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鄢一龙:教育发展创造人力资源红利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原文载:当代贵州,2017年第43期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正在加快从世界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世界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对世界人口大国而言,它还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中国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就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强化教育投资,提高每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那么乘上十几亿人口,就会形成巨大的总人力资本的优势,就成为中国最具竞争的优势。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时期,中国正在加快从世界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世界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具有比较复杂的经济属性。根据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服务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程度以及排他性程度,可以将各种教育服务分为六种情形: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共有财产、专利物品、俱乐部物品和私人产品。
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共有财产三类教育由于不具有排他性,会造成市场失灵,由于受教育和使用人数众多,边际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应当由政府支付费用,承担其相应的成本。非排他性程度较高使用边际成本低的物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资金,但也不一定由政府自己生产或供给,由公共机构和非公共机构竞争。
对义务教育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性质:一是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二是统一性,就是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三是义务性,就是让适龄儿童、少年和青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政府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率先实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构想者和引导者,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服务者,发展和完善教育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领导者;但另一方面,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各种培训等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排斥、抑制市场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私人回报率越来越明显,市场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应该根据不同教育产品的经济学属性,创新中国特色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教育融资和教育产品供给机制。
此外,继续教育成为面向学校之后的成人教育活动,成为一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追加教育,在中国还有特定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包括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青年干部、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
教育对发展具有巨大的收益。各国之所以在采用技术的程度上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着差距,主要原因是教育水平有差别。一国人口中适龄人口受教育越多,掌握新技术知识就越容易。开发人力资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验。长期重视对其人民提供教育的国家,今天都成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量的方面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而在10年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还远不如印度。10年后,中国超过了日本,甚至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
由此可见,教育兴、人力资本兴,而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后发国家一般都通过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先导的模式,优先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缩小同先行国家的差距,进而再缩小在经济上同先行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对先行国家的经济追赶。
教育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力资源红利期,人力资源红利对人口红利起到了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来源。教育大发展的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这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
聚焦丨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胡鞍钢为北师大师生作学习十九大报告专题讲座
中国进入知识发展新时代——胡鞍钢教授在『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演讲
聚焦|2050中国伟大梦想研讨会暨《2050中国》新书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聚焦|清华大学『国情讲坛』第一讲 ——王绍光《国家认同与核心价值的塑造:中西比较》
王绍光:国家强制能力的基础是暴力,但它也是减少暴力的必要条件
【国情讲坛】第一讲|王绍光:《国家认同与核心价值的塑造:中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