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口要塞威远城

汉疆唐土 方舆论坛 2023-03-16


威远城,位于浙东甬江出海口北岸的招宝山之巅,始建于明代中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军事意味十足的海防军城。该城居高临下,北面、东面雄视东海海面,西边俯视镇海城,南面隔江与金鸡山、戚家山互成犄角之势,控扼甬江出海口;地形异常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

威远城的城门

元末明初,即有倭寇开始袭扰定海(治今镇海城)周围的沿海。

明朝中期,宁波“争贡之役”发生,定海(治今镇海城)口一带的海防安全形势急速恶化,频频受到倭寇的袭扰。明朝政府也是增调重兵防御定海(治今镇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已入胡宗宪幕府的徐渭在登招宝山后写有诗作《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辑岑港一窥贼垒之兴,谨和开府胡公之韵奉呈》 :

沧海遥连稚堞明,登临喜共幕宾清。

千山见日天犹夜,万国浮空水自平。

不分番夷营别岛,愿图方略至金城。

归来正值传飞捷,露布催书倚马缨。

随着一干朝廷重臣纷纷在东南沿海主持抗倭,为表感恩,定海军民陆续在当地给他们建立生祠。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定海(治今镇海城)军民为胡宗宪建生祠于招宝山上。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卢镗升任右军都督府署都督同知、镇守浙直总兵官,驻扎在定海(治今镇海城)。卢镗深知招宝山的军事重要性,即在招宝山之巅主持修建威远城;二年之后,建炮台于威远城,置铁发贡炮4门,这是镇海口首次设置火炮。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威远城,在城东招宝山上,耸峙海口,最为冲要。嘉靖三十九年,帅臣卢镗议曰:招宝俯瞰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武,贼一登据,置火炮其上,县城可不攻而破。即夷船络绎,御尾入关,我军亦无以制之,故守郡非据险不可,据险非成城不可。因请于督臣胡宗宪,筑城山巅,周二百丈,置兵以拒截海口,与县城相唇齿,名威远城,复于山麓西南,展筑靖海营堡,周二百四十丈,以时教阅于大小浃口,分布战舰,以严扃钥,于是形势完固,说者以城为江海之咽喉,郡治之门户云。”明嘉靖年间的《定海县志》也记载:“公(指卢镗)知东南咽喉在于招宝山,乃筑城山巅名威远城。铸铁发贡重五六千斤者四座,置城左右。建营屋百余间为客兵屯戍之所。又开教场于山麓,名靖海营,以便操阅、造战船、利器械分布。将官各当其才,人心悦服。于是贼皆改帆闽广……。”

威远城竣工之日,卢镗赋《登招宝山》一诗曰:

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

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

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

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

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定海(治今镇海城)军民为潭纶建生祠于威远城内。

一直到明末,招宝山的威远城都是明军重兵把守的海防要地。

1644年,满清入关,明清易代。

1665年,清廷扩大威远城范围,加固城墙。水师总镇常进功主持的加筑大修,使威远旧城周长扩大50丈、加高3尺、增厚一倍,又在威远城之东、西、北三面,各筑炮台一座,每台高、广各四十尺,安置铁发贡炮两千斤2门。

1683年,明郑政权降清,东南沿海战乱平息。

1687年,康熙皇帝改舟山岛为定海县,原来的定海县被改名为镇海县。

清代,威远城的军事重要性依旧。招宝山的威远城设招宝山汛,外委、千把总专防,驻兵105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威远城再度重修。


威远城

现在我们看到的威远城城门上方的“威远城”三个大字,是道光十三年(1833)修缮完成时,由镇海知县郭淳章书写。

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的东南海疆全线告急,招宝山威远城的军事重要性再度凸显。

1840年7月10日,英舰开始封锁镇海甬江口。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至镇海。提督祝廷彪扼守招宝山,募渔船数百艘,分布隘口。7月11日,英舰直窥镇海;16日英舰再窥镇海,英舰开炮,乡勇被击死200余人。

