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116cm×91cm 局部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5年
〇
邢彦超的父亲是郑州人,母亲是生于岳阳的成都人,但他们生下邢彦超却是在济南。那是一个铁路职工小区,附近有一个小火车站,大概是济西机务段的内部站点,到了周末,妈妈会带上小彦超走半小时,从那儿坐一趟劳动列车,晃悠着就可以去济南老西站的小姨家串门。邢彦超说自己小时候是幼儿园里最不消停的两个孩子之一,但老师发现,只要一画画,他立马就消停了,从此父母给他买画画的书,让他去少年宫学画。小学四年级,他回郑州老家看到哥哥写书法、画国画,回到济南也开始拜师习字学画。2009年,他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2014年考取中央美院壁画系,2017年,年届三十的央美硕士毕业生邢彦超受聘郑州轻工业大学绘画系任教至今——兜兜转转一圈,终于回到了真正的老家。至于他在济南的家,如今变成新的“老家”,那里曾经被农田和村庄包围,后来城市扩张,农民洗脚上田,原铁路小区日渐衰败,终于被政府规划的一片新园区所取代,成了邢彦超心中回不去的故乡。在那之前的2013~2016年,艺术家从济南家附近的渣土堆里捡来废砖,又在上面刻上时事新闻和相关图像,雕刻砖头所得的粉尘经过加工后研磨成颜料用来拓印砖刻。残砖和拓片,连同一个投影有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的影像,组成了他在央美壁画系的研究生毕业创作:《日暮乡关》。我一直都觉得那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作品,因为取材自经典和时事的这件交互影像装置与他日后的创作迥然不同,或者,反过来说也成立:在《日暮乡关》中,他观察现实,抒发乡愁,暗藏怅然与批判,而此后的绘画,却更像是超然旁观的思维游戏——他把《最后的晚餐》里的耶稣和十二门徒剥了个精光,然后把他们放到北方的公共澡堂(仔细观察这些圣徒,会发现他们的身体有着北朝敦煌壁画的笔法和趣味);116cm×91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5年他让两个博伊斯成镜像般坐着,一个项上无头,一个怀中没有兔子;
邢彦超 是不是兔子不重要,解不解释无所谓
135×154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8年
他将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法国卢浮宫藏着的那件《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Gabrielle's sister pinches her Nipple)并置在一起,背景却是80后对电视节目停播后印象最深的一张图:俗称“飞利浦图案”的电视测试卡。
上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
下 :Gabrielle's sister pinches her Nipple, c. 1594
邢彦超 幻戏图 148×60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8年还有更多的作品有着不好归类的“梗”:比如将希腊雕像的下体遮住,置换成黑色的宇宙星空;将库尔贝那件掀起轩然大波的《世界的起源》的要害部位打上马赛克,马赛克却是拼图般的九宫格……邢彦超 星空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那些梗,是邢彦超绘画的画眼,是表象的谜题,至于观者会作何感想,那不是艺术家所关心和能限定的。他就像一个富有创意的厨子,将历史名作、网络图片、日常照片及更多语义的碎片放在一起,搅拌成一道融合东西风味的图像色拉。因此,一个有趣的悖论出现了:理论上,诸如《图与辞》《形状》这样的系列作品是需要被诠释的——创作者最好向观众说说那些历史的典故、图像的来源、隐喻的背后以及谐音梗的笑点,等等,然而,如果他真的这么做,观看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或至少徒增了一种冷笑话被加以正经解释的尴尬。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你只是看,懂不懂都无所谓,就算没get到一百分的“有趣”,你至少也可以收获八十分的美感——源自素描和油画的准确造型,来自国画和书法的笔墨趣味,被艺术家融为一体,予人一种既严谨又松动的视觉感受。至于水墨、丙烯等材料在纸本上营造的壁画般的质感,那就有待某一天你到展览的现场去体会了。最后,虽然我知道对话体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呈现方式,但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以下的问答,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应该僭越,抢了艺术家的话筒。
邢彦超
1987年8月生于山东济南
2016 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四工作室
