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访谈|韩家英:色彩符号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海报(上)折页(下)
平面设计:韩家英
访谈手记
坪山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是一项持续的跨界合作试验。它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联名创作,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这项集体艺术创作何以实现?这项试验如何型塑或延伸参与者的实践经验,最终使展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呈现?围绕“九层塔”系列展览,坪山美术馆特别推出系列专访,向各合作创作者提问,以解开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前言墙
从展览“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的视觉设计中,我们看到韩家英从平面设计师的角度,通过充满生机的色彩与抽象的视觉符号的提炼和转化,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从个体到整体,从符号到画面,不同路径下的艺术个性在展览平面设计中被融洽的呈现。本篇采访以展览视觉作为出发点,试图了解设计实践中的自我思考,以进一步探讨更自然的设计语言如何衍生和应用。
本文系“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平面设计师韩家英的专访,访谈由坪山美术馆叶秋怡完成,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韩家英近照
专访
PAM:请问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接到本次展览平面设计邀约的,可否从设计师的角度谈谈您对“九层塔”的看法呢?
韩家英:我和坪山有很多项目合作,坪山美术馆跟我说有这个计划,希望我能参与到“第五层塔”的创作中来。我个人也认为第五场展览挺合适我的,也与参展艺术家们比较熟悉。他们的创作思路,对抽象艺术的表达,让我有亲近感,所以欣然接受这次的邀约。
艺术项目对我们来说就是比较好玩的事,尤其是这次项目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为设计师提供了充分自由创作的空间。其实我们最常面对的是“命题作文”式的任务,早已习惯了限定、边界以及条件的存在。“九层塔”项目在这一点上,算是一个不错的体验。我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与建筑师一起,理解艺术家的表达,同时又要考虑如何与“其他几层塔“产生不一样的呼应关系。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非常建筑©白羽
PAM:在“九层塔”的合作模式下,您和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的沟通及协作方式是怎样的,您扮演了什么角色?
韩家英:我们虽然有个工作群,但没做过太多沟通。我能理解艺术家的要求和作品本身的状态,虽然在创作上比较自由,但平面设计师的身份功能已经框定在这个位置了,我要去表达的东西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边界,并且呈现方式也已经限定好了,所以我就是做图形或是画面上的创作。
创作过程中,我首先还是考虑这是一个群展的前提,最终选择用相对平等的姿态进行了图形化的表达,事先没有跟大家进行太多的商量。但设计完成后,大家都还是很满意的。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折页
PAM:您对本次展览以及四位参展艺术家(陈文骥、梁铨、谭平、丁乙)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对他们作品的理解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启发您去完善展览的视觉设计?
韩家英:这些艺术家们本身很有成就,作品也十分优秀。我试图实现展览所赋予的“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这个主题,把他们多年的艺术作品里独特且具有标识性的元素、符号,提取抽离出来,让大家一看到就知道是他们的作品。
在收到艺术家作品后,我在ipad上面看这些作品大概是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偶然发现梁铨的画里有一个“T”,正好跟谭平的“T”字有另外一层关系,这就成了我创意最初的出发点。在表现的时候,我又发现几位艺术家的抽象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另一个人的名字首字母,这就变得有点意思了。因为抽象的艺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可以站在你的经验上面有自己的解读,这也是我想通过设计启发他人的地方。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动态海报
PAM:您设计了“九层塔”系列展览的第一张动态海报,并使用GIF形式为观者呈现了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请您分享一下视觉创作过程中的思考?
韩家英:首先平面设计师需要找到一个记忆点,让人们看到这个东西能够留下印象,那么就可以让他人产生对这件事的兴趣,这个是平面设计师要实现的功能,要是不能实现的话,那就只是形式主义简单的自说自话了。
平面设计师要想在这个项目里面发挥作用,除了折页和海报,其实边界还可以再放宽一些。从功能上看,我传递的这个信号,艺术家是能够认同的,因为他们作品中的个性和符号特征都很鲜明。我希望在视觉转化后,这些作品特征其实是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展览空间里面去,让大家的代入感更强。所以展览首先需要更系统、更有融入感的指引,譬如我设计的这几个颜色,跟建筑师张永和的空间放在一起会很漂亮。恰恰其他的展览都是黑白的,所以这时候就可以思考,优秀的作品要怎么摆放在一起。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如果海报上的元素能够转化为展览特殊的衍生品的话,那就更好玩了。通过衍生品进行宣传,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传播,能让展览更加立体。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非常建筑©白羽
PAM:您如何通过平面设计回应本次展览的作品和空间?
