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疫第一线见到的那些了不起的华人们 | 疫情口述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纽约时间 Author ChineseInNY
纽约华人资讯网希望记录在新冠疫情中搏斗过的个人历史,《疫情口述史》因此而来。一直专注于个人口述史写作的作家林世钰受邀主持这个项目,我们邀请你加入到这个历史性的记录之中。
无论你愿意亲自记录,还是希望让我们来采访你,请联系我们:
NewYorker@ChineseInNY.com疫 情 口 述 史 第 15 篇
口述 | Anna Wang( 新泽西圣名医院华人医疗服务部负责人 )@ 新泽西采访 | 林世钰 照片 | Anna Wang★
抗疫第一线,
那些了不起的华人们
疫情期间,我和我所在的华裔部门,成为医生和病人、社区和医院之间的桥梁,组织了大量医疗物资捐赠活动,在最危急的时刻雪中送炭,帮助医院挽救了诸多生命。其间华人社区对医院的扶持,让我现在一想起来还会感动地流泪,真是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可以分享。
医院从3月中疫情爆发到现在,前后有2100个重症病人陆续出院。一开始我们只有几十个病人出院,后来是一百,两百,三百,到一千,我们都觉得amazing,可是到昨天为止只有7个住院病人,相信很快可以清零了,真的很难想象。(到六月底,确实已经清零!)
5月,病人减少,医护人员在消毒病房
疫情期间,虽然我们不是一线人员,但是一天都没有休息,不停给病人做翻译,还被派去干别的工作。
除了给病人做翻译,我们部门还要干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给医务人员折衣服,给病人做指引,帮助后勤做力所能及的事。疫情爆发后,医院的环保部门有人辞职了,人手不够,我们就被拉去干这个活。这个工作不危险吗? 折叠医生制服时不小心就掉出一个口罩或手套。所以我们也要全程戴口罩手套。我们两个人配搭,一天要折好几个bin,一个bin有12个袋子,一个袋子20件衣服。每天折完后回家胳膊都疼。老板说,非常时期,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都被打乱了,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想想也是,后来习惯了,感觉还挺开心的。
“母亲节”那天,我和同事早晨七点就到了医院折医生制服,一直折到下午三点。
母亲节折了一天医生制服
中间被急诊呼叫,我又赶去帮一位华裔女孩做翻译,一刻都没有休息。这个年轻姑娘来自纽约长岛,她说我们医院的医生治好了她的朋友,所以她慕名而来。医院给她拍了片子,说她年轻,抵抗力不错,而且发烧咳嗽等症状已经过去了,目前没有危险,医院的药要留给最危险的病人用,建议她回家休息。姑娘一心想住院,我帮她翻译并努力说服她,终于姑娘不情愿地回去了。
母亲节还在医院上班
我去过几次急诊,戴着口罩,隔着一层玻璃,站在外面帮助病人翻译。因为天天跑来跑去,我需要穿过走廊。不知多少次,看到护士推着新冠病人迎面过来,护士全副武装,穿着防护衣,戴着防护面罩,里面还有N95口罩和外科口罩。病人头上罩着一个椭圆形的塑料盒子,全封闭起来。3月中旬,我第一次遇到时,一时不知所措,吓得呆住了。护士像警察一样大喊,Back up(退后), Back up! 我赶紧退到拐弯处,半天了心还在狂跳。后来同事建议我绕一下路,不需要再穿过那条走廊。
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是疫情高峰期,有时候一周就有几十个人不治而逝。记得被告知某个晚上走了七个人。复活节前后两三天, 20个人离去。那时的心情, 真是悲壮沉痛, 难以排除的无奈和伤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不害怕是假的。所以我看到那些依然坚持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真的很佩服。
前排的牌子上写着:“ICU(重症监护室)坚强!”;后排的牌子上写着:“Hi,家人们,我安全着呢。我爱你们!”
