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骆遥、张文志:一次探查中国海的壮举
记叙▏一次探查中国海的壮举
——航空物探大队九〇九队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取得宝贵资料的历史与启示
文/骆遥、张文志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航空物探)使用飞机等飞行器装载地球物理仪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航空物探主要包括航空磁力、航空重力、航空放射性、航空电磁等调查手段。航空磁法(航磁)是应用最早、最广的航空物探方法,又称航空磁测或航空磁力勘探。航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磁探潜技术转化为民用而来,中国航磁测量(航空物探)初创于1953年,至本世纪初,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及原地质矿产部相关单位共获得了432个测区的航磁测量数据,累计1204万测线千米,测量面积累计达2002万平方千米,陆域覆盖面积达97%[1]。地磁场穿透性无疑使得磁力测量成为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海洋磁测发现海底扩张的磁条带证据就有利推动了地学革命,而海洋航空磁测则能短时间内实现调查的均匀覆盖。正因如此,早在1959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就在渤海开展了1:100万航空磁测,这是我国首次海洋物探测量,吹响了新中国向海洋地质进军的号角。海洋航空物探测量以快速、高质量为特点,对我国附近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起了先行的侦察作用[2],本文回顾了上世纪至本世纪初我国海洋航空物探(航磁)历史,特别是回顾了原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909队1974年~1978年执行我国海域大面积航磁调查的光辉历程,以期对新时代海洋航空物探调查有所借鉴。
一、航空物探进军海洋
1958年原地质部航测大队完成了松辽平原、辽河平原及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航磁概查,渤海作为上述测区的连接部位,其航磁调查就显得十分迫切[2],于是1959年在渤海海域开展了1:100万比例尺的航磁测量。渤海海域航空磁测的部署是我国最早海陆统筹地质调查的成功范例,通过航磁调查发现济黄坳陷已通向渤海,与下辽河凹陷相连,呈一整体的大型坳陷[3]。这也直接促成了地质部向海洋要石油的决策,中国海洋物探由此发端。随后,航测大队又对北部湾、琼州海峡等海域进行了1:100万比例尺的航空磁测。
进入70年代,迅速查明我国附近海域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全面开展航空磁测十分迫切。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国航空物探科技工作者冒着一定的风险,提出开展我国附近海域航空磁测工作。从1974年到1978年,航空物探大队909队负责执行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的大面积航磁测量工作,取得了宝贵的资料。这次测量的比例尺为1:100万和1:50万,部分区域比例尺达到了1:20万,完成了除台湾海峡以外的我国附近海域航空磁测概查任务,为查明海底构造特征、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该任务完成后,航空物探科技工作者相继进行了渤海海域大比例尺航空磁测、南海南部海域航磁调查等海洋航空物探测量。可以说,1959年渤海航磁测量开海洋航空物探概查先河,1974年~1978年间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航磁测量则创造了海洋航空物探概查最辉煌的巅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开启高精度海洋航空物探调查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坚定了开展中国特色海洋航空物探的信心。
二、海洋地质调查的大贡献
1974年~1978年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航磁测量是上世纪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航空物探调查。该项任务执行后,航空物探大队909队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的表彰通报,还被评为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调查和研究成果后被推荐报奖,1985年以航空物探专家杨光庆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及其对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评价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航空物探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荣誉。
⒈勇于担当科技工作者责任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斗争形势复杂,美国、日本、前苏联等相继在西太平洋近岸海域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及航空磁测[2]。例如,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协调委员会(CCOP)对黄海、东海、南海南部和其他大陆架这三个规模最大的重点海域的调查,航空磁测全是由美国海军海洋局按“磁测计划”进行,船测由美国船“亨特”号进行,各海区航空磁力资料送交美国制图,重力测量资料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整理编图,窃取大量情报资料,严重侵犯我国的利益[4]。当时国内正值文化大革命,航空物探科技工作者本着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冒着风险主动请缨,准备并提出开展我国附近海域航空磁测工作。此项工作随即受到高度重视,1974 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示,批准对我国沿海大陆架普遍进行一次航空磁测[5]。
据已故航空物探专家张用夏先生撰文介绍称,航空物探大队909队从1974年起,首先在黄海南部海域进行线距为5km的航磁概查;1975年又继续向南测量飞行,完成了除台湾海峡外的东海海域航磁概查,近岸地带线距为5km,远海区10km;1976年11月~1977年2月,完成了包括西沙群岛及部分深海盆在内的南海北部海域概查,距陆岸远达800km。1977年10月~12月,在新圈出的珠江口盆地又进行测线距为2km的航磁普查,为发现和圈定局部构造及断裂提供了重要线索;1978年3月~5月,909队挥师北上,一举完成了黄海北部海域(东经124度以西)测量,测线间距2km。从1974年~1978年的五年期间,909队共飞行1238.9小时,共完成252703生产千米,测量面积达90万平方千米,完成了除台湾海峡外的我国附近海域航空磁测调查任务,取得海域磁场变化的第一性资料,为查明海域地质构造特征、沉积盆地分布及资源评价提出了依据[2]。该次调查有力的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我国在围绕黄海、东海、南海问题的外交交涉中掌握主动、维护我海洋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⒉党的领导、制度保障
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航空磁测的组织实施不光需要地质人的担当,更需要党的领导,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体制保障。该调查任务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国家计委地质局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示,批准实施海洋航空磁测的计划,总参及有关部门负责对各海域航测的组织指挥及安全保证,空军某部飞行二大队配合完成。