2009 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现任教于郑州轻工业大学绘画系
象外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没看出来你是山东济南人)邢彦超 :自己啥样还是别人说起来相对客观些吧,自己就别说了哈哈。你说没看出来我是济南人我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我父亲是郑州人,我母亲是出生在岳阳的成都人,而我又出生长大在济南,我从小居住的铁路小区里大部分也都是外地人,当年我们小学毕业进市里上初中,老师感叹这是哪儿来的学生,普通话这么好。
象外 :今天回过头去看,你如何看待自己小时候学传统书画的童子功?它让你对油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观看方式吗?邢彦超 :学传统书画从临摹开始,小时候也很单纯,就是临得要像,这样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说实话,我觉得书画童子功可能对我画油画的理解和观看方式影响不大,却帮助我后来能够理解东西方绘画背后观看方式的差异和逻辑的差异。不过在本科时画的一些油画会把主体处理得比较小,背景留得比较多,这可能受到些国画留白的影响。象外 :你在央美读研究生期间,常去听人文学院的课,比较有印象的是哪些?有哪些收获?对你日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邢彦超 :我在读研时听的理论课对我冲击很大,比如宋晓霞老师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西川老师的《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化现象》、易英老师的《美术史研究方法》,还有一系列的讲座,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更系统地去理解艺术与艺术史,多角度地考察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的,对我现在的创作也有直接的影响。对我来说艺术创作不是风格问题,而是个文化议题,所以我创作背后考虑的文本内容其实还挺多的。象外 :你觉得读不读书这件事儿,对艺术家重不重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艺术之外的书,对做艺术有多大作用?反之则如何?邢彦超 :读书这件事我觉得挺重要的,不过也因人而异。有一些特别有天赋的艺术家,对他们来说做得好可能没啥道理可讲。不过我感觉个体其实很有限,无论是感觉还是理解力不接触新的东西都会僵化,如果想持久地做下去,自我封闭是最大的障碍。所以读书就变得重要了,读书会提供给我们不同的理解方式,看到外面的世界,帮助建立系统性的思考,不断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不过有些艺术家可能不太读书,但是作品也很优秀,一直有新的突破,那么他一定有自己获得新鲜血液的路径,现在是媒体时代,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象外 :我好奇为什么《日暮乡关》这件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呈现方式为什么没有持续下去?为什么近年来的创作基本上集中在绘画上?邢彦超 :《日暮乡关》的内核是乡愁,原来在济南的家是我的乡愁的凝聚点,现在济南原来的家在地图上消失了,这个乡愁无所依了,丧失了本身的源动力,再做就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在读研期间,绘画和装置创作是双线并进,但现在来看,装置创作前提条件太高了,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绘画的操作相对便捷,创作空间以及存放空间都更灵活一些,现在还有一份教职,都是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所以近期就把重点放在绘画上了。象外 :从《共浴》到近期的作品,有没有共同的主题或关注点?邢彦超 :《共浴》这个系列主要承载的是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个人体验,另外也有一些利用经典图像传达不同角度的对公共这个词含义的理解,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件既私密又挺公共的事情,所以会将博依斯、杜尚、沃霍尔、白南准放在一个画面之中。从这时候起,我会把个人对过去的一些经典的形象或作品挪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些经典不仅仅是视觉,也是文本的,它们背后的一些文本性是我关注的。象外 :《共浴》系列似乎融合了自己的切身经验和集体记忆?后来又怎么走向了对经典图像的研究?邢彦超 :《共浴》是研究生期间的作品,研究生毕业就结束了日常的集体生活模式了,所以创作的方式和关注点也就变了。邢彦超 伟大的石头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象外 :《图与辞》系列,对经典图像的解构和再造,是当时看到这些图像之时就有一些奇思妙想,还是确定了创作路径之后,再回头去看哪些图像是你自己忘不掉的?