勇敢的一线医护人员
虽然也有少数人在疫情初期就辞职了,毕竟每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我能理解。让我难过的是,去世的医护员工,前后有4个。第一个得新冠去世的是在咖啡厅工作的一个大个子员工Andres。他专门为各类活动准备饭食,总是笑嘻嘻的,来参加我们活动的很多华裔朋友都认识他。这么熟悉的一个人,突然就没了,感觉特别震惊和悲痛。
得新冠去世的医院员工Andres
也有一些人感染。但他们一痊愈就来上班。我记得医院做了一次现场直播,请了四五个医务人员来分享。他们有医生,护士,也有保安人员,都是得了新冠痊愈后来上班的。我们医院的一个ICU护士接受采访,她说上一天班要上13个小时,压力很大。那13个小时里,刚好有个员工去世,医务人员列队送他。当时我也觉得受不了,不敢看。每次我把医务人员去世的消息贴在微信里,社区民众都感到难过和感动,陪我们共同走过。
医院对工作人员还是很照顾的。三月底,医院发了个email,说一线人员有压力的人可以不回家,去住酒店,也可以在医院理发、干洗衣服,都是医院付钱。我一直留短发,为了跑步方便。因为疫情几个月没修,很凌乱,所以也跑去体验了一下,还不错。从四月到现在,可以在医院吃快餐。这些食物大部分是医院后勤辛苦做的, 疫情期间他们工作量剧增。还有小部分来自社区的捐赠。福建同乡会一个餐馆老板林清祥说要给我们捐食物,我说随意捐多少吧。因为华人挣点钱也不容易,这次餐馆损失惨重,我挺心疼咱们的同胞。
疫情高峰期间,医院连夜搭医疗帐篷
医院有几个华裔工作人员,但是我比较熟悉的是,阎国红(护士“霄虹”),袁丽(网名“三只小猪妈” )。国红被派到急诊医疗帐篷工作,袁丽在新冠病房B超室工作。当时医院病人超多,物资紧张,我的心也是七上八下。她们两个都在前线,我有一种冲动,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我和主内好姐妹阎国红护士(左)
国红在帐篷直接和病人接触,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线,掌握很多病人信息,为什么不能在第一时间分享给社区呢?于是我督促她写“霄红日记”,她写完后,我帮她编辑,发在微信群里。
好多人看了以后被打动了,私下问我霄虹怎么样了,我们能为她做点什么? “霄红”不但成为圣名医院的代表,也是我们身边英雄的化身。有个读者朋友叫何梅,看了日记后很感动,专门找到医院来,送给霄虹小龙虾和自己做的点心,我也跟着享了口福。(笑)
霄红日记读者Tina送的爱心餐
袁丽也被抽去折医生的制服,有时也去急诊室。医院花钱请外面的理发师来给我们剪发,她去协助扫地,干了不少活。她写了一篇文章叫“一门之隔”,说了去急诊室的感受,其中抱着幼女愁肠百结的真实情形感人肺腑, 令人垂泪。
以前我在国内做了十几年编辑记者,疫情期间自然而然成就了每天的“圣名抗疫”系列小文, 得到朋友和社区的支持赞扬。最多的一次,有100多个人点赞评论。日记帮助大家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由此他们也迅速帮我们想方设法募集物资。特殊时期, 文字就是我的武器, 协助我和社区朋友们一起对抗病毒!
3月22日,媒体采访了我们的CEO, 他向社会公布了一个让人惊讶和担心的消息:因为病人骤增, 我们只有四天的医疗物资了!
