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这是周岭的第72篇原创文
本文8080字,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导读: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条小船,唯有成为思维舵手,才能主动控制生命之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甘愿呆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至于船嘛,漂到哪里算哪里……
1938年,在西北的一个窑洞里,一个人伏在案头奋笔疾书。
他已经两天没有睡觉了,苍白的脸在蜡烛的光照下略显灰黄。
实在太累了就打盆水洗洗脸,或到院子里转转,或在椅子上闭目,然后继续写。
桌上常备一块湿毛巾和一块石头,湿毛巾是在浑身冒汗时擦脸用的,而时不时攥攥石头可以放松那只因不停书写而麻木的手。
五天后,稿纸越摞越高,而他的体重却越来越轻,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第七天,因写作太投入,右脚的鞋被火盆的火烧穿,灼得跳了起来。
第八天,他犯了头疼,感到很虚弱,但继续坚持写。
终于在第九天,完成了5万字的全稿——《论持久战》,此文一出,世界震惊!
你知道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没日没夜地深研九天,就是为了破除当时国人面对日本侵略的两种“本能”思潮。
一种是“亡国论”,当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以为要亡国了,于是产生了放弃抵抗的思想。
另一种是“速胜论”,当中国军队取得平型关和台儿庄大捷后,很多人又被胜冲昏了头脑,产生了机会主义思想,妄图在三四年内打败日军。
如果当时没有人提出“持久论”,而是跟着“亡国论”或“速胜论”随波逐流的话,中国的命运不知道还会飘摇多久?
好在毛泽东花费了大量的脑力,用科学严谨的审视,描绘了清晰的抗战路线,制止了两种“本能”思潮,主动控制局势的发展,带领中国走出困境。
如果说世界是大海,那中国就是一艘船,而毛泽东就是当时这艘船上的思维舵手。
他精准地把控着航向,躲礁劈浪,驶出混乱,过程中没有一步是模糊不清的。
这种卓越的认知能力也塑造了他一代伟人的特质。
伟人稀有,难以模仿,也模仿不得,但其运用的底层方法论却是可以借鉴的。
从成长角度看,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最耀眼的,莫过于其强大的“元认知能力”。
这一点在写《论持久战》的经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普及文《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来强调“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缺少了元认知,我们将不能称之为人,如果元认知能力不强,我们也很难从人群里自我觉醒和自我进化,进而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它如此重要,以至于我把它称作是人生的终极能力!
那么这个重要的人生终极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说它就是一种: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潜意识“自动驾驶”的能力!
我们天然生活在“自动驾驶”中
很多人对“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这几个字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随时都可以审视自己,并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言行举止。
如果有这种想法,我想你仅仅是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下面我来举几个场景,大家重新体会一下。
比如早上醒来,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不假思索地去拿手机,对吧?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作出的习惯性反应,就是潜意识的“自动驾驶”。
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先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当了之后,再来查看信息。
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各种信息的牵引而去看这个、看那个,最后可能半个小时过去了,人还在被窝里。
在这一刻,我们有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能力吗?好像没有!
再比如我们明明准备查点资料,结果打开手机,看到一个小红点,就被群消息和朋友圈吸引过去了。
然后一个接着一个的地点开,很快十几二十分钟就过去了,回过头才想起自己是来查资料的。
这个时候,我们有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能力吗?好像还是没有!
因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潜意识“自动驾驶”的,甚至连自我审视和思考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沉浸到消息中去了。
这是两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两个很小的当下场景,现在我们把时间拉长到一天这个跨度上去看看。
很多人经常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发出灵魂之问:我这一天到底都干了啥?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没做多少,乱七八糟的琐事却做了一大堆!
当下幡然醒悟、痛下决心,提醒自己从明天开始一定要先做最重要的事,但是第二天,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这种怪圈。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依旧被潜意识“自动驾驶”着,自己无法控制呢!