邢彦超 :经典之是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在我们心里永远是抹不掉的,它就在那里沉淀着,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冒出来了。象外 :你在画中写字,与标题联系在一起,大概算是一种当代的“题识”,可作为“画眼”被阅读。但从某种程度上,因为字的工整(类似印刷体)、形象的工整(高度写实的结构和形象),字的内容反而令人有一种“这是一张坏画”的错觉,不知你自己如何想。邢彦超 :可能是因为看着工整的背后有一些调皮吧,我希望这些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思的感受和联想,体会到一些不同的理解方式。Gustave Courbe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1866
象外 :《世界的起源2017》是一件有意思的作品,毕竟它天生具备吸引眼球的因素。谈谈背后的想法?以及观众给过你什么样的反馈?邢彦超 :这件作品的原型是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因为强烈的情色意味所以这件作品出现时是一片哗然。这样的一幅画面,还特别写实,起了如此宏大的名字,我觉的里面的信息很有意思,可能是一种生殖崇拜或者是对母性的歌颂,也可能是一种私密的体验。我能够想象人们看到这幅作品之后的尴尬或者焦虑,所以我就用我的方式把它画的有一些数字图像的感觉,同时利用错乱的拼图,倒错的色彩去消解直观的情色意味,具体传达了什么可以留给观众去体验,或者翻阅些资料去猜测。在展览现场有些观众很喜欢这幅画,有些则表现出疑惑和不解,都很正常。我们现在比以前开放,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件作品的尺度还是有点儿大,我其实也很少去解释这幅作品,因为我自己也会感觉有点尴尬。不过从画廊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确实有观众在这个作品里联想到了很多东西,他会去猜测为什么是世界的起源,起源为什么会被错乱的马赛克遮盖,又为什么是镜像,说出自己的理解。象外 :可能是融合国画、油画和壁画的技巧,你的作品多有可看之处,但对你自己来说,展示绘画性和表达观点哪个先行?你是先有想法,还是先有形象?邢彦超 :现在对我来说表达观点先行,因为其实什么都能画,但是为什么画我得先说服自己,我不能觉得自己画的这个东西很无聊。当开始画了之后,我就需要画面效果来说服自己。
象外 :《形状》系列中的彩色形状,是在草稿阶段就确定了位置,还是后期根据画面结构贴/画上去的?除了形式美学上的考虑,这些形状的选择和处理,跟今日我们生活在科技和互联网世界中的普遍经验有关系吗?邢彦超 :都是在主要形象画完后再画上去的,这种经验跟我们当下面对数字科技和互联网经验有关系,一方面来自对电脑、电视花屏的体验,另一方面来自当下商业景观中扁平化、矢量化的图形的输出。象外 :由于你所描摹的多半是艺术史上的经典形象,所以你的画面在第一印象中肯定是好看的。这似乎占了一点便宜,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邢彦超 :其实大师都很会占便宜,比如拉斐尔、马奈、毕加索、杜尚、沃霍尔等等,所以向大师学习,就得会占他们的便宜。所有的经典背后,都有我们观看的惯习和对文化的理解,重新去观看它们,其实是审视我们对它们的解读,也就是在审视自己。
象外 :借着《一招好棋》那件作品,说说你对杜尚、当代艺术和现代生活的总体看法?邢彦超 :我觉得杜尚对后来艺术最大的影响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态度,他用小便器以戏谑的手法消解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便器+《泉》+艺术沙龙+艺术家的身份,这个作品才得以成立,也就是说,从他开始艺术创作成为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再只是视觉了,并由此发问艺术为什么是那样而不能是这样,是艺术就是艺术,还是系统决定了什么是艺术。杜尚给艺术留下了难题,给自己也留下了难题,就像是一盘棋局,看起来是一招好棋,但谁也解不开,只能永无止境地对弈,和自己对弈,和一切固有的评判体系对弈。象外 :搞收藏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邢彦超 :因为喜欢画画吧,上小学时就是喜欢收集和画有关的东西,也分不出什么好坏,会把报纸上刊登的书画作品剪下来收集起来,看语文课本里的插图就感觉好的不得了。教我书法的种伯伯自己也有收藏,所以也会受影响,从那时起就喜欢瓦当、老钱币、邮票之类。我最早的一块瓦当是在我家附近荒山上坍塌的破庙里捡的,轮廓有残,是一块人面瓦当,个头不大年份不远,但是我直到现在也很喜欢。象外 :你在意“当代性”这个东西吗?你的创作和收藏表面上看起来也许是相互矛盾的,虽然两者的确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果有,你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是什么?