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威远炮台、上下横档炮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访古游记 Author 访古游记
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航拍全景
下横档岛
上横档岛
威远炮台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在巩固(地名,位于广州南沙,珠江口另一侧)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下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珠江口航道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
珠江口虎门一侧,百年前江面上曾满布铁锁木排,以阻止英舰入侵。
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使英人震慑,由于新任两广总督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上、下横档炮台,然后集兵强攻靖远炮台(在威远炮台后山上),其时,岛上孤军无援,靖远炮台连同主帅关天培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靖远炮台陷落,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驻守炮台的潮州总兵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威远炮台被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年)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关天培主持修建虎门炮台(油画)
威远炮台暗炮位俯瞰
威远炮台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20间,火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夯顶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
威远炮台露天炮位俯瞰
威远炮台暗炮位后的巷道
暗炮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广东佛山制造,炮身长385厘米,膛径25厘米,重8000司马斤,炮身铸有铭文。该炮采用泥模铸造技术,材质为白口铁,机动性差,后坐力大,射速慢(约1次/6分钟),射击精度低,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威远炮台东营门遗址
威远炮台炮巷后的护墙
威远炮台炮巷的墙上有大大小小的方形壁龛,是用来存放炮弹、火药、物资等作战必需品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在其他炮台中也大量运用,但是规模远远不及,这种设计既保证官兵可以快速取用弹药物资,也避免物资堆放在通道中阻碍交通。
炮位与墙上壁龛
墙上的壁龛
威远炮台遗址
威远炮台露天炮位
露天炮位铁炮
露天炮位后暗道
威远炮台火药局旧址,清光绪年间建造,是一间弹药储存库。建造材料以青砖、麻石、水泥为主。火药局建筑十分坚固,平面呈长方形,面宽3.95米,进深6.4米。墙体为石砌,厚度为1.7米。
威远炮台清兵营房旧址
威远炮台清兵营房旧址,清光绪年间建造,由东西两排组成,每排10间,共20间营房。每排营房长37.5米,高3.4米。每间营房面宽3.65米,进深6.6米。营房布局整齐,建造材料以青砖、麻石、水泥为主。
威远炮台暗炮位外墙
威远炮台历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百年间一直为民族独立和抵抗外族入侵发挥着作用,炮台外墙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弹孔,述说着战争的激烈。今天的威远炮台已经变成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与自然逐渐相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祈愿海不扬波、金瓯永固。
被支护的炮台护墙
下横档炮台位于位于珠江口虎门水道中的下横档岛,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现保存的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的9处后膛炮炮池。按从西向东排列的顺序编为1号至9号炮池,后膛大炮今已全无。岛的中心偏北侧有官厅、兵房、库房。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之一。
上横档炮台俯瞰
上横档炮台位于珠江口虎门水道中的上横档岛。占地面约7900平方米。在下横档岛之北,大虎山岛之南。岛上现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时后膛炮池八处及兵房、官厅、库房、坑道和鸦片战争时炮台遗址等。1985年以来多次进行维修保护。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之一。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