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陆海大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更有超过18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如果说长城及沿线的军堡、烽燧是陆地防御的代表,那么沿海的卫所城、水寨、烽堠、炮台就是海防的代表。中国的海防历史,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本篇文章,介绍明代中国海防的重要代表——浙江台州的桃渚所城。 |
《筹海图编》中的桃渚城(下旧城)、(中旧城)、(上旧城)、桃渚港、台州府、海门港 |
明初,即有倭寇袭扰中国东南沿海,浙江首当其害。浙江境内,宁(波)台(州)温(州)三地又受害最深。为了海疆的安宁,明洪武时期,朝廷调集大量官兵驻扎沿海,御倭防盗。当时,在反元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明军部队,战斗力强悍,作战经验丰富,对付倭寇尚不是难事。但朱元璋以陆防的思维经营海防,明军的海防体制是建立在卫所制度之上,以沿海各卫所为核心,再以水寨、巡检司、营、台、烽堠等为前进基地,将明军兵力分散部署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重视海岸防御,轻视海上歼敌。根据《明史.地理志》的记载,早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朝即在台州境内建造海门卫城,下辖健跳所、桃渚所、海门前所、新河所四座千户所城。再根据明洪武年间的史料记载,海门卫城,去海里许;海门前千户所,去海二里;健跳千户所,去海五里;新河千户所,去海十里;唯独桃渚千户所,去海的距离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桃渚所城,距离海边的直线距离竟然超过了20里。再有,现在的桃渚所城,城头碑刻上明确记载城建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这与明史中桃渚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的记载也不相符。何因?原来现在的桃渚所城是在明代两度从沿海内迁后的产物,并非是桃渚所城的始建地。以下来详细介绍。明代的海防卫所城,最初多建在海边冲要之处,一般处在由外海进入内陆的第一道防线上,守住海边的所城,就能保护身后大片的沿海腹地。始建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九月的桃渚所城,位于今台州市下属的临海市上盘镇新城村里旧城山,距离海边只有1公里;明代,该地应直面大海。据民国时期的《台州府志.武备考》记载:(下旧城的桃渚所城)“三面滨海,东临圣塘门,西接轻盈山,南襟海涂,北扼桃渚港。”《临海县志.卷三.疆域》也记载:“旧城山,在鲤鱼山东,三面滨海,东临圣唐门(即青塘门),西接轻盈山,南襟海涂,北扼桃渚港,为海防要区,上有古城(今故址犹存)。相传明倭寇时,城移中旧城,后移桃渚寨云。”据《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変记》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倭)寇浙东,(朱)亮祖破之于温州;(徐)忠破之于桃渚,斩获献俘,由是贼始知戢敛云。”也就是说,在桃渚所城始建于下旧城的同年,即遭到倭寇的攻击,由此可知桃渚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明初,大量的官兵被分散驻扎在卫所城中,且五分耕耘五分戍守;时间一长,原本职业化的军队退化为半农半军,必然带来战斗力的下降。而倭寇海盗则不然,常年扬波海上,以打家劫舍为生。久而久之,明军与倭寇的战斗力一减一增,此消彼长,由此海疆倭患日趋频繁。到了明代中期,明军的海防卫所城、水寨、烽燧虽然犹在,但是在作战灵活又彪悍凶狠的倭寇眼里,已经是摇摇欲坠。据明代史料的记载:“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倭船四十艘连破台州桃渚、宁波大嵩二千户所,又陷昌国卫,大肆杀掠。”桃渚城的下旧城所城被倭寇攻破后,治所内迁到了中旧城,即今桃渚镇中城村。由于中旧城位于桃渚港出山口下游的河汊滩涂地带,除了所城所在的小山包和东南方向的腾屿(停屿)等几处山头可以据险而守外,四周的地理位置过于低平,无以应援,倭寇驾船沿桃渚港、洞港等港衩河道就可直抵所城之下。故此地的地形也不利于防守。由于所城内迁,导致原来的旧所城海口处明军防御力量大为减弱,倭寇船只由外海进入桃渚港内河流域的几率大增。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倭寇再次攻破内迁后的桃渚所城所在的中旧城。中旧城的被攻破,是四年内桃渚所城两度被倭寇所破,城毁人亡。由此对台州海防体系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引发了明朝官方的高度重视。同年,明朝的户部右侍郎焦宏等人在考察了桃渚周边的地理形势后,最终将桃渚所城西迁至上旧城位置,即现在的桃渚古城所在地。从地理形势上讲:内迁至上旧城的桃渚所城“三面枕山,一面临海。”