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8年,上海耄耋夫妇珍藏31张选民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
在今年上海市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正在生动诠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丰富内涵。
今年11月16日一早,家住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的王瑞芝老人带着丈夫的委托书和两张选民证来到安东新村投票点,分别在丈夫袁功釪和自己心仪、信赖的代表候选人的名字上画上圆圈,然后郑重地投下了选票。王瑞芝今年78岁,丈夫90岁,这两位耄耋老人投票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专程前去采访。
袁功釪和王瑞芝向记者讲述他们参选的故事。(作者供图)
11月18日上午,穿过金山区张堰镇几座青砖黛瓦的老建筑,记者来到了袁功釪老人的家。这是一套面积不大,但被打理得干净整洁的房屋。从20世纪80年代起,袁功釪就和老伴居住在这里。而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就是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老人们珍藏了68年的31张选民证。从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这些选民证和袁功釪夫妇一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选民证悉数被老人依据年份整齐地收集在一本硬皮集邮册内。这些选民证里,有17张属于袁功釪,另有14张属于袁功釪的老伴、78岁的王瑞芝老人。翻开集邮册,第一张“珍藏”便是1953年袁功釪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时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在如今看来是非常珍贵的,历经了68年,随着时代的变迁,跟随主人辗转多地,依然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没有丝毫破损和污迹。这张选民证上有一个黑色的边框,边框内上方印着“选民证”三个字,下方被分为三栏,从右至左分别为:投票的注意事项,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发放选民证的机构落款和时间。需要填写的部分,是用毛笔手工书写上去的,字体娟秀;选民证落款为金山县张堰镇选举委员会,时间为1953年11月6日。那一年,袁功釪22岁。
继续往后翻看,选民证从旧到新,纸张从微微泛黄到如今光洁雪白,上面的字迹由手写变为打印。仔细回味,便可从中发现许多“端倪”,甚至可以梳理出人大换届选举的历史变迁。袁功釪的选民证中,公章字样为“金山县”的有8张,分别为1953、1956、1958、1963、1984、1987、1990、1993年;1996、1999、2001年的三张选民证上的公章字样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选举委员会”,而1998、2003、2006、2011、2016、2021年的选民证上,公章字样为“上海市金山区选举委员会”。这些选民证见证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1982年宪法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统一规定为3年;199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由之前的3年修改为5年;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也修改为5年。另外,仔细观察这些选民证,记者注意到,人大换届选举选民证的样式从1984年便基本固定下来,但2016年的选民证右下角多了一组数字“71-28”,说明在那一年,人大换届选举已经有了大小选区的划分。
袁功釪的故事,就从他的第一张选民证开始讲起。
1953年11月6日,22岁的袁功釪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选民,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
“那一年我刚被分配到金山县供销社。还是年轻小伙子啊,一听到要去选举投票,新鲜嘛,当然是很积极的,社里一连几天都在讨论这件事。”回想起第一次投票选举的情形,袁老伯记忆犹新,一边摩挲着泛黄的选民证,一边滔滔不绝:“没多久就是选举的日子了,那天全社都停工了,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去到镇上的大剧场里投票去。从没见过剧场里能有那么多人,一个个拿着选民证排队,进了剧场就给你的证上敲个章,就是这个‘已选’,说明已参加选举。”
袁老伯的第一次,是张堰镇的第一次,也是金山县的第一次。“当在现场看到计票、唱票并宣布票选结果时,隆隆掌声回荡在张堰镇剧场内久久不息。”至今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袁老伯依然激动不已。
袁功釪的第一张选民证。(作者供图)
袁功釪今年的选民证。(作者供图)