3月23日,我在很多微信群里发布信息,向社会求救,华裔圈里迅速回应,物资马上捐进来。自此,爱的捐赠就没有止息过。每个周末,我家门口都堆满口罩。有个盒子上面还打着“520”,意思是捐了520个口罩,同时还有“我爱你”的意思。(笑)华裔朋友们等不及我们的司机去拿,但是有些朋友自己又不敢或不方便来医院,就把东西送到了我家。我们收到捐赠物资后,又把医院的新情况向华人社区发布,华人再次被打动,有了新的动力,又组织捐赠,更多的物资捐进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无意中成为疫情的见证人,同时也充当了社区和医院之间的桥梁。
520(我爱你)口罩
我们医院负责捐赠医疗物资的是Don,负责食物的是Steve. 我和他们经常短信联系。有时Don说需要N95,有时需要防护服。我赶紧转告社区,朋友们马上去想办法,尽量满足医院的需求。有时,社区朋友有人主动问我,我有这个,你们要吗?我传给Don, 他来做最后决定。
医护人员拿到捐赠的医疗物资
新泽西华人联合总会主席林洁辉女士也在我的捐赠群里,知道疫情后,马上和新泽西福建同乡会领袖郭瑞尧、李世群、卢叆仪和我,建小群协商,最后以新泽西华人联合总会和新泽西福建同乡会名义,给医院捐了一万美元。我当晚给医院的韩裔老板发信息,他不相信,因为数额太大了(笑)。通常捐这么大一笔钱,医院会组织一个仪式,捐赠者和受赠者正式交接,拍照留念。但是林主席和李会长都说,危难时刻免去仪式,先把钱寄过去,救急要紧。很快,我们就收到了支票。
我们收到的最大一笔物资捐赠,是6800个N95,正好大货车一车皮。这背后也有故事。
一个姓姜的先生看到了我发的信息,说他的中国朋友夫妇在佛罗里达买了很多口罩,要给我们医院捐一车皮口罩,他们是一对基督徒夫妇。我问姜先生,可不可以认识一下他们?他就把我们拉在一个群里。那个姐妹说话很谨慎,后来她告诉我,她做这事不想被人知道。后来间接了解到,他们是国内一家很有名的媒体影像公司负责人,三年前被阿里巴巴收购。这对夫妇买了20车皮口罩,大部分捐给了纽约、波士顿和佛罗里达的妇女儿童慈善机构。听说新泽西疫情严重,马上给我们医院捐了一车皮。他们花了20万美金左右,N95口罩质量很好。我收到后,马上把图片发给我的老板。老板还是不敢相信,说,你要小心啊,他们可能是捐给你以后,再向你要钱。我说不是的,确确实实是捐赠(笑)。我和给“陌上美国”写稿的罗新联系,本来想写写这对夫妇,但是他们不愿意被宣传,只好作罢。
中国基督徒夫妇捐赠的一车皮N95口罩
我所在的博根郡“百骏跑团”,成立三年了。跑团团长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美女Renny,她和女儿发起一个Mask for All的活动,在家动手做口罩,一共八种款式。口罩很精致,里面可以塞层软纸并且更换。她们每个口罩收十美元,五美元捐赠出来,订中餐送给我们医院工作人员。感人的是,跑友们纷纷支持, 上百个口罩很快被订光。我有感而发,为跑群作了一首诗:巧借春光细剪裁,九天织女下凡来。猖狂戾疫横行舞,寂寞芳菲络绎开。百骏扬蹄犹入梦,圣名受创亦伤怀。莫言岁月蹉跎去,一罩难求静守宅。
百骏跑团跑友做口罩
何梅和百骏跑友的爱心餐
北大跑友团也给我们捐了不少口罩。热心公益事业的罗新,组织了北大校友的几次捐赠。单是物资,我就安排司机去她家里取过两次。她把我拉到北大跑团捐赠群里,从而结识了一群爱心跑友。这些来自国内的捐赠,费尽周折,历尽坎坷,等排期, 抢名额,实在是来之不易,让人感动。因为中国政府对口罩寄到海外有限制,所以他们用老鼠搬家的方式,一次次分开给我们寄。前后给我寄过三次救援物资的女孩叫魏晓岚,她每天跑步上班,包里总是装着要寄的口罩。第一次给我们寄口罩时,里面居然夹带着两袋大白兔奶糖!(笑)当时我好感动,和同事们分享,告诉他们这是中国最好吃的奶糖,也是我吃过的最甜蜜的大白兔!第二次,晓岚又要把“稻香村”糕点和医疗物资一起寄过来,我脑补着那份香甜,口中却只能谢绝——货物出关时间那么长,糕点肯定要坏掉啊(笑)。
北大跑团寄来的口罩和大白兔奶糖。
