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胡鞍钢做客“大师微沙龙”畅谈中国国情研究之路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12月1日晚7点,校研究生会举办的“大师微沙龙”系列活动在舜德楼咖啡厅迎来了首场交流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作为嘉宾,向来自各个院系的20余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研究中国国情的经历与成果,并就“我与2050中国”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研究中国:从博士论文谈起
胡鞍钢和同学们分享了从事国情研究的经历。30年前的1987年,在读博士期间,胡鞍钢就开始关注中国国情,研究中国改革与发展。当年恰逢党的十三大召开,胡鞍钢便前往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报告。党的十三大报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由此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设想: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到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彼时胡鞍钢正在研究人口问题,受到报告中对中国国情的论述“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启发,将博士论文的主题定为:中国人口-经济系统分析及人口系统控制对策研究。当时他做出了预测:中国将在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9.6亿扩展到2030年的16亿人。随着日后不断研究,胡鞍钢现将中国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1978-2011年为高速成长期,经济增速为9.9%;2011-2035年为中高速增长期,增速为5.6%;2035年之后,进入稳定增长期。
理解中国:从经济腾飞到强国战略
胡鞍钢认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两大资源财富。第一是人力资源财富。中国和美国有相近的国土面积,但人口数量相差巨大。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做了预测:中国拥有六亿人口,而美国仅有两亿,中国是美国的三倍,因此中国应该且有必要超过美国。从专业研究上看,中国人口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开发,从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财富。第二是自然资源财富。中国国土面积大,有很多配套资源,能形成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相比之下,日本属于外向型经济,缺什么就引进什么,没有足够的配套资源和体系,主要还是海洋经济。
胡鞍钢提出,中国要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并参与了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对于十九大关于中国2050年发展的论述,他认为,这是由一个核心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构成的十几个强国战略体系,包含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等。谈及人才强国,他提到当今中国包括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已近2亿人;谈及海洋强国,他提到中国外贸90%靠海运,与世界各国联系紧密;谈及贸易强国,他提到中国已经是120余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已经超过10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胡鞍钢用Angus Maddison的数据分析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他指出,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1820年到2000年,基本上是南北大趋异。中国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印度1991年开始改革开放,两大经济体的发展扭转了世界经济格局,从原本南北四六开转向2010年的五五开。胡鞍钢通过数据进一步预测,到2030年前后,在世界经济中,中国将占1/3,其余南方国家占1/3,北方国家占1/3。将中国放至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胡鞍钢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世界舞台中心。
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胡鞍钢为同学们献上了寄语: 与中国兴盛同行。他介绍早在博士毕业时就认识到,当一个人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目标越接近,个人所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贡献的价值也就越大。当一个人认识了中国,也就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价值,他希望同学们在在“与中国兴盛同行”的道路上也是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 胡鞍钢解答同学的提问
来自社科学院、精仪系、计算机系等院系的同学就二胎政策、贫富差距、两岸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向胡鞍钢请教。胡鞍钢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 活动结束后胡鞍钢与部分同学合影
(国情研究院王英伦 供稿)
『国情讲坛』第二讲|鞠建东:《亚洲共同体与三足鼎立: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结构》
聚焦|过勇教授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在专题会议上发言
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胡鞍钢、杨竺松合作文章: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启示
聚焦丨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胡鞍钢为北师大师生作学习十九大报告专题讲座
中国进入知识发展新时代——胡鞍钢教授在『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演讲
聚焦|2050中国伟大梦想研讨会暨《2050中国》新书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聚焦|清华大学『国情讲坛』第一讲 ——王绍光《国家认同与核心价值的塑造:中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