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天 《缄默》40×40cm 木板综合 2021
李书天在手机上回答完我的采访提纲,家里终于通电了。
河南水灾肆虐,身在郑州的他虽然人身安全无虞,但这几天断水断电已是常态。
我问灾情是否会让他思考艺术与生命和生活的关系,他回答说:“我一直认为艺术可以提出问题,反映问题,但是解决不了问题,也挺可悲。”不过灾情总会过去,生活终究要回到正轨。作为艺术家,创作总还是要继续。
很多艺术家都不以艺术“记录”现实,他们通常是先体验,感受,咀嚼,然后把生活的苦乐当作养分,施肥到自己的作品中。李书天大概也是这样——至少,在他此前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太明显的“现实感”。
《溯07》 61x27cm 纸本综合 2015
他的“溯”系列形象模糊,色调灰暗,意象暧昧,所用材料也并不只是颜料,而同时取材日常,但走的又不是杜尚现成品的那个路子。形式服务于内容,或者说,内容和形式都服务于“中心思想”。在这里,他的中心思想是“时间”。他想表现时间,或表达“时间感”——虽然这个东西用文字来表达太费劲。
《夜》 40×40cm 木板综合 2020
《早望》11.5×9cm 综合材料 2020
最近的作品一部分沿用了“溯”的方法和风格,另一部分则是以(老)照片为底板,通过综合材料的涂抹和覆盖,使之别有一番味道:照片不再只有历史的意味,也多了一些梦幻色彩和未来的、不确定的玄思。因为模糊暧昧,或者因为色彩暗沉,有别于日常所见的事物,因此他的作品便易于让人安静下来,驻足于前,与之“对镜”。如在问答中所说的,当面对他的作品时,我的感受是:“我就像一个老头,在看另一个老头模糊的、远去的背影。”你有什么感觉?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此外,我们写过的另外三位艺术家,此时也在河南,有兴趣的朋友可一并了解一下(当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关心吧):
《极度暧昧》36.1×40.7cm 综合材料 2019
《沉重的包袱》30×40cm 木板油画 2020
《独坐》40×40cm 木板油画 2020
《黑龙潭》30×40cm 木板综合 2020
《枯泉》40×40cm 木板综合 2021
《如烟》60×40cm 木板综合 2021
《刹那》40×30cm 木板油画 2020
《山石》40×40cm 木板综合 2020
《殇》12×12cm 综合材料 2020
《温寒》40×30cm 木板油画 2020
《温夜》30×40cm 木板综合 2020
《在这等你》 40×40cm 木板综合 2020
《废城》30×40cm 木板综合 2020
《咫尺》40×40cm 木板综合 2021
《怨憎会》40×50cm 木板综合 2020
《遗忘》30×40cm 木板综合 2020
《溯100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9
《怨憎会》32x32cm 综合材料 2020
《四姐妹》9.6×5.9cm 综合材料 2020
《绿色》12.1x9.2cm 综合材料 2020
《美学祭奠》12.7×15.1cm 综合材料 2020
《群像》9×12.4cm 综合材料 2020
《人民公园》 12.2x9.6cm 综合材料 2020
《遗忘的角落》12×7.8cm 纸本综合 2020
1992年生于河南商丘,2015年毕业于天津美院综合艺术系,2019年毕业于天津美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兼任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一〇一艺术空间负责人,一〇一艺术沙龙学术主持,河南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展览部主任,20+艺术计划发起人,升达艺术馆策展人。李书天 :评价自己是件挺难的事,大抵上我算是一个随和的人,但是也有执拗的地方,有时候会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李书天 :我祖籍是河南巩义,出生在陕西,小时候随家人因工作又到了河南商丘,现在一般都只说商丘了,不然解释起来太麻烦。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没到河南前姥姥带我早餐吃过的胡辣汤,我已经不太能记得起是在陕西哪个城市吃的,应该是铜川或者是渭南吧,具体味道早就忘记了,但是当时清晨的感觉有时候闭上眼睛还能大概回忆起。学龄前经常回巩义,后来到商丘,开始住在火车站旁边,因为家人工作在铁路系统,所以我上的学校也是铁路小学。火车、铁路几乎伴随了我很久的时光。李书天 :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的母亲也一直从侧面培养,自然而然坚持着,然后到高考时就考美院,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像大部分河南艺考生一样,按照应试的套路一步一步走,对艺术的认知是在进天津美院之后建立起来的。象外 :古往今来,你喜欢哪些艺术家,或者谁对你有过较大的影响?李书天 :没有特别喜欢的某一个,都会看,有一段时间看日本物派的东西比较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关于物派的。