华裔朋友们都熟悉的新泽西家庭医生于非,那段时期不但经常在群里提醒我们保护好自己,而且第一个寄了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支持我们,特别感动。我把她的善行写到“圣名抗疫”里,很多朋友随即开始捐钱,两百,三百,有人甚至捐好几次,所以才有华人后来四万多美元的捐款总额。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每年都会组织医生护士去社区进行义诊,我们曾连续几年去过俄备得和珍珠河教会(Oradell and Pearl River)。今年我们遇到困难,这个教会反过来帮助我们,给我们寄了两张支票,一共5000多美元。这个教会不大,募到这些钱不容易,出乎意外,让人惊叹。
社区不但捐防护用品,还捐赠其它有益于医护人员的物品。比如有的捐赠食品,还有捐赠鞋子给一线工作人员,居然还有赠送化妆品、手机充电器的,都是几百几百地送。同时也有送孩子的画、礼品卡,十美元一张的那种。最好玩的是,还有公司送宝马车给医院用。第一次送了四辆,前两天又送了四辆。医院CEO出来接受捐赠,他半跪在车前,以示感谢。我们只是在尽职做分内之事,社区却报之以如此厚爱,感人肺腑。
公司送宝马车给医院用
我认识的一个姐妹叫任燕华,是个有心人,她想到了要关心个体。于是我请在急诊工作的国红帮我找需要帮助的个人。她很快有了消息,说有个老人家需要口罩。几经周折,最后燕华给这个老人家送去了口罩和洗手液,老人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她是少数族裔,燕华说还会继续关心她。很开心我们三姐妹组成了一个链接小组,成为上帝爱的邮差,有机会一起配搭,传递爱和关怀。
受燕华的启发,我在车里总备着口罩,随时发给身边需要的人,同时给外地的中国学生和密歇根州的印度朋友寄,做一个爱的使者。不过我觉得我的作用还不只是挨个送口罩,更是作为社区和医院的桥梁。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及时分享给社区,同时获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说实话,好多时候,我被华人社区的热情感动得流泪的机会比一线人员多。
(起身到另外一个办公室)你看,这是我老板的办公室,当时这地上都堆满了物资,现在少了一些。我每天收到这样的箱子太多了,有些都不知道是谁寄来的。我们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收到以后,就尽快送到一线去。
到5月28日,我们亚裔医疗部门收到PPE(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防护服、面罩等,一共8.2万多件,其中华人捐赠5.3万件。就捐款来说,我们部门一共收到3万多美元,其中华裔捐了2万多美元。新泽西福慧寺美国佛教教育学院近期还要捐近两万美元(注:6月25日,医院收到这笔数额最大的捐款,共18933美元)。可以看出,华人在亚裔部门捐赠的物资和钱款占绝大多数。
新泽西福慧寺美国佛教教育学院捐款18933美元,是目前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
医院对华裔的支持给予很高的评价。医院官方Facebook陆续发了文章和照片,向亚裔社区致谢: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Asian Community who donated so many masks and supplies. We appreciate them thinking of us during this time and their support will help us get a step closer to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感谢亚裔社区给我们捐了大量口罩和其它物品,这种时刻,他们如此惦记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更快地赢得这场抗击新冠的战斗。)
今天中午,美国最大制药公司之一Pfizer举办亚太裔传统文化月庆祝活动。经我和朋友Sherry的牵线,我们医院的CEO被邀请去做演讲。制药公司的朋友说他讲得真好。后来得知,他特别提到了我们亚裔健康中心的历史,谈及我们如何注重各族裔文化的不同服务,以及这些年来如何服务社区,赞扬了我们在疫情中的贡献等, 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励!
