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要塞南拦江、北拦江、绥远炮台
南拦江炮台
镇海要塞的南拦江炮台,位于甬江口南岸的泥湾,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初配置国产前镗火炮6门。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炮台被英军摧毁。其后,炮台废弃。
1877—1884年,为增强浙东甬江口的海防,清廷在甬江口南岸的泥湾重建南拦江炮台,配置西式火炮。
镇海海防历史博物馆馆藏的1885年镇海之役地图上的南拦江炮台、北拦江炮台 |
1885年的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南拦江炮台作为镇海口要塞的二线防御炮台,用于后备。
1890年,萨承钰奉命考察中国沿海的西式炮台。他在《南北洋炮台图说》中记载:“镇海口距宁波府城五十里,海口南岸,建拦江暗炮台一座,坐西南,向东北。炮洞口门六个,三合土厚灰棚一十三间,前围墙筑三合土,后围墙用清石叠砌,营门一座。营门内官厅三间,左右兵房共六间,东南隅建厨房三间,东北隅用三合土筑成子药库一间,西向台墙外电光楼一座。内安大小洋炮六尊,药子轻重,大小合配。守台官一员,守兵三十四名。”
民国建立后,由于浙东甬江口海防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处的海防要塞逐渐东移到了甬江口位置偏外的威远炮台、宏远炮台、新镇远炮台三处,南拦江炮台因位置偏内,逐渐废弃。
现在,南拦江炮台已无存。
北拦江炮台
镇海要塞的北拦江炮台,位于甬江口北岸镇海县城的税关东首,始建于1840年,配前膛铁炮7门。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炮台被英军摧毁。其后,炮台废弃。
1860年代晚期,英国人包腊任职宁波海关税务司,他拍摄下了当时的北拦江炮台的图片。包腊的这张照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沿海有海无防的窘境。
1868—1870年之间,英国人包腊拍摄的镇海北拦江炮台的图片 |
1885年中法镇海之役时,北拦江炮台与南拦江炮台一样,都是二线防御炮台,用于后备。
1890年,萨承钰奉清廷之命考察中国的南北洋炮台。在他著的《南北洋炮台图说》中,有南拦江炮台的记载,却没有北拦江炮台的介绍。这就说明在1890年,在甬江口北岸已有威远、定远、安远炮台三座西式炮台的情况下,北拦江炮台没有更新换代配置西式火炮,已经被废弃。
现在,北拦江炮台已无存。
绥远炮台
图中水面中左部位的小礁石,即是甬江口的小金鸡山,绥远炮台就建在其上。(图片由小鸣网友提供) |
绥远炮台,位于宁波市甬江口南岸的金鸡山东北麓(小金鸡山)。
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后,清廷有感于甬江口的海防力量不足,纵深防御不够,原有炮台的火炮射程太近,无法远程打击海上来犯之敌,所以在甬江口的南北两岸必须加强海防炮台的建设。
1887年,清廷在甬江口南岸的小金鸡山始建绥远炮台,第二年建成。炮台以三合土夯筑,配置西式克虏伯火炮(口径21cm)一门。
1890年,萨承钰奉命考察中国沿海的炮台,他在《南北洋炮台图说》中记载:“镇海口南岸金鸡山(应该是小金鸡山),绥远暗炮台一座,坐西南,向东北,光绪十四年建成。炮洞一大间,高一丈六尺,内宽对径二丈四尺,横宽三丈二尺,用洋木架梁,三合土坐顶,厚一丈。三合土前围墙厚二丈;后围墙用清石叠砌,厚三尺;门圈高一丈,横宽一丈六尺,用洋式铁皮板门四扇。跑口门开三面,每面见方六尺,每口铁门两扇,用十层铁板钉成,厚五寸,内安钢炮一尊。台内官厅两间,厨房两间,兵房三间。营门一座,上设哨楼,以便瞭望。守台官一员,守兵二十名。
绥远炮台建成后,连同金鸡山周边的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天然炮台、自然炮台、镇远炮台、宏远炮台、南拦江炮台,与甬江口北岸的威远炮台、定远炮台、安远炮台、北拦江炮台控扼甬江口的出海通道,形成了一组既有威猛火力、又有防御纵深的炮台打击群,有效的增强了甬江口的海防力量。此后近四十年,浙东沿海未再遭遇海上来犯之敌。
1936年,鉴于当时甬江口的海防形势变化,镇海要塞海防重心东移,国民政府将绥远炮台上的21生(cm)克虏伯火炮东移到了新镇远炮台,绥远炮台废弃。
1940年的“浙东七一七战役”期间,绥远炮台所在地曾为日军占领,后被国民革命军夺回。
1941年四月十九日,日军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实施五口登陆,绥远炮台所在的小金鸡山被日寇占领,直至抗战结束。
1974年以后,宁波市为扩建镇海港,在甬江口南北两岸开山炸石,劈山填海,小金鸡山被炸毁,绥远炮台也随之灰飞烟灭,未有遗存。很遗憾,绥远炮台我在网上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找到。万幸的是,宁波的小鸣网友提供了绥远炮台的图片,非常感谢他!
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的自然炮台、天然炮台位置图 |
备注:在宁波市的镇海要塞,还曾有位于金鸡山东北的乌龙岗炮台、自然炮台,金鸡山西北的天然炮台。这三座炮台,皆属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前临时修建,已经无存,本文不再多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