过眼、过手那些古物,会让你更加远离“当代艺术”吗?邢彦超 :在意的。收藏就是种癖好,能叫癖好的都是喜欢并且没什么道理,就像小时候开始画画一样,拿起笔就定住了。我们喜欢古代的艺术品,会首先从视觉上考量,但是深究起来,这些古代的东西在当时也是当代的。同时我也不能回避自己会受到些影响,不过不意味着自己要做成古代那样,时代不一样,处理的问题和处理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虽然喜欢,但作品还是离当代的创作思路更近。象外 :在你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者反过来说,你眼中的好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邢彦超 :我觉得只要有好作品那就是好艺术家,如果还很会经营自己,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好艺术家。再升级一下的话,如果能一辈子不断有好作品,那就是大师,如果大师还很会经营自己,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大师。象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切换到艺术这个对象——艺术对你来说还有崇高感吗?在你心中,跟其他东西比起来,艺术有多重?邢彦超 :年少的时候把艺术看得很重,很崇高,现在越来越坦然吧。以前是很有不顾一切向前冲的劲头,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遇到过很多困难,就意识到调整好艺术创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维持好平衡,才能一直走下去。邢彦超 :之前济南是家,郑州是老家,现在来到郑州了,济南又变成老家了,现在济南的老家已经归零,被一片政府规划的新园区取代,真的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在回忆里交织着喜悦和失落。在我看来,家是一个人的身份标签,所以我的乡愁也纠缠着我对自己地域身份认同上的焦虑。象外 :我觉得你可能是一个闷骚的人。除了做艺术和搞收藏,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邢彦超 :还好吧,没那么闷骚吧哈哈。工作创作之余会看电影、美剧、动画或者出去逛逛,最近经常和朋友组队“吃鸡”。象外 :平时喜欢看哪些类型的书?可举例若干。最近在看的书/电影是什么?邢彦超 :平时艺术类的书看的多点,其次是思想类和文学类的书。最近在看《绘画中的世界观》,还没看完,主要谈的绘画与哲学、社会、宗教之间的关系。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印象挺深的,平淡中透着些幽默和辛酸,有真实生活的味道。
近期的一个展览,里面有邢彦超的画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〇
更多作品
👇
《形状》系列
《形状》是我最近在画的一个系列,素材来自经典的雕塑作品。这个系列实际是对形象本身意义的探讨,我想刻意规避不同的文化或者宗教系统所赋予的这些形象本身的意义。当我们面对一件感兴趣的雕塑或绘画时,总会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或追问其中的意义,而这些作品终究离不开形状,或是形状决定意义,或是意义决定形状,或者形状与意义并不必然相关,只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中形成的各自不同的意义编码方式。
〇
《图与辞》系列
我的创作取材来自于一些日常拍摄的照片、网络图片和历史上的名作,这些都是图像,图像是一种观看方式,我们对图像的观看包含了我们的一些日常经验以及历史意识,艺术家处理的就是“看”以及“如何看”。我认为水墨的渗透性在纸面产生斑驳叠加的画面效果能够体现图像中的一些微妙感觉,所以我想以此呈现某种观看的逻辑与体验。
邢彦超 报晓图 52×36cm 纸本水墨 2017年邢彦超 关虎屯 纸本水墨 30×40cm 2019年邢彦超 果实 纸本水墨 30x40cm 2019年邢彦超 禁忌的果实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让母亲成为母亲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生生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圣象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文曲星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障眼法 30x40cm 纸本水墨 2019年邢彦超 朗诵 166x207cm 纸本水墨 2016年邢彦超 执掌者肖像 82x192cm 纸本水墨 2016年邢彦超 Hi McDonald 130×60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别忘了二条还有一组作品
〇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