医院CEO Mike和我
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是疫情的高峰期,我压力最大。从那时开始,我几乎天天下了班就去附近大学的操场跑步半个小时,出完热汗冲个澡,就把恐惧和压力释放了。那时大家宅家都说害怕,我心想,我在医院最危险的地方都没有染上病毒,其它地方还怕什么?所以心里就很坦荡,干脆放开了, 因为怕也没用。
最初,老公和儿子都不同意我每天照常上班,给我压力,问我何必这么冒险?这让我有点伤心,远方的儿子是心疼我,可是老公却不理解支持,还把我的被子枕头搬到客厅,让我睡了两个月沙发床。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笑)!
先生是个很好的人,他在一家药厂工作。知道我在医院上班后,他的印度老板和中国同事天天问:你太太怎么样啊,有没有发烧咳嗽啊?问得他也亚历山大(压力山大),心里直发毛。他也不能去上班,说要拿到检测报告证明没事了才可以回去。三周前,医院要求员工和家属一起测抗体。我们去测了一下,都是阴性。这下他放心了,让我搬回房间住,同时赶紧把报告给同事看,证明自己的“清白”(笑)。
今年我和先生本来报了三个半马:新泽西,纽约,布鲁克林,现在全部取消了,跑友们都很失望。以前我们每周六早晨都有群跑,热火朝天地坚持了两年,我为此还写了很多诗。可是现在什么都变了。我们跑团一共200多人,里面有很多大神。不知道今年11月的纽约马拉松会不会取消,这可是我们的人生第一马,而且适逢纽马50年大庆。之前的芝加哥和波士顿的马拉松都取消了。想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太大了(最近收到通知,纽马还是取消了,难过!但我的全年跑步计划却完成了一大半,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四月开始,每个周六我和先生自己跑个半马。“母亲节”前一天是我儿子24岁生日,我们两人跑了24公里。去年参加 Staten Island半马, 我跑了两小时十六分。现在慢了,因为不是正式比赛嘛。(笑)因为有锻炼,所以就放开吃。我天天在医院吃得很杂,而且爱吃甜食。这次疫情,我虽然天天去上班,但是没有染上病毒,我觉得和跑步有很大关系。
除了跑步,读书和写诗是我解压的另一个方式。疫情开始时,图书馆要关门了,我赶快请假去借了40多本中外名著。每天晚上除了写“圣名抗疫”小文,就是看书了。每周我一定要读一本厚厚的书,阳光下一杯清茶,周末几个小时安静地徜徉在书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
疫情期间读了四十多本书
至于写诗,以前多半是为写而写,难免附庸风雅。而现在写是因为心里有强烈的感受要抒发,是有感而发。我选了其中6首和大家分享,反映疫情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情,如下:
【七绝】
疫情六首(新韵)
医护人员握着去世的病人的手,向他告别
疫情突起 —— 急需口罩
2020年3月28日
煦暖难敌冠病寒,
遮腮蒙靥怎欢颜。
盈盈一罩虽方寸,
薄厚皆缘为泰安。
疫情发展 —— 病人剧咳
2020年4月11日
嗔怨东风载疫来,
桃花怒绽倚春怀。
剧咳陡起惊余座,
怎让霄虹笑靥开?
