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择校】北京化工大学考研报考难度分析及复习指南
学校介绍
1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5249人,全日制研究生6303人(其中博士804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4096人,学历留学生460人;有教职工23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06人,正、副教授771人,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学校学科实力不断提升。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四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 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拥有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7.27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获专利授权335项,鉴定成果7项。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07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4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6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285名(不包含出国深造项目学生)。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2016年度,学校派出教师148团组/288人次赴海外交流访问,接待国境外来访外籍专家669人次,长期在校外籍专家教师21人次。主办、协办国际及港澳台会议7次。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48%,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6.83%。
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相关数据统计日期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
学院简介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1958年建校时创办的院系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办学实力雄厚,学术成果显著,已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以1958年建校时根据国家化工战略规划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合成橡胶、塑料和纤维专业为基础形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1978 年起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高分子材料是该领域首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988年),材料学2007年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面向材料科学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研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材料学科,在特色研究方向上实现国际引领。
学院拥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先进炭材料和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院以培养材料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一支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和国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20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人。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围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先进材料重大需求,在高分子活性自由基/离子聚合及工程、合成橡胶材料及产品工程、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业过程电催化材料等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并处于全国引领地位,其中光催化表面C-H 键转化新体系、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及产品工程等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我国碳纤维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高分子材料学科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高分子聚合方法研究最为齐全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橡胶材料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创立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材料学科特色创新体系,在材料工程化技术创制及成果转化方面优势突出,自主创新了稀土顺丁橡胶、丁基橡胶、热塑性硫化橡胶、水性聚合物、高模高强碳纤维、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等多个大品种高分子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并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973 首席项目2项,973 课题31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杰青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联合基金(重点)2项),国家863 及支撑计划课题27项,国防军工项目97项。经费到款总计近7.5亿元,人均近80万元/年;发表SCI 收录论文2100 余篇,IF>3 的500余篇,入选全球材料学科ESI 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项,省部级奖28 项 (含行业协会奖)。人均学术产出在全国名列前茅。
支撑了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中石化、中石油、道达尔、巴斯夫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87个校企研发中心,9个产业战略创新联盟,53项专利成果实施了转化应用。每年向社会输送上千名人才,就业率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55%以上,企业、校友和教师为学生设立了4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院秉承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为办学理念,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广知识面、理工并重,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材料领域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功能材料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涌现出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授和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长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有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分别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阿克隆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等6 所大学建立了“3+2”、“2+2”合作培养学生模式,与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4年)获得者、澳大利亚两院院士San H.Thang 受聘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十二五”期间,10 名国际著名学者受聘为荣誉教授,每年邀请与派出百余人次讲学或合作研究。承担政府国际合作、国际知名企业合作项目23 项。主办13 次国际会议和大型全国性会议,应邀做国际大会报告18 次,产生了显著国际学术影响。
目前,学院正以“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材料学科。
考研情况介绍
3
3.1 2019年相关专业复试分数线
3.2 2019年相关专业招生目录
3.3 材料学院与工程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
3.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年招生人数
物理化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4
科目代码:860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着重讲述材料的微观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强调晶体材料中的共性基础问题,对于理解现有材料和开发新材料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该课程被指定为材料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专业基础考试课程。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详细要点见第二部分,重在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强调金属材料的共性知识。
三、评价目标
考试的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基本理论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180分钟,闭卷笔试。包括概念填空、简单计算和分析论述等不同形式的题目。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第一章 物质的p、V、T性质
1、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气体
真实气体的液化、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及状态方程。
3、对应状态原理及压缩因子图
临界现象、临界参数、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图及使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基本概念
系统、环境、过程、途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平衡态。
2、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热、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容
平均热容、定压摩尔热容(Cp,m)、定容摩尔热容(Cv,m);Cp,m与Cv,m的关系。
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热容差;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压、等容与绝热过程。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焦耳--汤姆生效应、节流系数;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与焓。
6、相变焓。
7、热化学
等压、等容热效应,Hess定律。
8、摩尔反应焓
反应进度、标准态、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及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原理及熵判据。
