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袁行霈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演进):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地官》载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为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 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商书》中《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商人作品。

二、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巫术宗教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国进入以礼乐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一)“礼乐”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神道设教”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突破。

(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因此成熟。《周书》“诰”“誓”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春秋》经孔子修订,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以寓褒贬,寄托社会理想;《左传》和《国语》继承发扬了《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说理散文出现《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见于社会混乱和罪恶,提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

(四)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春秋》《左传》等“书法”;《诗经》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

三、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从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及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

(一)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

(二)自觉创作精神,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1、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

2、表现:

(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庄子•秋水》郭象注)的境界;

(2)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

(3)《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其风格;

(4)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战国策》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

(5)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

(6)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



【往期列表】

中国文学史 绪论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精品课程】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8)〔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7)〔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视频〕


【古代汉语】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5)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4)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3)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2)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1)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古代文学】

《唐之韵》第十四集 新乐府派(中篇)

《唐之韵》第十三集 新乐府派(上篇)

《唐之韵》第十二集 韩孟诗派

《唐之韵》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唐之韵》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篇)

《唐之韵》第九集 千秋诗圣(上篇)

《唐之韵》第八集 一代诗仙(下篇)

《唐之韵》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

《唐之韵》第六集 山水诗人

《唐之韵》第五集 边塞诗人(下篇)

《唐之韵》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第三集 吴中四士

《唐之韵》第二集 独振新风

《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


《宋之韵》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宋之韵》第十七集 一代豪杰(下)

《宋之韵》第十六集 一代豪杰(上)

《宋之韵》第十五集 爱国词人

《宋之韵》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宋之韵》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宋之韵》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宋之韵》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宋之韵》第十集 多面词人

《宋之韵》第九集 婉约魁首

《宋之韵》第八集 苏门学士

《宋之韵》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宋之韵》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第五集 奉旨填词

《宋之韵》第四集 一代文豪

《宋之韵》第三集 词坛新声

《宋之韵》第二集 晏氏父子

《宋之韵》第一集 · 宋词概览(含视频、音频)


中国文学史 绪论 



【全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1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1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电子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8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