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更像「吃货」| 野兽生活研究所
周末好。
这周视频我们来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像「吃货」
总想一刻不停的吃吃吃吃...
精 彩 内 容 ▽ 请 看 视 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722grrmtz&width=500&height=375&auto=0
节 省 时 间 ▽ 先 读 文 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每当独自在家,安心做只快乐肥宅的时候,总能全身心扑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情绪昂扬,很少会感到肚子饿。一整天下来,可能只吃一两顿饭就够了。
而每当决定自我拯救,釜底抽薪式地推翻旧我,立志把游泳圈、双下巴、拜拜肉都干掉的时候,食欲却一点都不配合,来得就像洪水猛兽。一听说吃饭,你就两眼冒金光。
为什么食欲和意志,往往不能为了减肥的共同理想一齐奋斗?食欲的开关如果不在意志力手里,那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以及更倾向于吃什么?
虽然有个欲字,但调控食欲的旋钮并不在主观意志手中,而在于神经调节和几种关键激素的协同作用。[1]
食物进到胃,首先会对胃壁产生机械性的扩张作用。这种扩张刺激,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抑制饥饿,让我们觉得饱腹和幸福。这是关于食欲的第一层感知。
与此同时,进食的刺激也会促进一些重要的胃肠激素分泌,这就是更复杂的一个食欲控制系统。
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暂且把其中功能相近的几种比喻成一家人,简称小 A 一家。
小 A 一家,其实就是所谓的饱腹感信号。它们是吃完饭后胃肠道分泌的一系列激素,成员主要有胆囊收缩素、肽YY、胰高血糖素样肽-1、胰多肽、泌酸调节素。
别看这一大家子的名字十分复杂,其实它们的主要功能简单又美好,那就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让身体获得足够的饱腹感,减缓胃排空,抑制进食的欲望。
看到这儿,胆子大的同学或许已经蠢蠢欲动:
既然这样,那我去服用或注射一点这类饱腹激素,不就轻轻松松控制食欲了吗?
原理上没错。也确实有制药公司率先下手,研发了以各类饱腹激素为主要成分的药物。美国 Amylin 制药公司合成的 Exenatide 就是一种含 39 个氨基酸的多肽。作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受体激动剂,在高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它能让患者体重出现显著的下降。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足够完美的解决方案。
控制调节的机制,广泛存在在世界上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体中。这种调节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可以被形容为「越来越…」的一种机制,输入越强,系统就会越不稳定。
而负反馈是一种「抑制性」的调节,无论输入是低于还是超出了「设定值」,它都会使系统努力趋于某个稳定的数值或范围,达到稳态。
毋庸置疑,像人体这样的稳态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以负反馈系统为主要调节手段,并且还是多个负反馈系统共同协作的结果。
这种直接干预「激素-激素受体」生物路径来调控人体代谢的治疗手段,很可能影响人体原本的反馈循环。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类似的药物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烧心等等。因此这些药物目前都主要被用于严重的肥胖症,及二型糖尿病的医学治疗,得有医生处方才能开药。
同在胃肠分泌,小 A 一家还有个特别有名的邻居,小 G,胃饥饿素(Ghrelin)。
听名字就知道,胃饥饿素的职责与小 A 一家的饱腹职责是完全相反的:通过对下丘脑的刺激,它会带给你饥饿感,让你立即进食,增加能量存储。
不过可喜可贺,胃饥饿素是一种很有规律的激素,你一般在什么时间吃饭,它也就惯于在什么时间分泌。也就是说,这是一类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进食方式,自发调节的激素。如果你保持着频繁吃东西的生活方式,胃饥饿素也会跟着频繁分泌,越吃反而越饿,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降低吃东西的频次,其实食物的种类对食欲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吃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时,胃饥饿素首先会短暂上升(食欲增加),但随后 4 小时的时间中,它就开始稳定下降(食欲降低),用一个名词来形容,这就叫做「饥饿感指数」较低。反过来,如果只吃蔬菜或水果,餐后 4 小时胃饥饿素的分泌量都处在较高状态,饥饿感指数也高达 90。
