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来县澳角炮台、溪东炮台
澳角炮台,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澳角村西北滨海的埔仔山上。该炮台东至溪东炮台5里,西至神泉港炮台5里,向南俯视澳角湾,向北护卫神泉港,军事地理位置重要。
惠来县沿海炮台位置图 |
澳角炮台位置图 |
明代,倭寇海盗祸乱中国东南沿海。明政府即在澳角村滨海的埔仔山上始建澳角炮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奏准重建澳角炮台。炮台以贝灰沙夯筑方形城墙,城墙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墙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总面积312平方米。配置前膛火炮6门(2000斤、1000斤、565斤各1门,500斤2门),建营房7间,设守台外委1名,守兵45名,隶属海门营管辖。澳角炮台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
1906年,广东绿营兵裁撤,澳角炮台废。但此地的军事重要性并未降低。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开始全面封锁中国沿海。在粤东的汕头港遭到日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一部分国际上支援中国抗战的物资如煤油、医药、炸药、枪支等从香港启运,经由惠来县沿海的神泉港、澳角港口输入内地,有力的支援了中国的抗战。惠来县的神泉、澳角也由此引起日军的关注。
1938年正月,日寇军舰炮轰澳角炮台,将炮台南墙炸开一大一小两个洞。
1941年2月16日,日军一部200余人在澳角滩头登陆,并由此北上进犯惠来县神泉镇,在安澜桥遭到国军阻击后撤走,日寇沿途焚毁当地民房百余间。
1983年,澳角炮台被列为惠来县文物保护单位。
澳角炮台的城墙 |
澳角炮台内部 |
澳角炮台城墙外部,底部被贴了瓷砖 |
澳角炮台下的渔港 |
2013年10月初实地行走,澳角炮台墙体保存还算完整,古炮与营房遗址皆无。城墙上的垛口是新建的,台门是新改的, 把日寇炸出的那个大洞扩建成拱形台门实际上不可取,反而是销毁了日本鬼子侵华的罪证,还有给炮台城墙底部贴瓷砖也有些不伦不类。
澳角炮台对于研究明清广东海防军事有重要的意义,现已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东炮台的位置图 |
溪东炮台,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溪东港旁边的海拔25米的大崎山顶峰。炮台西临南海,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炮台的下方,就是当地有名的溪东渔港。
现存的溪东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炮台下部以青石砌基,上部以夯土筑墙,呈四方形,台门开在南墙。当时配置前膛火炮6门(2000斤、1000斤、800斤各1门,500斤3门),建营房12间,设置守台官员1名,士兵25名,隶属于海门营管辖。溪东炮台,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
清末中法战争期间,炮台已荒废。
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分治,惠来县沿海成了大陆的海防前线。
1962年12月8日,一支全副武装的台湾国民党特工部队登陆溪东沿海,遭到大陆军警的持续围捕,4天后被全歼。
1983年,溪东炮台被列为惠来县文保单位。
2013年10月初,实地行走。炮台青石构筑部分保存相对完整,夯土构筑的垛墙破损严重,台内荒草丛生,古炮无存,营房只留残迹,台门破损严重。
侧看溪东炮台残存的东城墙、台门 |
溪东炮台的西墙遗址 |
溪东炮台的北墙遗址 |
溪东炮台的南墙遗址 |
从炮台下山,正赶上溪东港渔民出海打鱼归来。留守的妇女在海滩上捡鱼装筐,鱼贩在旁过秤交易,双方动作麻利,一气呵成,只是鱼的个头都不大。
溪东渔港,渔民出海打渔归来 |
渔民在海滩上捡鱼装筐 |
海滩上等待过秤的渔获 |
渔民与渔贩的过秤交易 |
从溪东炮台与溪东渔港这种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来看,在古代,即便是一座最普通的炮台,都能起到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炮台,就是渔民安全作业的保护者。无怪乎清两广总督杨琳在《炮台序》中写道:“果能将备稽查,弁兵效力,昼夜瞭探,以高临下,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挡劲卒千余。尚何奸徒不望风生畏,敢于海面游弋哉?”
溪东炮台,对于研究清代粤东海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