韩家英:首先,我认为平面设计和展览是从属关系,平面设计师在其中不会成为主角。虽说展览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但我的设计故事还是要围绕故事本身的角色进行表演,这一点我是很清醒的,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这并不意味着保守,而是要更加专业,要让人对展览产生深入的了解,平面设计在其中起到自然有机的连接作用,而不是传达一种突兀的关系。我一开始选择从丁乙的作品切入,但图像放大后清晰度不够,无法使用;譬如梁铨的符号,也不是从作品中提取出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只是一种表达,海报要给观众带来一种整体印象,而不是写实。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非常建筑©白羽
PAM:您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内化积累后通过自然的表述进行实践。经历多年实践后,您现在的设计思考和之前相比是否有什么不同?
韩家英:作为我们这一行,在专业领域让自己变得更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在国内做平面设计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每天也还会面对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环境及人们认知的快速更新,对设计师就越来越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专业能力的打磨。因为你的作品需要不断地有成功的经验,别人才信任你,这也是个健康的途径。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践中,不去抱怨环境、社会和挑战,而是让自己表达出专业性,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做设计。
展览的空间呈现与平面设计,与艺术家丁乙作品中标志性的“十示”符号产生呼应,透过“十”,画面中呈现的是陈文骥的《叠/对》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非常建筑©白羽
PAM:您认为国内平面设计行业发展至今,在自我文化发掘和适应西方标准之间,中国设计师们是否开始有了相对更本土、更有特点的立场及设计语言呢?
韩家英:不要纠结,纠结会使人变得刻意。你心里有这个需要,放进去就可以了。比如这次的海报,它本身就是四个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是完全西化的、西方的思维,是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这几个英文字母在海报上的呈现,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说用他们的中文名字,可能会给设计带来很多困惑,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显得更加得体和准确,让人一眼看上去觉得很舒服。其实现代文明,对我们的价值观、思维、包括我们的技能的建构而言,都是很饱满的。如果为了表达而表达,就会显得刻意,即使出了一些比较不错的设计,也会显得目的性太强。我现阶段的创作不会被这样的思维主导。
我们面对国际设计环境的竞争,客观来说,中国的平面设计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没有那么深的基础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些会受到社会认知、受众及创作专业性的关联影响,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面对现状,那么我们是要改变现状还是与之对立呢?我想我还是会去改变,哪怕每次就改变一点点,就这样,而不是一种势不两立的状态。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折页
PAM:您希望通过平面设计向观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希望观众如何去解读?
韩家英:其实我的设计在这个项目中挺直接的,就是四个艺术家姓氏的首字母以及他们作品的视觉符号,明白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不明白的人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审美经验,以及对这些艺术家有一定的了解。它是一种很抽象又很直白的表达,抽象是你在不了解的时候,就不知道这是在表达什么,但如果观众能够被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和符号所吸引的话,我的目的其实就达到了。
PAM:最后,对坪山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韩家英:坪山美术馆虽然地处偏远,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观众慕名而来。除了展览和艺术作品,还要有使人留得住的地方,需要加强群体黏性。目前美术馆拥有足够大的空间面积,真的不得了,接下来就是要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逐步优化动线,使之更加的有机。
韩家英
1961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韩家英设计公司创办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从《天涯》系列开始,韩家英围绕汉字构建自有的视觉思考,东方哲思与文化通过当代表达方式传递出来,呈现出简练的美感。这一思路在《字象乾坤》、《妙法自然》、《赞美我们的星球》等作品中延续,在《同晷》等装置中立体呈现。《诗歌》、《相遇》等作品,则是在进行实验性艺术创作。曾获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金奖,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多项作品收藏于英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际艺术机构。
访谈回顾
PAM访谈|马岩松:空虚的浪漫
PAM访谈|陈文骥:渐变与递进
PAM访谈|朱砂:这是我对个人创作的想象
PAM访谈|何见平:设计是一种见解
PAM访谈|梅数植:一场阅读的障碍赛
PAM访谈|李青:透过“窗”观看时光流转
PAM访谈|刘治治:蓝色折叠
PAM访谈|政纯办:我们在我中存在
采访|叶秋怡
编辑|李超群
策划|郭琳
审校|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