1840年8月23日,钦察大臣伊里布抵达宁波,指挥浙江沿海对英作战,但未有战果。

1841年2月10日,裕谦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2月27日,裕谦驰抵镇海,布置防务,调各路军队人数不下2万。

1841年6月,道光皇帝起用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命他赴浙江镇海协助钦差大臣裕谦筹备海防。从6月10日抵达—7月14日离开镇海,林则徐常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仅招宝山一地就四度登临。他观山海形势,察看新旧炮位的地利形势,火炮射击范围,检查添筑防御工事,为镇海口各处的海防出谋划策。

1841年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后。裕谦部署狼山镇总兵谢朝恩、江苏候补知府黄冕统兵1000余守金鸡山;提督余步云率兵1000余驻招宝山;宁绍台道鹿泽长率兵1000余守县城,那时镇海守兵仅4000名。

只可惜长达近两百年的闭关锁国,使得清军与英军在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实战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差距,因此清军的战败没有任何悬念。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招宝山威远城(图片来自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
18411011日,英军攻占招宝山要隘威远城(图片来自镇海海防历史博物馆)

1841年10月10日上午11时,停泊在甬江口外海面上的英舰发炮猛轰招宝山的威远城,英军第一纵队700余人在招宝山西麓的钩金塘登陆,另一路沿仙人洞向山巅仰攻威远城,衢州镇标游击林亮光投海殉难,提督余步云畏敌,弃威远城逃跑,招宝山的守兵溃散。英军占领招宝山的威远城后,立即从招宝山巅架炮轰击镇海县城,英军步兵也从东门攻入,守城清军溃退。绝望之下,钦差大臣裕谦投泮池自尽,被亲兵救起后在送往余姚途中,又乘人不备仰药而卒。镇海城沦陷后,英军随即沿甬江溯江西上,进攻宁波,劫掠浙东沿海各地。之后,英军一直留有驻军在招宝山。

1842年3月11日,清军反攻宁波、镇海、招宝山,清军部队中由四川金川守备、藏族人哈克里率领的藏族军队欲夺回威远城。当天夜里,哈克里率军“猱升而上,抢入威远城。英舰自金鸡山翦江至,用炮仰击。”天亮后,英军反攻招宝山,哈克里“后亦殉难”。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直至10月11日,盘踞在招宝山一年之久的英军才撤往舟山。当时威远城内的海防设施,已被英军破坏、劫掠一空。

1845年,威远城进行大修。督办浙东善后事务巡道陈之骥,募集资金,在威远城东门内建造营房11间;又配备红衣炮5门、劈山炮6门、行营炮3门、得胜炮9门,派兵50名、统领官把总1员日夜防守。


1860年代的招宝山及山巅的威远城(英国人包腊拍摄)

1877年,清廷在招宝山东北麓的小招宝山修筑威远炮台,配置西式火炮七门;设守台官员一名,守兵六十一名。这样在招宝山就形成了威远城在山巅、威远炮台在山脚的防御格局。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浙江提督欧阳利见鉴于威远城位置过高且与威远炮台距离过远,一遇战事恐难互相支援,遂在招宝山的山腰新建了月城。

威远月城的城门及题额“海宇乂安”(图片来自网上)

威远月城的城门内侧(图片来自网上)

增建的威远月城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可以“备炮台后应,抵卫城前冲”。威远月城门洞分前后两节,前节为圆形拱门洞,高2.10米,宽1.70米,进深1.38米;后节为方形门洞,高2.50米,宽1.88米,进深2.00米;门洞中间有门框和装门轴的将军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正门门额书有“海宇乂安”。 

1885年3月1日,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爆发。驻镇海的淮军统领、记名提督杨岐珍坐镇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威远城,直接指挥的军队有2500人;宁波海防同知杜冠英、守备吴杰亲临威远炮台一线指挥作战。