人民军队保障有利。为了顺利执行任务,空军派出战机战备值班保驾护航,并指派直升机进行中继导航通讯和运输,还选调经验丰富的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吴玉恒及机组参试。机长吴玉恒曾执行过西藏平叛,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1971 年他参加了我国首枚实用氢弹试验,曾驾驶战鹰两次穿越蘑菇云。1974年首战黄海告捷,在东海指战员和航空物探专家从容应对不明飞机取得了宝贵资料[5]。在南海海域,万吨打捞船停泊在指定位置为作业飞机当定位的参照点,每当飞机沿预定测线穿越打捞船上空后,打捞船就移动10km,为作业飞机指引下一条测线。可以预见,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没有解放军和各地方单位的支持和保障,绝不可能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这样一次规模宏大的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这一载入史册的海洋地质调查壮举的顺利完成也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宁欺山,莫欺水。以往航空物探主要在陆上作业,缺乏海上经验。我国管辖海域范围广,测区情况复杂,海洋上气候多变,没有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斗志很难完成如此大规模、大范围海洋航空物探任务。
海上作业没有地标参照,当时导航定位技术不如今天先进,尽管自行设计制造了大功率无线电导航定位仪等设备,但在茫茫大海上空每隔5km或l0km飞出一条标准的测线,每隔120km飞出一条横穿测线的切割线,难度极大。根据技术要求,磁测中飞机偏离测线的范围必须在300m以内,航高误差不能超过20m,而在海上飞行风速经常很大,偏离几百米只在倏忽之间,20m的高度差还不够强气流一抬一压,加上飞机老旧,困难重重[5]。当时的航磁仪器设备难以同现在相比,必须配备物探操作员,海上风急浪高,气候多变,强烈的扰动气流让飞机剧烈颠簸,飞行员、领海员在机头尚能预判,但机舱内的操作员毫无准备,头晕、恶心、呕吐早已是家常便饭。1977年《人民日报》报道航空物探大队909队事迹中曾描述了东海某架次返回的真实情景,“在东海完成了任务正在往回飞,骤然间风起云涌,气流翻滚。飞机在上升、下降的气流中剧烈颠簸,有些同志头晕眼花,呕吐不止。当飞机回到机场上空时,大雨滂沱,飞机下降到离地面二百米时还看不清跑道……在这危急时刻,机长机智地操纵着飞机,穿云而下,到了离地面五十米时,终于对准了跑道,安全地降落下来”,从文字中我们不难体会当时的艰辛与危险,也正航空物探人和空军机组通力协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圆满完成了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任务。愿为地学启朝暾,筚路蓝缕何足论,航空物探前辈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怀和精神仍是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
时代不会忘记,197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2版发表了正标题为“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作大贡献——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九〇九队在南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取得宝贵资料”的新华社讯(当时北黄海航磁测量尚未开展)。文中高度评价航空物探大队909队圆满地完成我国南黄海、东海和南海预定海域的大面积航空物理探矿工作,盛赞为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宝贵财富与经验启示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老一辈航空物探人开创了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的壮举,通过海洋航空物探调查有力的维护了国家权益,为我国沿海大陆架开展系统地球物理调查和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回顾这段光辉历史,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海洋航空物探工作,仍有借鉴。
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海洋地质调查
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的成功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正如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所言“中国的海洋任何事情不经过外交部不行,不经过总参不行,不经过国务院不行,不经过书记处不行。总得有一帮人把准备工作做好了,你才能在海上行动,这是中国特色”,新时代海洋航空物探调查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这一经验已为后续的南海南部海域航磁调查等海洋航空物探工作所证实。
⒉创新军民融合特色的海洋航空物探
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初创了军民融合特色的海洋航空物探,没有军地双方的密切配合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作业任务,经双方合力攻关提前三年完成了预定任务。航空物探最早源自战争,本身又是一项军民兼用的高技术,海域地磁场、重力场资料对战场环境保障具有特殊作用,限于当时条件仅能进行航磁测量。新时期继续开展海域高精度航空磁力、航空重力测量或航空重磁综合测量,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军民融合特色的海洋航空物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⒊生产科研并举实现海洋航空物探成果最大化
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航空物探生产测量,更是一次对中国海的科学考察。生产与科研并举,为了提高海域航空物探的测量质量,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负责各类仪器的准备工作,各类仪器的性能均有较大改进,后期航测将软吊探头探测方式改为固定探头探测,并配备了多项磁补偿。此次航磁中积累的经验、研制的技术、培养的人才为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代航空物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后来向西方出口的HC-85航空氦光泵磁力仪技术。生产科研并举有力确保了海洋航空物探成果的最大化,项目成果最终通过黄汲清、李春昱、顾功叙、王鸿祯、田在艺、腾吉文、刘光鼎等专家的评审,评委会一致认为大陆架航磁测量技术在国内是领先的,基本上接近当时世界上海洋航磁的实际测量水平,为我国沿海大陆架开展系统地球物理调查和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回顾上世纪海洋航空物探,特别是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航空物探先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精神所感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正是一代代地质人秉承“三光荣”、“四特别”的优良传统,才真正使得地质工作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回顾历史,中国沿海大陆架航磁测量的成功经验再次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体制保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这一探查中国海的壮举能对新时代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海洋航空物探工作发展有所启示。
相关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及毗邻海域航空磁力△T异常图(1:500万)[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张用夏.中国海洋航空物探的发展与成果[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9(3):9-17.
[3]王炳章,蔡俩.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J].石油物探, 2011,50(6):533-544.
[4]林金枝.外国侵犯我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和当前的斗争动向[J].南洋问题研究,1979,(4):1-22.
[5]李朝杰,徐生.我国首次海上航空探宝纪实[J].传承,2010(10):16-17.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骆遥,1982年生,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2017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起任职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长期从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