我们把时间跨度再拉长,拉到需要做成一件事或人生目标的跨度上看看。
很多人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于是给自己立了很多Flag,早起、跑步、阅读、写作……等等,但是没几天就发现那些事并不好玩,最后就放弃了。
因为那个目标大概率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而跟风产生的,并非自己真正的内在需要。
别人说阅读好,自己也想阅读,别人说写作好,自己也想写作,别人说跑步好,自己也想跑步……
一位年轻的读者和我交流时说,自己非常努力,坚持了早起两三年,但有一天突然不想再早起了,然后彻底放弃。
因为她尽管做到了早起这件事,却一直不清楚自己早起究竟为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意义,于是强大的行动力戛然而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只是单纯的想要,却并不清楚这件事情对自己真正意味着什么,并没有赋予自己特殊的意义和强烈的刚需。
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察觉到,这仍然是我们下意识作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潜意识在“自动驾驶”,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
从当下,到每天,再到一生,我们天然生活在“自动驾驶”中,如果没有刻意的“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是很难从这种状态里跳脱出来的。
当然,到目前为止,你可能还是有些糊涂,因为我不断地提到“自动驾驶”这个词,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
我们的大脑实际上由图中的1、2、3部分组成。
1叫“基础脑”,是控制本能的;
2叫“情绪脑”,是控制情绪的;
3叫“理智脑”,是主导思考和自我控制的。
1和2可以统称“原始脑”,因为它们进化得比较早,3又称“现代脑”,是新生事物,是我们人类独有的。
我们刚刚生出来的时候, 1和2是先发育好的,而3是还没怎么开始发育,所以此时“理智脑”的战斗力约等于零,我们的所有行为都由“原始脑”控制。
简单地说,这个时候我们只有本能和情绪,和刚出生的小猫小狗没什么区别。
你看所有的小宝宝,你给他看什么,他就会被什么吸引过去,他可以在笑和哭之间瞬间切换,注意力极短,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是被外界所吸引和主导的,他们的行为完全是由着原始脑的天然本能“自动驾驶”的。
本能和情绪的特点是追求直接、简单、舒适,所以它们很短视,没有远见,而理智脑有远见,可惜它又很弱小。
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长大,大脑的前额皮质才开始发育,表面积增大,沟回增多,灰质变厚,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增强,理智脑的战斗力慢慢增强,我们开始有了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
不过“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包含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认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理解、记忆、运算能力,我们在学校中锻炼的主要就是这种能力;
另一部分是元认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能力,它比认知能力更高一层,是审视并控制认知能力的。
一个事实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对环境做出的绝大多数反应其实并不是理智脑做出的,而是原始脑做出的。
因为原始脑很强大,不仅反应快,而且能耗低,而理智脑进行思考时,非常耗能和吃力,所以大脑会优先使用原始脑来进行决策。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醒来第一件事拿手机就是原始脑作出的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习惯,不需要花脑力思考就能做出的决定。
但是我们如果不知道大脑的工作原理,就意识不到这是“自动驾驶”,还以为这是自己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呢!
随着我们理智脑的不断成熟,它就能慢慢参与到大脑的决策中去了,但是千万不要太乐观,因为即使我们到了成年以后,理智脑的控制能力也远远不及原始脑。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活到几十岁的了,依然执行力不强、专注力不够、意志力不足,依然想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能做成什么。
这背后的根源都是因为缺少“元认知”,或是元认知能力不足。
而另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我们很多人虽然接受了教育,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集中锻炼了理智脑。
但是学校教育侧重的是“解答和运算”能力,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战斗力中的第一部分:认知能力;对第二部分的元认知能力却很少涉及。
而且很多人自离开学校以后,就很少再自主学习,一直都是凭经验和习惯在生活,所以理智脑几乎不再得到刻意的锻炼,水平增长非常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即使年大了也会陷入由“习惯和天性”驱动的“自动驾驶”生活,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人,但过着并不独立的生活。
所以,一个人想要掌握命运之船的风帆,就必须主动刻意地去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通过一些针对性的路径,去提高,我们就会比一般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我们再看看上图,就能想明白,所谓的终生学习和终生成长,就是想办法提高前额皮质层的功能,特别是其中的“元认知能力”部分,让理智脑更多地参与到大脑的决策中,慢慢地降低潜意识的“自动驾驶”决策,掌控大脑决策的主导权。
而这个主导权易手的过程中,一个人会出现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能够“主动控制和选择注意力”,这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它与“注意力自动驾驶”正好相反。
大家都知道练习冥想可以提高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冥想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主动约束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长期这样锻炼可以增加前额皮质的表面积和灰质厚度,也就是增强我们理智脑的能力。
练习的时间越长,我们的注意力就能越集中、越专注,不会轻易进入到“自动驾驶”的分心走神状态。