象外 :你本硕先后就读于天津美院综合艺术系和油画系,前者的教学特点是什么?对你的创作思维和方法有什么影响?后来研究生阶段为什么又选择了读油画系?李书天 :我们当时本科叫综合绘画,后来专业更名为综合艺术,系里教学上相对自由化,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算是那么听话的学生,参加展览、策划展览和做一些事情也会耗费一些精力和时间,所以不是都在学校。老师们对我还是很包容的,创作上更多还是通过观察、分析再结合自己形成自我独立语言,在此还是感谢蔡锦老师、张彪老师,当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读研时也不是就要读油画系,我们那时候大家有点类似选导师的意思,都是纯艺,专业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孔千老师不管个人创作还是创作方法和个人魅力上都是我一直很尊敬的老师,当时就想着能跟着他学习。象外 :过去这五年,你觉得自己的创作在主题和方法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李书天 :本科毕业前我在郑州做了个展,算是对本科阶段的一个总结,当时的作品还是有一些小的情绪,个展期间已经开始了后来《溯》系列。我画画挺快的,这个系列的开始其实是为了对抗我的速度,用几何冷抽的视觉来尝试慢下来,当时比较痴迷冷抽象和物派的部分,想将"物"的概念在架上体现,将时间锁进作品里。
《溯13》 布面油画 30x30cm 2016
象外 :很可惜我没有看过你的原作,所以无论是此前的“溯”系列还是最近发来的作品,都因为受限于屏幕观看而无法得出真切的判断。但总体来说,我的第一观感是:无论你采用现成品,还是用综合材料处理老照片,基调上都让我联想到“苍”这个字——后来我去查了一下,苍色是青色系的一种,所以用苍来形容对你的作品的感觉显然是不对的。我想我只是联想到了苍茫、苍老、苍头(取“奴仆”意的时候)等等。换而言之,我就像一个老头,在看另一个老头模糊的、远去的背影。李书天 :我其实是个挺悲观主义的人,骨子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有时候会将情绪代入在作品中,这种情绪挺适合艺术家,在其他工作时我还是强行摒弃这种情绪的。象外 :你的老师孔千在评价你此前的作品时说,“他是想用消失技巧(指对学院派里所学的绘画技巧)的绘画,来洞悉大自然隐藏的秘密”,如果评价准确的话,你对“消失技巧的绘画”这一点如何理解?李书天 :孔老师这个评论是特指《溯》系列作品,这批作品中的呈现和技法的确和一些学院写实派不同,挺多人说像块黑板、海苔什么的。象外 :当你通过艺术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是否会感觉到时间是不可把握的?李书天 :这肯定会,而且有很多未知,令人恐惧却又有它独特的魅力。象外 :如果你对时间感兴趣,我猜你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人,因而既容易观察到“一般人”视若无睹的东西,同时也容易“走神”。是这样吗?李书天 :是挺敏感的,这种敏感也给了我更多的情绪和更丰富的体验,但是我不是一个所谓"走神"的人,而是相对自律,有想法当时就会记录下来,毕竟从事的工作也不允许我有"走神"的情况。
李书天的随手拍
象外 :你容易被什么事物所吸引?尤其当你在行走和运动(比如坐车或坐飞机)的时候。李书天 :忽然看到的荒废破败残破荒诞的场景。我恐高,坐飞机时候基本不太敢看外面。象外 :你对抽象的、形而上的、不那么世俗关联的事物的兴趣有多大?李书天 :自小好像就没有那么像别的孩子一样疯跑着玩,一直有朋友说我好像没有同龄人的青春劲,主要是关注点不一样。现在会隔一段时间强制自己封闭一点,除了必要沟通做好工作以外内观自己内心,就是怕太世俗了。引用个我前几年一直用的微信签名——欢闹俗世(今年改了)。
平时收集的一些小玩意
象外 :据说你经常收集一些小玩意,你一般以什么标准收集和保留它们?李书天 :也没什么特别标准,比较杂,一个小石头、木块,等等,都有。有时候幻想这些小东西的前生今世会不会跟自己有些关联。之前收一些小的老木头,有些用在自己的作品里,有些就在家里架子上摆着,会时不时看看它们,可以让我静下来。象外 :商丘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你从小对家乡的感觉和现在对它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李书天 :我不算是根里的商丘人,小时候生长在商丘,十七岁后就比较少回去,如今每年回去只是个位次数,说起来也挺愧疚。因为家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原因,我是到商丘上学才慢慢跟别的同学学会说河南话的,小时候一直以外来人的心态与这个城市接触;如今再看,自己已经融入了商丘的整个文化,现在工作生活在郑州,别人问起我也都说是商丘人。象外 :毕业后为什么会回到郑州?是单纯出于职业的考虑,还是你对河南这块地方本身有深厚的感情?李书天 :都有吧,我读本科时就经常回郑州,研究生时画室更是在郑州,现在想想研究生阶段好像真没在学校里画过几张画。当时在郑州也做一些事,从参展、展览策划到教育培训,郑州的朋友甚至更多,顺理成章地就回来了。再一个就是离家近一些,毕竟家里就我一个孩子。
2015年在郑州的首次个展:《哏儿》
《那里有你们》,15x15cm,木板油画,2014
