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基因》|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智力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天赋”。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
核心书摘
《天才的基因》这本书综合认知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儿童发展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基因决定论”并不可靠,指出我们的智力是在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我们后天肯努力,并结合科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就可以把体内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创造非凡的人生。
适合谁读
· 人力资源总监
· 企业高管
· 创业者
关于作者
戴维•申克,美国著名作家,《大西洋月刊》的通讯记者,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连线》《纽约客》等杂志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电台撰稿,除了《天才的基因》外,戴维•申克还著有《失忆》《信息烟尘》等畅销书。
学什么?如何重新认识基因,激发个人潜能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是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近乎偏执的观念:人们的智力水平和成就大小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因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些话,比如:“我天生五音不全”,“他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天赋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天才一定有优良的基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基因对人的影响真有这么大吗,基因决定论是真的吗?
《天才的基因》这本书就很好地帮我们重新解读了基因。作者结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真实实验数据,指出我们的智力、能力和成就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性状其实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潜能也都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努力,激发自身潜能,创造更大价值。
你还会发现
· “G+E”模型和“G×E”模型的区别是什么;
· 为什么说智力不是天生的;
· 针对性训练包含哪四个特点。
一、基因的秘密:“G×E”
我们先说说关于基因的那点事儿。大多数人都相信“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长相、身高、甚至是智力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事实上,真正的情况却比这个结论要复杂得多。
1957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威廉姆·格罗伊利希做了一个实验,他同时对在加利福尼亚和在日本长大的一对孪生兄弟的身高做了对比性测量,同样的基因,只是生长环境不同,结果却令人惊讶:生长在加利福尼亚的小孩的平均身高要比在日本长大的小孩高出27.7厘米,如果基因对性状有决定作用的话,为什么相同基因的孩子身高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在身高实验完成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另一个挑战基因决定论的案例出现了。
1958年,心理学家罗德•库柏和约翰•朱伯克做了一个经典的老鼠智力实验,他们选了一组“擅走迷宫”的小老鼠,这组老鼠连续数代在迷宫实验中都表现得非常好,另外一组是“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它们连续数代在迷宫实验中表现糟糕,比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平均多犯40%的错,然后将它们在“富裕、普通和贫乏”三种环境中喂养。
富裕环境的意思是:有色彩丰富的墙壁和很多秋千、镜子、铃铛等刺激的玩具;普通环境:是普通的墙和中等数量的玩具;贫乏环境:是指里面除了食物盆什么都没有。
罗德•库柏和约翰•朱伯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测,他们觉得在这三种情况下,擅走迷宫的小老鼠都应该比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表现得机灵一些,在迷宫中犯错的次数要少一些,这样才符合基因决定论,但最后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在普通环境下,擅走迷宫的小老鼠的确要比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表现得好,但是在富裕和贫穷两种极端环境下,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和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表现几乎相同,换句话说,在这两种环境下,老鼠最开始的基因差距消失了。
类似的实验后来科学家们还做了很多,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那就是: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们把“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称为“G×E”也就是基因(gene)与环境(environment)的乘积,这种新型的动态模型和过去“G+E”(基因与环境之和)的静态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G+E”模式下,基因作用最大,是一切的基础,它给我们每个人发了第一手牌,环境的影响只是后加进去的,也就是说环境并不能直接影响基因。
而新的“G×E”模型则说明,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在形形色色的内部和外界的刺激下进行着回应和交互作用,所谓的基因基础是不存在的,我们也根本无法直接从基因那里获得性状,我们的性状是在基因-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几乎是与此同时,生物学家又发现了几百例证明“G×E”模型的案例,比如海龟蛋和鳄鱼卵所处的环境温度能够决定未来海龟和鳄鱼的性别;比如黄色的小蚂蚱如果生活在黑色的环境下,身体就会出现一层黑色的伪装;再比如生活在拥挤环境下的蝗虫,比生活在不拥挤环境下的蝗虫的肌肉更加发达......