——一个直白的启发:吃绿油油的果蔬沙拉减肥餐,真的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当然,食物的种类还会通过对血糖的影响让我们产生不同的食欲感受。血糖稳定,进食欲望降低,血糖过低,进食欲望就变强,这就叫做食欲的「葡萄糖平衡理论」。
在食物与血糖变化之间,胰岛素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胰岛素是胰腺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一种可以降低血糖、肩负能量储存使命的储脂激素。如果说小 A 一家和邻居小 G 都是各司其职的劳动模范,那胰岛素就是督导整个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管理员:
在我们看到或闻到食物的瞬间,胰岛素就尽职尽责的分泌出来,组好预备队,准备降低血糖,储备能量。除了把摄入的糖分当机立断燃烧供能,它还有两种常用的降血糖方式:一是积极把血糖合成糖原,存入肝脏及肌肉,二便是把用不完的血糖合成脂肪液滴,存入脂肪细胞。随着脂肪细胞变胖,人也就发胖了。
胰岛素的勤劳还体现在:它几乎会对任何进食做出反应,并且因为过于「勤恳」,它往往把较高的血糖值打压过头。
我们都有过半夜饿到睡不着觉,喝碗粥垫肚子的情况。但这碗粥喝下去,最显著的反应就是第二天早上要比往常还饿。
这是因为三大营养元素中,脂肪对胰岛素的刺激最弱,碳水化合物最强,蛋白质居中。当高碳水饮食引起血糖急剧升高,胰岛素就会马上调集兵力,把血糖值降到比稳态更低的水平,饥饿感反而越强。
并且,食物的糊化程度越高,升血糖效果还会越强。粥这样的食物,相当于对原本的高碳水食物又做了一次彻底的糊化处理,显然会让血糖经历一轮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更饿的原因,恰恰是前一天晚上充饥的「暖胃粥」。
讲完了大管家胰岛素的故事,你或许还会想起另一种听名字就倍感欢欣的激素:瘦素(Leptin)。
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通过两只连体小老鼠,发现了这种由脂肪细胞分泌,却能带给人饱腹感、抑制进食欲望的神奇激素。[2] 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精妙的负反馈通路:
当我们的身体脂肪堆积过多,瘦素分子水平随之上升,它会告知大脑:现在能量充足,不需要再吃东西了。而当营养不足,脂肪水平下降时,瘦素水平降低,我们又开始恢复好胃口。
所以,通过分泌瘦素,脂肪细胞可以看成是进行了一次「自发调节」,自然调控生理的魅力再一次完美体现。
但很遗憾,「劳模」胰岛素对瘦素也有很大影响,胰岛素越高,瘦素的信号就越难被大脑识别。也就是越吃高碳水食物(引起胰岛素升高),你反而越无法接收到瘦素的饱腹信号,越发吃不饱。
并且正是由于负反馈机制的存在,作为瘦素本身,发挥的作用得不到系统识别,它就会继续增加分泌量,希求以量取胜。原本正常的脑部识别机制,就会在高浓度瘦素下逐渐产生抵抗作用。
所以饮食中碳水占比很高的肥胖患者,往往处在一种「胰岛素和瘦素双高」的情况下。换句话说,这些「吃货」们的暴饮暴食,更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多吃、发胖、饥饿,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生理反应。
除了以上激素,身体内还有一类小分子能量物质,叫做酮体(ketones),这是脂肪分解的产物。其中的一种名为3-羟基丁酸的成分,同样具有饱腹效果。
低碳水饮食可以快速燃烧脂肪,离不开酮体分子的神奇贡献。
此外,食物种类、进食频率之外,我们的情绪,休息,压力状况也对食欲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女生经期前后食欲飞升,主要就是由于雌激素和黄体酮的交替变化,其中黄体酮具有提升食欲、帮助储备能量的作用。
遇到令人兴奋的事情,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帮助增加代谢,降低食欲,以应对「战斗/逃跑」的紧张情况;情绪昂扬或较为乐观的人,有些得益于他们体内较高的 5-羟色胺(5-HTP,又称血清素),这种激素具有抗抑郁效果,可以降低因情绪低落产生的暴食。
此外,睡不好觉第二天容易多吃,主要就是激活了「压力激素」皮质醇的结果;视频开头提到的,有些人「一遇正事儿就多吃」的毛病,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皮质醇被分泌出来,引起大脑中一种名为鸦片素(opiod)的物质的升高,使人在面对压力时,忽略精神与肉体的痛苦。
说了这么多,聪明的你一定已经领悟到:
食欲往往产生自身体能量不足,或因生理或情绪,对能量的利用产生障碍的时候。
如果你感觉自己像个「吃货」,总是一刻不停的吃饿吃饿吃...不如检查一下,有没有在节食限制能量?有没有选择正确的食物,拒绝高碳水?有没有睡够 8 小时?最近的压力和情绪是不是有点糟?
找对正确的方法,才能让你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食欲,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点击下面的关键字
看看我们之前写的 科普干货
关注 野兽生活研究所,回复「吃」看健康的低碳水,应该怎么吃!
参考资料
[1] 吴辅佑,《肥胖与塑身生理学》
[2] 王立铭,《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极致便携,随时随地猎取人体弹药
减脂刚需季,你需要真正能·燃·烧的能量
▼
点击「阅读原文」,下单再次进化的超级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