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7 赵孟頫《夜泊伯渎 》​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夜泊伯渎
赵孟頫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
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洒船。
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
晓来莫遗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赵孟頫(1254年 -1322年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著有《松雪斋文集》等,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无锡老城南门外,有一座古老的石桥——伯渎桥,桥下流淌的伯渎河,是一条悠远的时光走廊。相传,它由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开凿,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今天,“伯渎桥”、“伯渎河”、“伯渎港街”依旧是这里的地标。



元朝初年,一个秋风飒爽的日子,伯渎河上迎来了一艘客船,来者正是翰林大学士、大书画家赵孟頫。入夜时分,船泊岸边,诗人沉醉于美景,顿起怀古之思,写下了这首《夜泊伯渎》。

秋霜浸染河水之时,诗人来到梁溪、伯渎一带,于游人稀少处独赏美景,可谓悠然自得。诗人眼前展现出一幅典型的吴地风物画卷。卖酒的船只在河中穿行,桥畔杨柳摇曳,扰乱了重重的灯影。河水涟漪、明月当空,渔歌传唱,令人流连忘返。

此情此境,诗人脑海里勾勒出伯渎河上久远的吴人吴事。泰伯奔吴,在平墟、梅里一带开创勾吴古国,点燃了江南文明的火种。其后无数风流人物在此登场,诗人寻觅的,究竟是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陈的历史风云?还是范蠡、西施同游西湖,亦或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温情往事呢?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后世赞其画为“元代冠冕”,书法则名列“楷书四大家”。南宋灭亡后一度蛰居在家,后被元朝重用。作为前朝王孙,他经历了荣辱相悖的人生轨迹,但世事沧桑也练就了他温润平和的艺术风格。一如在伯渎的这个夜晚,挥笔写下的尽是些安逸与富足。

伯渎河是一条神奇的历史脉管,从波澜壮阔的古吴往事,到赵孟頫笔下的夜泊情境;再到今天的迎来送往,华彩依然,它始终孕育着如画的美景,如诗的生命。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诗词篇 1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4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诗词篇 15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 17  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19 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 20 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23 刘禹锡《乌衣巷》

《江南文脉》诗词篇 24 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5 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江南文脉》诗词篇 26 王守仁《登阅江楼》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