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察、黑社会与中国:《刺死辱母者》的春秋笔法与舆论狂欢 | 热点

2017-03-26 传媒君 传媒实验室

导    读

相信这两天,

大家都看过南周特稿《刺死辱母者》了;

当然,还有众多媒体一系列引申的评论文章。

今天,我们不讨论法律、不讨论道德,暂且只谈谈与我们传媒人有关的——南周在这篇特稿中的新闻写法与其所造成的舆论风向。


《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


1. “可敬”又“可怕”的南周

有人说,《南方周末》的特稿总是能够“一击致命”,轻易地就能戳中人心里柔软又敏感的地方,就像在汶川地震特稿集《精神不死》中——那些掺着血和泪的事实,那些无奈和悲痛,让多少人在挨肩并足的地铁上哭成了傻子。

传媒君也毫不怀疑她对人性内心的洞察力和对情感的呵护与同情,所有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可敬,也觉得可怕。

可敬的是,在大部分媒体紧紧控制着这个国家的新闻报道与舆论风向时,还能有一家媒体尊持着“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的治报导向和“中国千年不易的知识分子情怀与操守”的纯真新闻理想,让读者真实地阅读和感受着这个世界,与她欣喜悲欢,与她共情共鸣。

可怕的是,这样的信念和力量都太稀缺珍贵,所以在“走心”的文字见世之际便自然带着份“不容置疑”,让人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信条下诘责并试图改造这个世界。


2. 《刺死辱母者》真的让你看清真相了吗?

那么,这篇《刺死辱母者》真的足够客观真实,让国人看清真相吗?

至少传媒君不这么认为。

纵观这篇特稿,我们看足了于欢母子的绝望,看足了他们的恐惧和无奈,却忽略了太多重要却不刺激的东西。

文章开头两几句,寥寥数言,就向世人展示了于欢的逼不得已——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脱下裤子极端凌辱还当着被辱者儿子的面,这些“真实又刺激”的画面,很容易就吊起读者内心的愤懑和正义——这tm是什么世道?还有王法吗?

王法是有的,但不是为你。

文章在接下来几段,先后描绘了这起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匆匆赶来却未能阻止且撂下一句废话就走的民警,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房产却仍无法还清高利贷欠款的女企业家苏银霞,因涉黑被警方控制的债主吴学占,曾涉嫌撞死女学生后逃逸的本案死者杜志浩,以及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的山东聊城市中级法院。

至此,事件的主要参与方在作者的春秋笔法(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下皆被定性——弱势可怜的女企业家,尊母无辜的儿子,渎职的民警,压榨百姓的黑社会老大,社会的毒瘤催债人,以及“冷血无情”的地方法院。

除了结构与用词,

新闻客观性的另一大关键就是“全面”。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引述了苏银霞企业职工刘晓兰、于欢上诉律师殷清利、于欢姑姑于秀荣、于秀荣老伴、工业园其他欠债企业负责人、苏银霞企业附近的另一家企业老板、聊城警方内部人士、死者所在村村民及死者涉嫌撞死女学生的父母等十名左右采访对象的证言。与于秀荣的5段共177字直接引言和刘晓兰的106字引言相比,聊城警方内部人士唯一的一句“本案是吴学占涉黑案件的一部分”显得无足轻重又分量十足。其他的关于原告方当事人及家属、律师、法院及公诉方、警方的采访及证言,则为“0”。



新闻是一把无形的刀


在《刺死辱母者》引起舆论狂欢的时候,下笔成文的人,似乎都已经被赋予成了正义的“半个审判者”:警察是否失职,司法是否公正,伦理是否僭越,这个社会是否还揣着良心,没有变成权势手下的阴曹地府,变成刀子,奸杀了弱者,容忍了王八混球。

如今的媒体人,殊不知你笔下的字,也可以杀人。

记得本科时的新闻老师曾经说过,做记者写新闻,如果不能做到全面,至少客观;如果连客观都做不到,那就要谨之慎之。因为你不知道,你是能从黑暗与不公中救下一条无辜的生命,还是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被舆论左挥右砍,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推翻一切,审判一切。

《人民日报》说,“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多考虑”;凤凰评论直言,“不能以法律的名义逼公民做窝囊废”。公民无辜,弱者无辜,留给舆论的,只剩下“如果你妈被这样侮辱,你捅人不?”“参与非法集资就该受辱吗?”“向这个保护母亲的儿子致敬!”“此时不护母,当初为何抗日”等义愤填膺和大义凛然,原本应令人热泪盈眶的言语,却已然成为了这次事件上舆论的“政治正确”,成为判断一个网络公民“善良还是冷血”的标准,这多么地令人恐惧。

但这就是新闻和舆论的能量,对与错,善与恶,都瞬间变得绝对,变得毋庸置疑。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新闻是善意的,可她的善意,从来就不在于温情和共情啊,而在于尊重和报道所有的事实,所有的,所有的。

这是一篇好的故事,却未必是一篇好新闻。


往期推荐

1、禁止外传!UC震惊部内部讲义,太吓人了 | 专题

2、萨德!限韩令:用来经济制裁的文化产业 | 热点

3、网络民族主义: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自由与极端 | 热点

4、力压杜蕾斯,海尔官微妖孽养成记 | 热点

5、窥视的欲望:网络直播的私人领域转向 | 热点

6、武汉砍头事件背后:新闻媒介对风险社会的把控 | 热点

7、耽美文化:为什么腐女都喜欢“搅基”? | 热点

8、“雾霾”是被操纵的媒介话语 | 视点

9、“表情包文化”:一场充满浪漫主义的狂欢 | 专题

10、性、丑闻与录像带:被“污名化”的女大学生 | 热点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移步首页,点击“精华文章”阅览。


文章来源| 传媒君 传媒实验室作者

文章声明 | 传媒实验室不对相关概念及其涉及的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撰写文章只探讨文化及事件本身,欢迎拍砖、更正和补充。




传媒实验室 有趣°有料°有深度°


每天5分钟  读懂传媒

微信:medialabs

微博:传媒家

合作请联系:medialabs@126.com


更多微信里不能说的㊙️密,都在官方微博「传媒家」里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