元认知能力足够强的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品质,他们能够在环境中主动选择信息,不会被随机、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带跑偏。
比如,你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对面墙上的电视机正在放一个电视剧,无意识的人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电视剧情中去,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会花几秒钟提醒自己,这个电视剧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看电视纯属浪费时间,应该专心吃饭,然后回去把手头的那本书读完。
同样,当我们漫步街头的时候,无意识的人总是会被路边上音乐、屏幕广告、叫卖声、突发事件轻易地吸引过去,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总是会花那么一两秒时间去思考这事值不值得关注。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主动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还专门跑到菜市场门口读书,可见他很早就有意无意地锻炼了这种能力。
在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刘丹尼曾说到这样一个观点: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这段话非常好的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在大脑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这个零点几秒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
当我们起床时,如果能有零点几秒去思考一下是应该先起床还是先拿手机,或许就可以做出主动的选择;
当看到群消息的时候,如果能先停留零点几秒,告诉自己应该先做重要的事,而不是先点那个小红点,或许就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信息流……
每次当我们遇到需要选择的关口,我们要是都能先停留几秒钟先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然后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自己,做出不一样的、更为主动的选择。
种种现象都表明,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与普通人的差距普遍集中在元认知领域,他们总是能在大大小小的选择关口上,展示出跳脱潜意识“自动驾驶”的能力。
从而对身边的环境,自己的行为,他人的关系尽可能地观察、思考,产出自己有理有据的见解,然后不断优化改进;
他们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意义,能赋予目标强烈的刚需,以致比其它人更有专注力、执行力和意志力;
他们能觉察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言行,从而显得情商更高。
他们真正的竞争力不在自己学习事物的能力,而在于自己强大的元认知能力。
毕竟很多学习能力、运算能力很强的学霸,他们的理智脑同样强大,但未必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锻炼自己的元认知,想各种办法去锻炼,就像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
只要经常锻炼,它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并最终在“自动驾驶”下也能轻易被激活,从而保持自我觉知,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降低“自动驾驶”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心血的,因为我们人脑在接受外界刺激时,最先作出反应的是控制本能和情绪的原始脑,主导理性逻辑思考的大脑皮层常常最后才被激活。
很多时候,理智脑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思考,决策就已经被本能和情绪给劫持了。
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拉长周期,不要指望马上就能做到,我们不可能仅仅因为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拥有这个本领。
就像你不可能短时间内通过健身就让自己从一个瘦弱的体格变成一个强壮的体格。
锻炼元认知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生理锻炼上需要花多少心力,在心理锻炼上也至少需要花费同样的心力,并且要持续练习,还需要方法指导。
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把在动态生活中练习元认知能力的方法系统地梳理一遍。
不算难,看起来甚至很简单,归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
“元时间”是我自己创建的概念,在百度上目前没有这个名词,至少在成长领域内没有。
这是一个极好的概念,因为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一分每一秒都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相同!
有些时间的权重要远远高于其它时间,我把这些时间叫做“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都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
换句话说,所有需要面临选择的节点或时间上,都需要我们养成“多花元时间”的习惯。
不能在这个时候丧失主动权,任由原始脑“自动驾驶”进入下一个阶段,尤其是那些即将面对诱惑或者困难的时候。
当然,在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发现自己开始走神、犹豫了,也需要及时主动地跳出来,启用元认知来消除“自动驾驶”。
那么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
也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如果不在这些选择的关口想清楚,我们就会陷入模糊,而模糊就是潜意识的领地,它会使我们在不思考状态下产生本能的第一反应。
比如你去公司的免费自助食堂就餐,如果不假思索地凭喜好和感觉打菜,每样喜欢吃的菜都可能会打到最大量,最后餐盘中的食物远远超过自己的食量,吃完吧太撑,不吃完吧浪费,很尴尬。
但是只要你能在拿起餐盘的前一秒进行自我审视和提醒,就能在拿勺的时候保持克制,只打一半甚至更少的量,让自己刚好吃到七分饱。
所以,基本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关口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自己的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遵守一个原则就好:想两遍再说!
