐化做法会消解人们对文学严肃以待的态度,甚至有人认为莫言开公众号是“走下神坛”。


而关于这些顾虑,莫言老师似乎早已想到,在他公众号的开刊词中就给出了他对于自己的定位。



他说:“大家都是平凡的人,许多人认为自己不平凡,那么就证明了他恰好是个平凡的人,而真正的不平凡的人,往往自认为是很平凡的。”话虽然有点绕,但也能看出他想表达的正是,我也是个普通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遁世隐避、名声在外的文学大家。


他在公众号中也再次发表了自己对于文学的认知,他说:“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文学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细水长流的。它作用于人的感情,以审美的方式,让人们的灵魂深处受到感动。”看似是没有怎么精心设计过的选题,但其实足以回答了大多数网友们的顾虑,并且主动“走下”原本他就不承认的“文学神位”



#03 向年轻人学习的老艺术家


看了莫言老师的公众号,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位66岁的“年轻人”想和年轻人聊天、交流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不管是在公众号的介绍词,还是文章的头图和尾图都能体现出来。


(莫言公众号配图)


那莫言老师究竟想和年轻人聊什么呢?想从年轻人这里学到什么呢?看了最新一期的莫言回复网友提问后我明白了,年轻人阅历尚浅,虽然不能在生活、舞文弄墨这些方面对莫言老师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我们却掌握着网络文化交流的“密码”。


在最新一期公众文章中,莫言老师成功get了“次元壁”、“yyds”、“瑞思拜”、“吸烟喝酒烫头”等名词梗,也在使用自己表情包的同时拉近了自己与网友们的距离。


不仅是莫言,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老师也因为8G冲浪和讲话有梗,在抖音、微博等以年轻群体为主力的平台中获得了许多关注。像什么吃鸡“落地成盒”的游戏梗或是网络用语的梗,郑渊洁在评论中都能信手拈来,但这些知识显然也是在郑在不断网上冲浪和向年轻人请教过程中学到的。



传播效果研究中曾有一个“知识沟”假设,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他们在对电视进行研究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传播技能、文化水平、社交范围不同的人接收电视节目以后,原有的知识沟差异会被拉大。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曾提供过对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一则描述:数字鸿沟指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之间,在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使用机会和许多活动中的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隔阂。


数字鸿沟的具体内容表现被划分为:A(access)人们接触互联网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B(basic skills)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C(contents)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服务的对象、话语体系取向;D(desire)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


从莫言和郑渊洁的案例中足以发现,在当下这个人人可接触到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不同年龄之间的代沟并不一定就会造成数字鸿沟、理解鸿沟,而是对于新知识渴求和学习能力造成的。



#04 破壁出圈的莫言


彭兰老师曾在论文中提到过老年传播和老年人的数字化生存这些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下,老年群体的传播往往面临的是“不懂技术+不懂话术”双重困难,新媒体在追赶者年轻用户,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也忙着改造自己的语态,而各种各样时髦的网言网语构筑的新语态,对于老年用户来说,就是一堵堵文化的墙。在此起彼伏的网络文化浪潮中,唯独把老年群体排除在外。


那莫言老师是如何打破年龄、次元壁,成功实现破圈传播的呢?仔细看过了莫言的公众号之后会发现,除了莫言本人名气的噱头之外,能让这个公众号在发文半天就获得10w+的,还有迎合年轻人阅读观看习惯的排版设计。在手机屏幕阅读纯文字的文章,人们往往会出现耐心不足的情况,而莫言公众号的运营者就深谙这种网络用户阅读习惯,在文章中赠加了表情包、音频、短视频来增加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并且,文章往往言简意赅,不会出现太长的篇幅。



当然,除了形式上靠近了年轻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在内容上也与年轻群体“接壤”,在回答年轻群体的问题中,莫言老师的回答,例如“你烫头我烫脚,看看谁的身体好”式的又有梗又押韵的回答,以及提到了《觉醒年代》这类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元素,更有举例自己童年朋友说的“如果诺贝尔是一个锄地奖,得奖的肯定是我。”这样幽默的段子。这些内容都进一步让年轻人感到这是一位和蔼、可接近、可爱的“老年轻人”。



从以上内容其实就能看出,莫言老师虽然在过去获得了十分耀眼的成就,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就从此登上了“神坛”,更不认为作为文学家不能利用媒体和网友们唠唠嗑,因此更没有“走下神坛”之说。也正是如莫言老师、郑渊洁老师这样愿意在网络中和年轻群体们聊天交朋友的“大家”越来越多,才会使得过去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的内容更接地气,让优质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浸润人心。


参考文献:

[1]彭兰.老年传播中的“破壁”[J].新闻与写作,2021(03):1.

[2]莫言回复网友提问【完整版】, 公众号:莫言

[3]莫言开公众号,图啥呀 公众号:物以类聚



编辑:仔仔主编:羽生生



购买可扫描下方对应二维码👇👇👇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奶狗E哥

耿直卷卷

中二早早

懂你知知


认真考考

暖心S妹

吃货胖胖

温柔可可


22级备考初期干货💪
常考常新!一文搞定媒介融合专题!蓝皮书,收到了吗?你会读吗?你的评论平平无奇?那是你还没背会这些高级表达!一答题就无话可说?你可能缺少这份论述金句语料库!
考上985,各科需要多少分才行?从陈力丹、彭兰论文中梳理专题,才是做专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完东京奥运会就没事?这些考点极有可能会考!“阿里女员工被猥亵事件”背后的另一重真相政治复习抢分指南,拿来吧你!

上万字!新传必考大佬整理,看这一份就够了!

新传高分答案长啥样?这些阅卷老师已给标准!

八月复习避坑指南,真羡慕你现在就能看到!

吃着林生斌、吴亦凡的瓜看奥运,这个七月有点忙!| 七月热点分析

吴亦凡被刑拘,一位“进狱系”爱豆的幻灭

一写评论就头秃?那是你不懂它的结构与语言!

新闻实务不是只考操作题,还有这些高频送分题!(上)

彭兰提的算法素养都没看过,敢说自己懂媒介素养?

听说上岸要整理30多个专题?这有现成的热点专题框架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背不下来中外新闻史吧?(文末福利)

用了就加分的案例!六大技术类专题打包送!

考新闻史的注意啦!今天的文章,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

近三年考过的新闻分类真题,都在这,建议直接收藏!

热搜预定!99.99%可能性今年会考这个超难专题!

真题中的黑马!都以为不会考,近两年却考了40多次!

都说5W模式不能用,可能是你没学过彭兰、喻国明的用法!

必考!李良荣为它改书!!喻国明为它发C刊!!


2022爱传播新传考研半程班已启动

更多课程与干货🔍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b_k(请加点点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了解半程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