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家的毕设|2017央美研究生建筑毕业展

2017-06-03 皮皮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又到了一年一度“别人家”的毕设开始了,小伙伴们一定很期待吧,应该会有小伙伴因为路途或时间的问题错过了“别人家”优秀的毕设,一定感到很可惜。但是这次不用担心,由皮皮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这次2017年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坐稳啦!


这次毕设于5月10日至5月27日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二楼展厅如期举行,皮皮也是赶上了“末班车”才看到了这次毕设(*^▽^*)这次央美的毕设的主题是“态度、计划与决断”。整体布局感觉是主办方的“细心”二字:不管是学生毕业论文副本、设计书的展示,还是建筑设计展板以及模型等方面,都能让观看者更加理解并接近作者的设计想法和设计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将设计图纸摆出,将作者与观看者的距离拉开。单凭这一点,这次央美毕设是相当有看点的。


而这次的学生毕设作品也是参差不齐:毕业论文可以是厚厚的一本也可以是薄薄一本;建筑效果图可以是渲染过多也可以是从不同层面来展示作品......作为毕设作品,应该准备的更加充分而不是“老油条”般的草草了事,也为自己画上满意的研究生“句号”。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对这次央美毕设有相当大的期待。由于篇幅有限,皮皮在此将展示部分作品。

 

开放式幼儿园——给孩子们更多空间去接触自然


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但教育理念的全面实施以及对环境的认识却处于停滞的状态。而这个正是胡吾思所思考的问题:以花家地幼儿园整体环境设计为主题,利用环形的建筑作为幼儿园的主体,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大片的草地和娱乐设施供小朋友们玩耍。建筑的顶部也可以作为露台供小朋友们上户外课或眺望远方的好去处。幼儿园的整体设计理念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接触自然,体验自然。


而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的设计理念:更愿意小朋友在能够感知四季的环境中成长:冬天就是冷的,夏天就是热的。而整个幼儿园建筑采用多个六边形组成,将幼儿园设计成半户外型,让小朋友们真正体验到自然的魅力。



两个不同的幼儿园,却有着相同的理念:给孩子们更多空间接触自然。这一点,也为教育理念做着相同的努力。

 

打破围墙——实现小区互通及土地更加利用


前两年围绕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的提议提出,但是近两年来看成效并不大。提议是有了,但是如何实施确实现在棘手的问题。在刘晓宾的毕业作品中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将小区之间建成一座桥,利用桥来实现小区之间的联系,并将土地资源利用达到了优化水平。


以荷清苑和西北小区作为模板,利用桥梁打破开发商们“自扫门前雪”的情况;整体抬高桥梁,为停车场和避难所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且利用桥梁将两个小区的居民增强联系。而桥上的草地绿树也增加了景观作用,并且桥也作为节水利用的部分实现地面的可循环性。


相比较的则是最近MVRDV打造的首尔 “高线公园”:将一条通往韩国首尔市中心的废弃高速公路改造成为一座空中花园。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历史首尔站和崇礼门提供了可以欣赏和体验这些令人惊艳景色的机会。



两者皆利用了空中的空间,一个是作为小区互通及土地利用为初衷,另一个则是作为两地点的景色枢纽。如果真的要比出谁好谁坏,这个问题我想它们各有优势。


小型图书馆——共享,我们在努力


共享单车的火爆程度逐渐覆盖了各个城市,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也层出不穷。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不同的共享“模式”不断推出,那么共享图书馆有没有可能实现?



答案是当然可以,如何来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宁涛的毕业作品则给出了答案:将图书馆打造成小型可移动社区图书站,采用可折叠可移动的形式,不定期出现在各个小区中,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更改主题与功能。同时开通APP,用户成为虚拟社区的一员,在社区中填写个人爱好及联网可以和其他用户分享阅读心得。真的是阅读交流两不误。


整体小型图书馆采用的造型为迷宫型,既增加了私密性同时也具有合理性(非线性自然科学)也具备美学的要求,打破僵化的社区空间。为用户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再利用网络进行共享,为共享图书馆迈出第一步。



改造——为旧建筑注入新活力


人们总是说现在的建筑寿命越来越短,以至于现在出现“拆了建,建了拆”的乱象。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同时还污染着环境。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解决旧建筑的问题是不是更好一点——改造。改造旧建筑,变身新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原有的建筑得到保留,又不会进一步污染环境。在这次毕设中我也看到了尤世峰的作品:江扬文化中心设计——暨江扬船厂厂房改造设计。


在其论文中提到的鲁尔工业区,现在已成为鲁尔区博物馆。而这也对此次的江扬船厂厂房改造设计提供了思路。不管从分层轴测图、剖面图,还是首层平面图都为观看者展示了改造后的江扬文化中心的模样。这让我想起了如恩公司在上海外滩的“水舍”,同样也是旧建筑的改造,同样将旧建筑注入活力:保留大部分墙体,换上透明玻璃等手法,将“水舍”变成和之前旧房子不同的样子。


建筑旧有旧的道理,价值观不应随世俗的影响。而通过改造,为旧建筑注入新活力也是建筑界的一个方向。



坡度为空间创造更多的可能

说道窑洞,大家脑袋里会不会期初和我一样会冒出:落后、黄土这样的词语?但是要和当代接轨,窑洞的表现形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了。这就是郑秉东的毕设作品——窑洞式酒店设计。


作者结合大量古今建筑实例,从原初形式、象征意象、空间结构、场所精神、人居哲学五个层面,通过形式、符号、空间、材料、环境五种建筑语言,将传统的价值观念转化成了时代思考方式。以窑院为空间单位,通过高低错落的阶梯将大小院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多模式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以生土为主,将传统的建筑语言与空间功能有机结合。


通过此案例我想到一个比较相似的案例——2013年霍普杯作品:崖壁里的市井。和窑洞与之相似的地形,将崖壁断层改造成垂直街道营地,利用室内楼梯连接断层与断层之间的空间。设计的效果十分有趣。


介绍了这么多的案例,或许大家还是有些不满足。没关系,6月2日至20日中央美术学院会进行本科毕业展,届时大家可以亲自观看本科作品。那么,下次“别人家” 毕设我们再见吧。末尾送上更多这次毕设的作品。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有这样一所建筑学院,培养的都是建筑师里的扫地僧

在德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英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日本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RIBA Part2 夏季作品展 | 重温毕设

建筑联盟学院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作品展 | 重温毕设

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作品展 | 重温毕设

伦敦大学学院 UCL Bartlett B-Pro Show 2016 (现场+解读)

Archiprix Expo观感: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优秀毕设展

袋鼠学社建筑设计展(一)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

学建筑这些年,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

那些知名建筑师的八卦秘闻

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作品,都会是别人眼中的建筑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建筑学毕业去国企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要放弃画图,去甲方!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她们做了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