“我们有选举权了,这多光荣啊!”散会后,袁老伯带着敲上“已选”的选民证回了家,没舍得扔就将其夹进了一本书籍中。只读过3年书的袁功釪,平日最大的爱好却是看书,此后的每次投票,他都将选民证夹在了书里,越夹越多。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重新整理这些选民证,全部找出并保存成册。
袁老伯继续回忆道:“你看,这张1953年的选民证是我还在供销社的时候,这张1956年的是我在药店当供方经理的时候,这张1963年的是我在金山县百货医药公司当业务组长的时候,伊的选民证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有的。”袁老伯口中的“伊”便是他的爱人王瑞芝老人。
1963年,袁功釪与王瑞芝结婚生子,同时也参加了那一年5月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第一次参加选举投票的王瑞芝还是在袁功釪的指导下,投下了第一张选票,从此,每一页相册中就夹起了两张选民证。
从第一次手把手教妻子怎么投票,到如今由妻子代为投票,袁老伯和王瑞芝老人对选举投票始终当作一件大事件。“我也不懂怎么写,是他说选举特别重要,是我们的民主权利。听了他说的,我也相当激动。他还是我们部门的经理,大家都听他教要怎么投。本来大家参加投票就都很积极,他一动员就更主动去投了。”王瑞芝说。
“可能是我还有点知名度吧,在张堰待了10年,大家知根知底,都比较认可我。”便是这点“知名度”让袁功釪在1984年当选为张堰镇第九届镇人大代表。当时为了照顾已诞下二孩的妻子,袁功釪回到了张堰镇上的国营食品厂当记账员,并被推选为镇人大代表候选人。选举投票会上,第一次投票结果显示袁老伯与另一名候选人平票。在第二次投票中,凭着“熟面孔”与“知名度”,袁老伯得到了大部分选民的选票。
袁功釪当选张堰镇代表的代表证。(作者供图)
“当选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每年都要去开大会,听镇长讲政府工作报告,讲了包括商业、工业、手工业等镇里的情况。虽然和我的工作有点相关,但是有些听不太懂,太多需要学习了。”3年的人大代表经历让袁老伯既感到骄傲又有些遗憾。
“现在的人大代表不仅仅是开大会,在闭会期间还要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视察、专题调研,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金山区张堰镇人大主席江海平向袁功釪介绍着人大工作的发展。
老人的娓娓道来,让我们乘着他回忆的马车,穿越到了久远的年代。张堰镇东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朱红梅的话,把我们拉回了现实。朱红梅说,发现老人的这份珍藏,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年份,早在上半年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东风居委会向广大居民征集能够反映党和国家历史变迁的老照片、老物件时,袁功釪老人第一次将他珍藏了68年的选民证公布于众。那时,夫妇两人的选民证数量还是29张。
刚刚完成的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又给老人家的收藏增加了新内容——两张崭新的选民证,一张来自90岁的袁功釪,另一张来自78岁的王瑞芝。
由于腿脚不便,袁功釪今年的投票选举依然由老伴“代劳”,这应该是王瑞芝第4次受丈夫委托投票。投票后,王瑞芝小心翼翼地收起两张选民证,回家后夹到集邮册中,这才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由于腿脚不便,袁功釪委托妻子王瑞芝代他进行选举投票。(作者供图)
袁功釪和王瑞芝参选的故事,随着本次换届选举的结束告一段落。自今年5月,上海市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启动以来,历时半年有余,涉及全市16个区、108个乡镇,1270余万选民参与其中,依法选出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近1.4万人。在应登尽登、应选尽选的要求下,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朝气蓬勃的青年都积极参选,人大换届宣传动员之广泛、群众参与热情之高涨,前所未有。金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区选举办副主任汤美娣说:“今年金山区的户籍选民登记率为98.67%,较2016年有所提高,基本做到了应选尽选,宣传氛围更浓,选民参与度也更高了。”
袁功釪的选民证,无言地讲述着中国的民主故事,它们鲜活、生动,看得见、摸得着,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注脚,一面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一面寄托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王珏婧、戴薇
编校:张钰钗
责编:舒 颖
往期回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记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首次召开
◆用人民底色绘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画卷——北京市“万名代表下基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