疫情高峰 —— 医护忙
2020年4月19日
白衣素手蔽朱颜,
护帽难遮两鬓斑。
忍看春风携憾去,
何時复见普天安。
疫情严峻 —— 夏飞雪
2020年5月9日
飞雪突袭五月春,
魑魅魍魉荡无痕。
圣名战疫方酣日,
天使长揖敬几分。
疫情拐点 —— 仙人球花开
2020年5月13日
仙子蒺藜傲骨怀,
清香四溢暮春来。
卧薪百日一朝放,
不教凡尘玷玉白。
注:仙人球开花很难,意味着幸运和疫情转机
疫情好转 —— 开心周末
2020年5月23
天街小雨润如酥,
闻醉花香屡驻足。
最爱寻常晨跑后,
清茶一盏品诗书。
群里很多人做各种好吃的,以此来减压。但是看朋友们的美食帖子,有时会让我失落,心痛。疫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家团聚的时刻,可以给孩子尽情做好吃的。我们家正好相反,我天天上班,儿子在外地。我和先生吃饭很简单,沙拉、面条就应付过去了。这个时候,特别想念儿子,担心他的安危,所以很羡慕别人家孩子都回来了(苦笑)
这次疫情给我的个人体会是,新泽西的华人团体太强大了,不管是组织能力,还是爱心奉献,都很棒。等下一代华人起来了,我相信参政的人会越来越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别的族裔打压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依然有很多对华人不公平、甚至打压华人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互相支持,因为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目前,新泽西每个镇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华人协会。这次疫情中,不管大家的信仰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什么都不信,每个人都在尽力,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一,让我看到了华人社区的希望。
平时美国社会风平浪静的,华人没有契机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爱心。在这段非常时期中,华人展示了自己的新形象,赢得了别的族裔对华人的好评。
华人对社区事务的热心是由来已久的。每次我们部门办活动,把义工岗位贴出去,几分钟内就填满。义工绝大多数都是华人,韩裔占少数。我的韩裔同事很惊奇:华人不忙吗?当然忙,但是他们就有这种爱心。这些年,我办的所有活动,华人不管是参与数量上,还是服务程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是这几年我愿意在这个位置继续干下去的动力。
这几天,随着病人的减少,医院慢慢恢复正常。很多收治新冠病人的负压病房转为正常病房,床位由原来的120个恢复到30个,重症病房从原来五个恢复到一个。我部门的任务是挨个给病人打电话,介绍医院的新情况,让社区病人慢慢回来。
从4月底开始,我早晨6点就到医院,带病人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检查,一直没有休息过。现在病人陆续来访,逐渐增多,昨天我还带了三个病人去看病。忙起来比较开心。这两天,我给病人安排了十几个预约,慢慢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我所在部门是在韩裔医疗计划的基础上扩展到华裔的,成立于2015年。当时只有25个医生和我们签约,现在多达40多位。新泽西博根郡的四所医院中,我们是唯一有华人医疗部的医院。这两年,因为我们可以给病人提供中文翻译等便利,所以华裔病人越来越多。在我的推动下,如今住院的病人甚至可以点中餐、看中文电视。
今天上午,我刚帮一个病人做了翻译,而且把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他好高兴。(笑)
疫 情 口 述 史 往 期
➊我打满中美全场,这个春天注定艰难 ➋纽约急诊室医生残酷日记 ➌分手九个月后,新冠让我们复合 ➍我和爸妈住进同一间病房 ➎从武汉到纽约,一个大学教授的“双城记” ➏父亲走了,我无法回国送别 ➐我也成了那个追着妈妈灵柩哭喊的女孩 ➑新冠逝者的墓碑没有肤色标志 ➒在偏见与歧视中参与美国抗疫,华人草根拼尽全力 ➓我@川普,让他为“中国病毒”道歉 ⓫中国式防疫:我怎样用福建茶“征服”了意大利邻居 ⓬ 在美国抗疫一线的华人护士,见证了至暗时刻和人性的美好 ⓭华裔女律师回国探亲,滞留湖北90天 ⓮ 一个华人幼儿园园长送了八车鲜花给社区英雄,轰动了全镇
今日疫情日报见第1条
疾控中心新意见力促开学遭批向川普妥协 纽约市重开学校最新须知
再发$1200纾困金达成协议 发放门槛提高 每周$600疫情失业补助或降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