2、熵变计算
简单p.V.T变化过程、可逆相变与不可逆相变过程的熵变。
3、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4、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定义、等温等容过程与等温等压过程变化方向的判据,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变化的计算。
5、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热力学证明的一般方法。
6、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举例
克拉佩龙方程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
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偏摩尔量、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化学势,理想气体的化学势、实际气体的化学势。
3、理想液态混合物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意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4、理想稀溶液
溶剂、溶质的化学势,分配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5、逸度及逸度系数。
6、活度及活度系数。
第五章 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标准平衡常数的导出及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性质、Ky、Kp、Kcy、Ky、Kn的关系;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3、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
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分解压力与分解温度。
4、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及其计算。
5、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范特霍夫方程,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6、其它因素(浓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平衡,反应耦合。
8、真实气体的化学平衡。
第六章 相平衡
1相律
相、相平衡、组分数、自由度数的概念,相律的推导。
2、单组分系统相平衡
水的相图绘制及分析。
3、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p-X、T-X图,杠杆规则。真实液态混合物的p-X、T-X图,恒沸混合物及精馏原理。
4、两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溶解度图、部分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T-X图)。
5、两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
气-液平衡T-X、p-T图,水蒸汽蒸馏。
6、两组分系统的液一固平衡
两组分固态不溶凝聚系统相图(生成低共熔混合物及水盐系统相图);生成化合物(稳定、不稳定)的凝聚系统相图。
7两组分固态互溶(完全互溶、部分互溶)系统
相图的绘制(热分析法及溶解度法);步冷曲线及相图分析。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
1、基本概念
统计系统分类、粒子的运动形式及能级公式。能级分布与状态分布。
2、微态数
分布的微态数、系统的总微态数及计算。
3、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
等概率假设、最概然分布;波尔兹曼分布(拉格朗日待定乘数法);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的关系。
4、粒子的配分函数
配分函数的定义及析因子性质,能量零点对配函数的影响。粒子的平动、双原子分子转动及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5、粒子配分函数与系统热力学性质的关系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及统计热力学模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热力学能、焓、热容等热力学性质的统计关系式。理想气体的统计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统计表达式。
第八章 电化学
1、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弟定律,离子的迁移现象,迁移数及实验测定,电迁移率、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及影响电导的因素;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电导测定及应用。
2、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
3、原电池的电动势的产生及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
4、可逆电池。
5、原电池热力学。
6、电极电势
标准氢电极、参比电极;电极电势及其计算;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
7、浓差电池:电极浓差电池与电解质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势的产生及计算。
8、电极的种类及电池设计:原电池设计的一般方法。
9、极化作用:分解电压、电极极化与超电势、极化曲线、析出电势;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实验测定。
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式)
基元反应的概念及速率方程、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及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
3、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零级、一级、二级及n级反应的特点。
4、速率方程的确定
微分方法、积分法、半衰期法等。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方程及活化能。
6、简单复杂反应
对行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选取速控步法、平衡态法及稳态法)。
7、链反应:链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链反应与爆炸。
8、反应速度理论
碰撞理论及过渡状态理论。
9、溶液中的反应。
10、光化学。
光化反应的基本定律、量子效率;光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方程。
11、催化反应
催化作用的通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均相催化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及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十章 表面现象
1、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2、润湿现象、接触角、润湿与辅展、杨氏方程。
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饱和蒸汽压、拉普拉斯方程、开尔文方程及毛细现象。
4、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过饱和蒸气、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
5、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兰格谬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兰格谬尔吸附等温式、BET吸附公式及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
6、液体表面吸附作用:吉布斯吸附公式、表面活性物质。
第十一章 胶体化学
1、 胶体及分散物系概述
分散物系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2、 胶体的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瑞利公式。
3、 胶体的动力性质
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
4、 胶体的电学性质
电泳、电渗现象;胶团结构、沉降电势、流动电势。
5、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胶粒的稳定性,溶胶的聚沉及聚沉值。
三、实验部分
1、内容:
实验一:恒温槽原理及无水乙醇黏度的测定
实验二:萘的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三: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四:氨基甲酸胺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五: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八: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2、要求:
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测定及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四、参考资料
[1]《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李松林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北京化工大学编 张丽丹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3]《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北京化工大学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
[4]《大学化学实验》北京化工大学编 柯以侃等,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5]《物理化学》上、下册,《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讲授视频网址:http://www.icourses.cn/mooc/
网络视频学习登录方法:
1、 免费注册
2、 输入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学校:北京化工大学
3、 输入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学校:北京化工大学
欢迎加入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考研交流群:227541617
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802)|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827)|东南大学| 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材料学院(963)|郑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817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809材料学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810方向|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大学849方向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哈尔滨工业大学2|哈尔滨工业大学3|哈尔滨工业大学4|上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教材PDF版|复试电子版资料|毕设PPT模板
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习题集|朱伟《恋练有词》2020版|高等数学同济七版辅导书|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
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