因为第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情绪脑,是“自动驾驶”的产物。
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出口前先停上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直接选择保持沉默。
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而这种回应方式通常只有高元认知能力的人才能捕捉到。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既能跳出自身来审视自己,也能同理感知对方的感受。
同样,当我们早上醒来的那一瞬间,当我们拿起手机的那一瞬间,当我们会议结束的那一瞬间,当我们回到家的那一瞬间……
我们都要面临新的选择,都会产生第一反应和选择,这时就要主动消耗脑力去审视它们,尤其是当时还有一些诱惑或困难需要面对时。
虽然坚持这样做会更累,但这正是我们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时机,就像是在举思想哑铃,让自己的理智脑变的更强大。
***
要做到“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到了周末,我们的第一选择可能是睡懒觉,不过在觉察审视之后,我们可能决定改用这个时间来学习,毕竟难得有大块的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己。
但这时我们的选择还是模糊的,因为平时那些想做但又没时间做的事情,一下子都堆在了一起,这本书想读,那本书也想读,还想写文章、锻炼等等。
每件事都很想做,权重似乎都差不多,以致在不同的选项之间摇摆,无法果断地开始行动。
很明显,这不是元认知能力强的表现,因为在多选项前悬而不决,又让自己处于了模糊状态。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必须想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唯一”的选项,那个“最重要”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哪怕真的取舍不定,也要刻意指定一个,然后忽略其它。
这理由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随便做哪个都是没有损失的,犹豫不定,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鉴于元认知能力的这个特点,我自己在生活中就非常重视日程规划这个习惯。
我会在每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根据明天或当天的工作安排,尽可能地把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都明确到纸上,几点到几点,具体做什么,每一步都很明确。
如果过程中,日程有了变动,也要另外花时间重新调整,以继续保持清晰。
即使是娱乐或处理即时消息,我也会单独指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来处理,以让自己保持专注先完成重要的事。
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像机器一样,死板地去执行,而是让自己心中有数。
一旦遇到干扰,也能在干扰结束之后,快速回到原轨迹,而不会被“自动驾驶”劫持,去做其它有趣但和目标不相关的事。
这样的时间就是元时间,占用的并不多,但却非常值的去花!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凡是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要么因为选项太多、要么因为任务太难、要么已经被“自动驾驶”劫持,对后续行动根本没有想法,走一步算一步。
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在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然后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如果是因为任务太难,那就把任务分解,一旦拆解,难度就会降低,任务就会变清晰,否则就会因畏惧情绪而产生巨大的模糊。
在模糊的状态下,我们会本能的选择那个最简单、直接、舒适的选项——进入走神、娱乐或随大流的“自动驾驶”状态。
***
模糊,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在主动做成一件事或选择人生目标等大事上也是如此。
正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不在如何选择这件事情上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就会让自己陷入低层次的无效努力。
回头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愿意在做具体的事情上花上大量的时间,想都不想,就一头栽进了具体的细节里。
却对什么事情更重要,什么事情最重要,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做这件事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等长远的意义极为模糊。
比如同样是阅读,在你眼中的意义可能只是用眼睛扫描文字,快速地把这本书扫完。
而在有意义的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人聊天,这样自己愿意不断地从书柜中请出不同的高人,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内动力就会完全不同。
若是看不清意义,就会别人说好,自己就想要,于是产生很多欲望,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学,还想马上看到效果。
最后自然是盲目地投入行动,却什么也做不成,进而变的更加焦虑。
焦虑的人没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只知道不动脑子的直接去行动,喜欢用饱合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悬殊的惊人。
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的时候,用了9天的元时间,管了八年的全面抗战,集中思考的用时占比其实非常低。
而我们大多数人甚至连那么一丁点儿的深入思考时间都不愿意去花,只是任由自己随着本能的欲望迷失在行动的自我满足里。
被“自动驾驶”确实轻松,但我们只能看着路边的风景从眼前飞驰而过,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最终又会到哪里?
如果一直处于这种不可控的人生状态,那就悲哀了!
***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成为思维舵手的三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晰,时刻明确下一步唯一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的意义和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高的人就是这样的:
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条小船,元认知能力高的人会时刻掌握方向舵,主动控制生命之船驶向目的地,而元认知低的人总是喜欢呆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至于船嘛,漂到哪里算哪里……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我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现在懂了。
因为每克制一次,就是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是一次元认知能力的锻炼。
要是能经常锻炼,我们的理智脑可不是越来越强大么?
有关“元认知”的参考阅读
本文参考资料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
《毛泽东传》P189
天津日报 刘继兴
毛泽东名著《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922/c85037-25706433.html
刘丹尼言论
《朋友圈的尖子生》P232
------ 热文推荐 ------
《重新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