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一、行政体制。

(一)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二)西汉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

(三)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

二、体制的沿革。

(一)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歌诗外,还搜集各地歌谣。文人所作乐府歌诗可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地位提高。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二)哀帝取消乐府建制。

(三)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东汉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

(四)魏晋时旧的乐府歌辞有的还在继续沿用。

三、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以相和歌辞最多。

四、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现在所能见的、可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乐府诗作者表现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一苦与乐。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一)平民百姓的疾苦,对这些贫民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如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

(二)用欣赏笔调渲染富贵之家,如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鸡鸣》警告豪门荡子不要胡作非为,带劝谏和批判的成分。三妇织绵鼓瑟的段落,名为“三妇艳”,成为富贵之家的象征。

(三)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形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其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领略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二、表现爱与恨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一)爱。鼓吹曲辞《上邪》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

(二)恨。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分手,绝不犹豫。铙歌《有所思》反映未婚女子由爱到恨的变化。

(三)《孔雀东南飞》—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其之所爱,恨其之所恨,倾向鲜明。

(四)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赞扬和鞭挞明显的诗。

三、表达乐生恶死愿望。

(一)恶死。

1.正常死亡如《薤露》《蒿里》是丧歌,收在相和歌辞中。

2.夭折横死如铙歌《战城南》表现对阵亡将士的哀悼。

3.这类诗在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酷事件。

(二)乐生。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1.人入仙境。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命,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天国画面,再如相和歌辞中《长歌行》、《董逃行》。

2.写神界精灵到人间。如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铙歌《上陵》。

3.把人神置于同一层面,通过人神仙化、神仙世俗化,表达沟通天人的理想。

四、表现苦与乐、爱与恨时,有国风、小雅的余韵;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受《庄》《骚》的遗响,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成熟

一、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一)酒店及其女主人。相和歌辞《陇西行》和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京都,《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三)《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画面入诗。

二、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

(一)弃妇遇故夫。古诗类《上山采蘼芜》是乐府诗。

(二)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夫妻同行,妻子生病分手。

三、题材选择的尚奇倾向。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如郊庙歌辞《天马》,杂曲歌辞《蜨蝶行》,杂曲歌辞《乐府》;迎神求仙诗,更体现崇尚奇异倾向。

四、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代表作品都是讲述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五、人物刻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个性化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六、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一)自觉的叙事意识,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

(二)铺陈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始末。

(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显示出由重形似向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七、先秦只有《诗经·豳风·鸱鸮》是严格意义的寓言诗。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一)一种类型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鼓吹曲辞《雉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杂曲歌辞《蜨蝶行》;

(二)另一类寓言是植物和人对话,如宋子侯《董娇娆》。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一、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楚声的流行对乐府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句;楚声四言诗,如刘邦《鸿鹄歌》。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就出现了三言句和七言句,如《安世房中歌》用楚声演唱,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到了武帝时代的《郊祀歌》19首,纯四言诗只有9首,其余或是三言,或是杂言,尤以三言和七言居多。

二、少数民族歌曲。鼓吹曲辞铙歌18首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均是杂言。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少数民族。

三、五言歌谣。西汉戚夫人《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尹赏歌》《邪径败良田》歌谣,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往期列表】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诗经》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绪论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精品课程】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8)〔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7)〔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1)〔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0)〔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9)〔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8)〔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7)〔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视频〕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诗经》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绪论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1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1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电子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8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