综合《镇海县志》、《清史稿》等史料记载:“1885年3月1日下午三时,法舰“纽回利号”、旗舰“巴夏尔号”、“凯旋号”(中方又译为德利用芳号)、“梭尼号”4舰猛轰招宝山,企图摧毁威远炮台。(威远炮台)炮长周茂训奉命还击,首发命中“纽回利号”舰首,“纽回利号”用舷炮排击,又被威远炮台守军击折头桅。法舰舰炮也击中威远炮台门楣,弹片飞入炮房,周茂训被炸折右胫。海防同知杜冠英命炮台守备吴杰亲自开炮,击中“纽回利号”舰尾。记名提督杨岐珍驰至炮台,激励炮兵奋勇还击……镇海口要塞南北炮台及水师各兵轮俱向法舰轰击;法军旗舰“巴夏尔号”等拼死还击。激战二小时,法舰败退……次日晨,受重伤之法舰“纽回利号”拖离镇海口,余3艘泊洋面塘山。
  3月3日晨,法军又增2舰。9时许,法军“答纳克号”等战舰直驶虎蹲山下轰击招宝山炮台。杨岐珍、杜冠英督吴杰亲自开炮,首发击中法舰烟筒,再发,击折头桅……南洋水师南琛、南瑞二舰复从旁击中法舰3炮,法舰受重创倒轮转道。法军旗舰“巴夏尔号”也中弹多发,于次日向外海驶离,仅以一舰泊游山。

3月19日,孤拔乘军轮离镇海口。

4月14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从加臣尔亚船致函浙江水师提督欧阳利见,告奉巴黎命令,中法于4月15日停战。

5月28日,利士比乘拉加利桑尼亚级铁甲舰(凯旋号)离开镇海。29日夜晚最后一艘法舰撤离,镇海口启关通航。”镇海口保卫战结束。

镇海之役期间,威远城、威远月城、威远炮台皆承受住了法舰炮火的猛烈攻击,为镇海口要塞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87年,宁波府海防同知杜冠英又对威远炮台加以改建,添建下层炮台,购置德制21生克虏伯火炮一门,威远炮台成为上中下三层炮台。就是这门21生的克虏伯火炮,成为日后抗日战争中镇海要塞的主力火炮。

民国成立后,镇海口的海防要塞依旧受到重视。

1916年八月二十三日,孙中山乘建康舰视察镇海口各炮台

1932年秋,蒋介石自宁波乘逸仙号兵舰来到镇海登上威远城,视察镇海要塞的形势。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因为镇海口要塞的军事重要性,国民政府在招宝山威远城周边及龙山至白峰沿海各要津,建造了一大批钢筋水泥碉堡,以备阻击日军从海上登陆。其中,威远城东门外的碉堡最为庞大。此碉堡现在仍然存在。

1937年9月20日起,威远城、威远炮台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炮击和飞机轰炸。威远城弹痕累累,受创甚重。

1938年—1940年,守卫镇海城、招宝山威远城一带的是国军194师(师长陈德法)1125团及镇海要塞守备团的部队。

抗日战争中,日寇占领招宝山威远城(图片来自镇海海防历史博物馆)


1940年7月17日,日伪军1800余人从甬江口外进攻镇海口要塞。其中,日军一部400余人于在甬江口北岸的后海塘、大道头、招宝山紫竹林等处登陆,攻占了招宝山上的威远城,镇海县城亦沦陷。7月22日凌晨,得到支援的国军194师1125团收复镇海城、招宝山的威远城和威远炮台。但是威远城、威远月城的城墙被严重破坏,威远炮台21生的克虏伯火炮已被日军彻底破坏,无法修复。

“1941年四一九战役”期间,威远城由国民革命军第34师一团一营二连驻守,连长是蔡文烈。经过4月17日、18日两天的激战,该连自连长蔡文烈以下,几乎全连殉国。随着招宝山的陷落,1941年4月19日,日军占领镇海县城,直至抗战结束。