两山相夹,北有上塘狮子山,南有武坑石柱山,西边有芙蓉岭和小芝岭,这些山岭配置烽堠台寨,形成一个张开的弧形防御网。倭寇若想再攻所城,势必遭到两翼明军的攻击,这样势必增加攻城的难度,迫使倭寇三思而后行。同时也应看到上旧城所在的地理位置是桃渚防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了。一旦倭寇越过上旧城及其之后的芙蓉岭、小芝岭,再沿着小芝岭溪谷向西南,就可以走出山谷,直抵台州府城之下。如此一来,台州府城岌岌可危,由此确定明军将桃渚所城的地理位置建在上旧城已是断无可退。上旧城位置的桃渚所城建成后,“城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成为(海门)卫城及(台州)府治的海防军事屏障。《海防考》记载:“(桃渚)所东有桃渚港,外接大海,北达健跳,有盐塘、除卞、仙岩诸海湾,寇每从此突至。由里路至海门, 不过四十里,当设舟师, 以备御海口 。而昌埠港在所城东北十里,有昌埠岭,与桃渚港皆委蛇细曲, 虑贼以小舟袭入。”驻防的明军兵力,《临海县志》有记载:“明代,桃渚所有千户等官一十七员,旗军四百一十名。管辖烽火台一:曰桃渚头;烽堠十二:曰石柱、曰停屿、曰长跳、曰涸井、曰昌埠、曰大荆山、曰狮子山、曰屿头、曰舥孛头、曰下旧城、曰望火楼、曰中旧城;巡检司一,曰蛟湖巡检司,弓兵一百名。” |
桃渚所城的下旧城、中旧城、上旧城、桃渚港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
|
|
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朝鲜国官员崔溥于海上遭遇台风,从济州岛随船漂流至台州沿海,被明朝军民所救。他曾到访当时的健跳所城与桃渚所城。在其归国后写成的《漂海录》中记载:“(健跳所城)城临海岸……门皆重城,鼓角、铳熥声震海岳……至一城乃海门卫之桃渚所。行将近城七八里间,军卒带甲束戟,铳熥、彭排夹道填街。至其城,则城有重门,门有铁扃,城上列建警戍之楼。城中市店联络,人物繁富。”从崔溥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桃渚所城防御严密,军事氛围十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东南海疆倭患愈演愈烈。当时两浙之贼,充斥郊野;所过村落,焚毁为墟。桃渚所城所在地,抗倭战事频频发生。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明朝设立宁(波)绍(兴)台(州)参将府,驻地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年仅二十九岁的戚继光受胡宗宪举荐,出任宁绍台参将。位于台州境内的桃渚所城恰好属于戚继光的防区,从此桃渚所城的命运与戚继光紧密相连。说到戚继光抗倭,不得不说戚家军。明代浙江沿海的居民,受当地环境影响,精于商贸而怯于行伍,行军作战常常畏缩不前,屡屡败于倭寇。故胡宗宪不得不调动山东、湖广,甚至是广西狼兵赴浙江抗倭。早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二月,戚继光就向胡宗宪提出了训练浙江新军的建议。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同年底,胡宗宪将3000名绍兴籍军兵交给戚继光训练。戚继光带领着这支新军一边训练,一边备战。据《筹海图编.卷五》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四月,贼众二千余人临海岛朱门,劫松门寨,寇台州、象山、桃渚。又有继至之贼与合为一,攻(台州)府城。佥事李三畏、知府谭纶率兵剿之,至隘顽所海滨,大败之。”这一次,戚继光带领绍兴籍的官军击退了倭寇对桃渚、台州府城的围攻。(嘉靖三十八年 即公元1559年)三月,(倭寇)攻桃渚所……(四月)桃渚围解”。此次数千倭寇围攻台州境内,桃渚所城告急,城池几乎被攻破。总督胡宗宪急令谭纶、戚继光率军增援,谭纶与戚继光合力御倭,俘斩倭寇颇众。倭寇无奈,被迫逃往昌埠岭,依山扎寨;戚继光又率军攻克昌埠岭的倭巢,迫使残余倭寇逃往栅浦;桃渚城解围。紧接着,戚继光又率军打退了袭击海门卫的倭寇,追击到新河,再败之于南湾,共斩首倭寇千余名,全歼了这股倭寇。 |
现在的桃渚城城墙上还记载了嘉靖三十八年的这场抗倭激战
|
戚继光带领的这支绍兴籍官军在浙东沿海的台州、桃渚等地抗倭作战一年多,打了一些胜仗,歼灭了部分倭寇,但是这支军队依然缺乏打恶仗的勇气,而且军队中存在着杀良冒功的恶习。痛定思痛之下,戚继光决定在浙江重新招募新军,练兵抗倭。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综合明代史料,戚继光曾三次赴浙江义乌招兵,共招募新军一万七千人。第一次赴义乌招募新军,是在1559年的九月,当时招募了四千人。(第二次是在1561年九月,招募三千人;第三次是在1563年二月,招募一万人)。1559年11月,戚继光率领他首批招募训练的义乌新军开赴台州境内抗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继光改任台(州)、金(华)、严(州)三府参将,桃渚所城依旧在他的防区之内。他一面继续训练义乌兵,一面抓紧整治海防,修筑海堤,铸造铁炮,督造战船,建立水师。准备迎击海上倭寇。义乌兵剽悍好斗的行事作风,再加上戚继光严格刻苦的训练,终使戚家军名闻天下。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戚继光和他麾下的戚家军,为平定浙江倭患尤其是台州倭患立下了头功。桃渚城,就是戚家军抗倭的重要物证。 |