一个讲座的海报:《漫反射:海归艺术家个案观察》
象外 :身为艺术家,同时你也策展,做公共教育(不知你是否还有收藏古董),身兼数“职”的乐趣是什么?李书天 :也没什么特别乐趣,都是相通的吧,展览策划有时候对自己创作也有帮助,有时候上课或者是讲座也是对自身想法的一种梳理,有时候讲给别人听的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我的精力会稍微多一些,自己如果被迫闲下来的话内心会有恐慌。象外 :近几日河南水灾,你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所遭遇的情况怎么样?李书天 :的确是很严重,说是百年一遇也不过分,但是看到了很多正能量的人和事,天灾难挡,那就大家抱团度过吧。我在家里还好,开始虽然停水停电,有时信号不好,但是都安全,打字的现在,电也通了,也感谢各地朋友的问候,应该过不了几天就都恢复了。象外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的议题上,你觉得自己大概是什么立场?李书天 :其实我挺想避开这些问题的,一般情况都会中立和辩证地看待问题。象外 :疫情,包括这次的水灾,会使你思考艺术与生命、生活、社会的关系吗?你怎么界定和认知艺术在你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版图中所扮演的角色?李书天 :我一直认为艺术可以提出问题,反映问题,但是解决不了问题,也挺可悲。有些人做艺术为了名气,有些人做艺术为了赚钱,各取所需,凡事存在即合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骨子里就已经印上了烙印,不做是不可能的,就像喝水吃饭基本生活一样,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象外 :能想象自己二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吗?或者说,你希望自己二十年后是怎么样的?李书天 :二十年太长了,其实我这状态还算挺稳定的,二十年后希望还能像如今一样坚守内心,再有希望的话就是能开心点吧。象外 :最近在看的书/电影,以及最近做过的一个梦。李书天 :最近在看《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我经常做梦,最近梦到的一些不好的事还是不说了吧。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
【美】罗伯特·F.墨菲/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版
象外 :如果外星人将把你带走,让你得悉宇宙的真相和奥秘,但代价是你再也不能回到地球,你去不去?
李书天在山里
〇
更多作品
👇
《溯23》 装置 综合材料 15x15x36cm 2017
时间作为李书天近期绘画中观念性的思考,依托在视觉经验层面之上,摒弃了具象绘画的藩篱,摆脱反复利用个人符号性的图像创作方式,侧重于记录自己身处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尽管作品在形式上十分类似西方抽象绘画的形式外观,但是,李书天更加重视绘画的“行动”过程,甚至超脱出绘画的呈现形态,强调一些绘画的行为与材料的掌控,但他最终所追求的指向应是心理的。这种追求延续到了他在《溯23》的装置作品中,一只被黑色吞噬的沙漏,李书天选取人类早期的计时工具作为创作素材,沙漏上胶附着的颜料凝固了两种材料的形态与属性,在时间的流转中,材料自身所具有的质感又与周围的元素不断发生物质化的量变,直至再次凝结。艺术家称自己的作品属于“V-ing”的状态,中文译为正在进行时的意思。他自称试图将时间的维度嵌入到绘画创作过程中,乃至形成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制造出一种纯粹的二维向度上的图像,他感兴趣的是建构一种物象叙事结构,不仅具有立体结构的三维空间,甚至带有时间特性的四维空间。于是,李书天的作品极力削弱具象的指向性与隐喻性,绘画语言缩减成近乎纯色与潜藏的线条,远看看起来是极少的,凝视有错落不一的极多。参照高名潞在《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我认为李书天的创作近似于极多主义,如“‘极少主义’用完整的物理‘空间’去表现物质感和‘意义’,‘极多’则用尽量无限长的‘时间’去体验‘意义’,同时通过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劳动去‘纪录’时间本身。”
《溯01》 30x30cm 木板油画 2015
《溯02》 80x80cm 布面油画 2015
《溯16》 12x14.5cm 纸本综合 2016
《溯26》 布面油画 30x50cm 2017
《溯28》 布面综合 10x20cm 2017
《溯42》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7
《溯-归》 38×25×38cm 综合材料 2015
一些展览现场图片
〇
好书推荐
👇
你值得拥有的,《贝聿铭全集》
【美】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著;黄萌/译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