随着这些实验和案例的出现,“G×E”模型也终于取代了过去的“G+E”模型,逐渐被世人接受。
二、智力的秘密:我们可以更聪明
伦敦是所有出租车司机的噩梦,它是一个大得荒唐、道路错综复杂得可怕的城市丛林,有至少25000条街道分布在那里,它们以任何可能的角度相互连接和交叉,其中还有不少是死胡同。为了考取驾照,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必须牢记这些街道和胡同,而这些关于道路的知识,被研究人员称为“学问”。
1999年,英国神经病学家埃莉诺•马圭尔对那些拥有道路学问的出租车司机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发现,与普通人相比,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的后海马状突起要更大。对于这个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后海马状突起较大的人都有比较好的方向感,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成为出租车司机。
然而,经过马圭尔的持续跟踪研究,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伦敦出租车司机的驾龄越长,后海马状突起就越大。这表明后海马状突起的变化是后来发生的,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按我们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内部构建,我们的能力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实我们可以更聪明。
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没有阻止“先天智力”的大行其道,先天智力这一观念坚持认为智商是稳定的,极少数有天赋的人会自然地表现非凡,而智力低下的人则会永远拖社会的后腿。
美国低收入阶层儿童项目一直以来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家庭贫困的低龄(4岁左右)儿童提供充沛的资金和优质的教育,结果却显示,尽管这个项目运行得很流畅,孩子们也得到了正面的影响,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多大的起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有“先天智力”这一说吗?束缚孩子们成长的到底是劣质的基因、肮脏的环境,还是别的其他因素呢?为了弄明白这些疑问,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开始了新的探寻和研究。
他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方案,在三年时间里,对家长说给孩子的单词数目进行了抽查,被抽查的孩子来自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是:靠福利救济的家庭、低收入家庭和高知家庭,而抽样结果的差距也大得惊人。
高知家庭的父母每天说给孩子的单词数要比靠福利救济的家庭说给孩子的单词数多30000个,如果按一年计算,数量差距就将近1000万个,那么3年累计的差距就有3000多万个单词。
在对数量进行处理之后,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发现,孩子们早期语言经历的多少和后来成绩的好坏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后来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在他们的著作《耐人寻味的差距》中写道:“我们对数据揭示出的差距非常震惊,原来家庭间和孩子间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孩子在4岁之前的累积经历竟是如此之多、如此重要。”
还有一本书叫《Thirty Million Words》(3000万单词),中文引进之后的书名叫《父母的语言》,书中也举了这个例子,用以证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早期智力成长的重要性。
其实这个结论也是符合“G×E”模型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加强环境的影响也是在提高基因的能力,为什么有的孩子从一进学校起就表现优异?为什么他们很早就会说话,很早就能实现目标?为什么成年后他们更富创造力,经济方面也更成功?这是因为从出生那天起,他们就开始了训练。
所以,智力可以改变,我们也可以更聪明。
三、天赋启示录:刻意练习和10000小时定律
1980年,年轻的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继续探索着天赋的秘密,那时候,学术界已经探索出了记忆组块的含义,记忆组块是一种人们用于将分散的记忆片段转化为完整记忆的记忆技术,以电话号码为例,我们记电话号码的时候并不是将11个数字整体存放在大脑中,而是分成三个记忆组块,比如:139-105-33225,我们几乎不可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记住11个毫不相干的数字。
而优秀的头脑在记忆纯粹的数字的时候,和其他人并没有区别,只能记住3—4个并列的不相干的概念,只不过他们在识别和形成组块时的效率更高。
那么能记住海量信息的记忆专家们,是不是因为习得了某种技能才成为人们眼中有天赋的人的呢?普通人经过训练之后是不是也能像变魔术似的记住更多的信息呢?安德斯•艾利克森迫切地想知道这个答案。
艾利克森招募了一个大学生S•F,经过测试得知,他的智力和记忆能力和世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普通,随后他们开始了每次1小时、每周3—5次的训练。
训练中,研究人员会以每秒一个的速度读一些数字给S•F听,比如253549,研究人员会时不时地中止读数,然后要求S•F按顺序从头复述刚才读过的数字,如果复述正确,就在下一序列增加一个数字,如果错误,就在下一序列减少一个数字,每次训练结束,研究人员会要求S•F尽可能地回忆当天所记忆的所有数字。
这个实验进行了两年,S•F每周都会到实验室去报道,然后完成训练,在最开始的几次训练中,S•F能记住的数字从7个增加到了10个,训练了十几个小时之后,他竟然出乎意料地记住了20个数字,之后,他的进步依然非常明显,他能记住的数字从30个增加到了80个,在两年的训练结束以后,艾利克森感觉S•F远没有达到他记忆的极限,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S•F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在和S•F的交谈中,艾利克森得知S•F曾是一名跑步运动员,在实验开始的阶段,他曾花了大量精力去记忆那些没有规则的数字,后来他意识到,如果把互不关联的数字看作是一串比赛时间,就会非常容易记住,比如把2535看作2分53秒5。
这种记忆方法并不新奇,但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它通过与长期记忆中现有的代码建立起关联,减轻了短期记忆的负担,S•F像那些记忆专家一样,没有改变记忆能力,只不过改变了记忆的方式,利用一种限制较少的方法来形成新的记忆。
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只要采取正确的记忆策略,进行一定数量的针对性训练,每个人都能记住数量惊人的信息。
那么针对性训练是什么?一定数量又是多少呢?
艾利克森认为,针对性训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形式,与单纯的经验和无目的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针对性训练并不是重复运用已经掌握的技能,而是在不断地尝试超越当前的水平,这中间必然会伴随着失败,也必然会更容易放弃,所以针对性训练不能半途终止。
总结
《天才的基因》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讨论天才的书,也不是一本“你就是第二个莫扎特”的指导手册,更不是一本帮你找到体内潜在天赋的神奇魔法,它只是想带给渴望成功的人一些召唤,想把那些觉得自己不行的人点醒: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智力也是可以增长和提高的,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做不到都归咎于天赋不够、能力不强,更不应该利用“天赋与生俱来”和“我没天赋”给自己设限,在没有达到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之前,我们谁都没有资格说不行!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283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小燕)
《天才的基因》金句:智力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基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人的智力影响巨大。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激发个人潜能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使他真正理解智力的奥秘,创造辉煌的人生。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大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严选好书】别为了那点虚荣心,让自己难过。
《天才的基因》|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严选好书】围观的教训,为什么我们还学不会?
《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低欲望社会中创造者的三大机会。
下次推送:
《走出唯一真理观》|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
【严选好书】30岁,还在用地摊货的人,活该被排挤?
《高难度对话》|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我们越是回避?
【严选好书】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创新者的方法》|为什么有的企业有好点子,最后却夭折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