《中国海防史》中,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示意图 |
1644年,满清入关。浙东沿海成了南明抗清义师的重要基地,桃渚所城在那时一度成为张煌言的抗清根据地。张煌言,以他的一腔热血为南明在浙东撑起了一片天。1659年四月,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南明抗清大业,张煌言、郑成功集合十八万南明军队北伐(其中张煌言麾下约有7000余人)。这支南明军队从台州沿海出发,攻入长江口。先克瓜州、镇江,再围南京; 尤其是张煌言亲率麾下7000余人直捣芜湖,在半个月时间内连下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声震江南。可惜因郑成功在南京误中清军缓兵之计而功败垂成。已是孤军深入的张煌言,在率军南下鄱阳湖建立水上抗清基地未果后;又率残部渡江北上大别山地区,意图建立陆地抗清基地,又遭挫败;无奈之下,只得令部众分散突围东归。当年七月,当他历尽艰辛回到浙东沿海的桃渚城时,身边只剩下一书童、一牙将。北伐失利,张煌言的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清军将领张杰、田雄等人不断的围剿,迫使张煌言无法再在桃渚城立足,只得率余部入海,僻居舟山岛、悬奥岛(今花岙岛)等地。1661年,为彻底切断东南沿海居民对抗清武装的粮饷接济,清廷实施迁界禁海,桃渚所城被废弃。1683年,明郑政权降清,东南沿海战乱结束。军民复界,清廷将桃渚城改为汛。清代的桃渚汛,由海门镇派左营守备一员、外委把总一员,兵二百二十名驻守,并监管附近六台(上长台、千山台、石柱台、手炉台、张司奥台、太平台)烽燧。清末,浙江绿营兵裁撤,桃渚汛废弃。该地由军民两用性质的军堡转为民堡。由于桃渚城地处山地,周围缺乏大片的耕地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再者,该地距海20余里,也不处在沿海港口,不具备利用海港发展海上贸易的商业条件,因此在军事作用消失以后的和平岁月中,桃渚城和其它大多数海防卫所城一样没能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它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中国官方与民间掀起了多次研究明清海防卫所制度的高潮。桃渚古城作为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海防所城,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与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由此引来海内外众多历史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本土数量庞大的旅游爱好者也接踵而至。桃渚古城的旅游、住宿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桃渚所城东城墙外的池塘,明代,倭寇乘船可由桃渚港逆流西上,直抵桃渚城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本人实地行走桃渚城。这座筑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的古城,周长1366米,城高4.5米,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以郎家古居、郎德丰、关帝庙等最具代表性。城内还有抗倭陈列馆,刚想迈步进去,却发现门口蹲了一条大狼狗,还没有拴,赶紧退出来,这两条腿的哪能惹得起四条腿的?此外,来得时间也有点不对,正赶上桃渚古城城墙在大雨后塌方,算是个小插曲。笔者感悟:朱元璋以陆防的思维布局海防,分散布置明军于海岸各地城堡,且半耕半军,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明朝中期的海防体系千疮百孔,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以海战的思维布局海防,他招募新军、严格训练,结果明军歼敌于旷野、扬威于海上,一举荡平倭寇;郑成功以海商思维经营海疆,同样造就了一支强悍善战的水师军队,可以一隅抵抗满清一国;满清政权仅仅是为了切断沿海居民对抗清武装的粮饷接济,就愚昧的实行“迁界禁海”,放弃沿海膏腴之地,致使生民涂炭;本来已经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中国经济又再度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这些明清时期的大事件都在桃渚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桃渚古城的历史,值得去深入发掘。
扩展阅读: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