1974—1978年,宁波市镇海港扩建,在甬江口实施“劈山填海、水陆并进”。位于威远城东北方向的小招宝山被炸毁、夷为平地,威远炮台、定远炮台被毁。

1983年至1985年,镇海县人民政府修缮了威远城东、南、西三面城墙。

1989年,威远城随金鸡山瞭台等海防遗迹一起以“镇海口海防遗迹”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威远城被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遗址保护范围为城墙墙基以外30米。

2006年,宁波市再度修缮了威远城的南城墙。

现存威远城呈长方形平面,周长502米,墙高7.4米不等,上筑城垛现存雉堞73个,东北、西南各启一门,拱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城墙条石错缝垒砌。城门内古称观兵台,铺设石板地坪、甬道。城内置有明清碑刻11方、圆通宝殿等建筑。威远城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战争,是中国海防历史的重要见证,对研究中国海防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威远城古城墙建筑工艺精湛,对研究早期浙东地区城墙建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从威远城俯视甬江口

从威远城俯视甬江口外,只有煤码头,已无威远炮台

威远城门内侧
威远城内的甬道

威远城的城墙
威远城内的炮台介绍

威远城内的火炮遗存

明天启二年(1622年)钦差督抚都御史苏茂相题“海天清晏” (图片来自网上)

明天启五年(1625年)镇浙都督何斌臣题“撑半壁天” (图片来自网上)

明天启七年(1627年)钦差镇守浙江太保左都督郭钦题“擎天鳌柱” (图片来自网上)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镇两浙太子少保杜弘域题“天开图画” (图片来自网上)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宁绍台道周彦题“海天雄镇” (图片来自网上)

清光绪十年(1884年)提督浙江全省军务欧阳利见题“永清四海” (图片来自网上)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宁波知府杜冠英天险崇开” (图片来自网上)


现存的威远月城占地面积128平方米,条石砌筑的门洞和城墙,长约60米,高(城门)3.8米,进深3.4米,拱式、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中间为夯土、城门内壁嵌有光绪九年八月欧阳利见撰书《增筑招宝山月城碑记》,高0.76米、宽0.86米,厚0.06米,楷书。威远城的月城遗址经历抗法、抗日等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建筑工艺精湛,对研究早期浙东地区军事建筑设施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撰写的《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

威远城外的抗战堡垒

招宝山的梵文摩崖石刻


如今,游人登上招宝山,可看到威远城、月城在明、清、民国时期的一部分海防遗址,该地原有的海防历史遗址,已经毁掉不少。



扩展阅读:

江浙门户——乍浦海防史 | 扼守乍浦城的天妃宫炮台 | 扼守乍浦城的南湾炮台 | 《渔光曲》诞生地——浙江石浦港 | 浙江省象山县金鸡山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的威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的安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定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笠山宏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镇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新镇远炮台 | 浙江省镇海要塞靖远炮台 | 宁波市镇海要塞平远炮台 | 镇海要塞南拦江、北拦江、绥远炮台 |
1·28淞沪抗战89周年纪念——吴淞口要塞 |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林则徐销烟池、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  | 沙角炮台、定洋台 | 威远炮台、上下横档炮台  | 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山顶营、蛇头湾炮台 | 大角山炮台
潮州柘林寨及旗头山炮台 | 潮州虎屿炮台及风吹岭摩崖石刻 | 汕头莲花炮台及莲花峰摩崖石刻 | 广东揭阳青屿汛炮台 | 广东揭阳城和北炮台 | 一代完人郭之奇 | 广东惠来县靖海所城和靖海炮台 | 广东惠来县资深炮台和赤澳村海防 | 天涯有海角,海角出甘泉——广东惠来县神泉镇海防 | 广东惠来县澳角炮台、溪东炮台 | 深圳大鹏所城 |
澳门大炮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