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要塞的威远炮台
在近代中国的海防要塞中,旅顺有威远炮台,镇海有威远炮台,虎门更有大名鼎鼎的威远炮台。本文介绍镇海要塞的威远炮台。
镇海要塞的威远炮台,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东北麓(小招宝山),炮台座西南,向东北,雄视甬江口外的广阔海面,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海疆危机日益严重。作为浙东海防门户的镇海招宝山,构筑西式炮台,提升海防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英国人包腊拍摄的1868—1870年间的招宝山,山体右边的小山包为小招宝山 |
1877年,当时的宁波府同知杜冠英在小招宝山督建威远炮台,这是宁波府在近代建造的第一座西式海防炮台。最初建造的威远炮台分为上下两层,整体呈现为城堡式炮台。杜冠英还亲撰《威远、靖远、镇远、定远炮台碑记》,写道:“炮膛砌以石,炮门钉以铁,炮洞锤以灰土。营房一如炮洞,取其以柔克刚,能避炸弹也。”
光绪版《镇海县志》中,威远炮台分为上下两层,八门火炮名字连在一起:“皇图永固,一统万年” |
招宝山威远炮台的地理位置图 |
初步建成的威远炮台,在几年后的中法战争中,展现了它的威力。
1885年3月1日,中法镇海口战役爆发。记名提督杨岐珍坐镇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威远城,直接指挥的军队有2500人;宁波海防同知杜冠英、守备吴杰亲临威远炮台一线指挥作战。甬江口南岸,浙江水陆提督欧阳利见坐镇金鸡山督战,直接指挥的军队有3500人。
综合《镇海县志》、《清史稿》等史料记载:“1885年3月1日下午三时,法舰“纽回利号”、旗舰“巴夏尔号”、“凯旋号”(中方又译为德利用芳号)、“梭尼号”4舰猛轰招宝山,企图摧毁威远炮台。(威远炮台)炮长周茂训奉命还击,首发命中“纽回利号”舰首,“纽回利号”用舷炮排击,又被威远炮台守军击折头桅。法舰舰炮也击中威远炮台门楣,弹片飞入炮房,周茂训被炸折右胫。海防同知杜冠英命炮台守备吴杰亲自开炮,击中“纽回利号”舰尾。记名提督杨岐珍驰至炮台,激励炮兵奋勇还击;南洋水师战舰“南瑞”、“南琛”等发炮接应,连中“纽回利号”两弹;南北炮台及水师各兵轮俱向法舰轰击;法军旗舰“巴夏尔号”等拼死还击。激战二小时,法舰败退……次日晨,受重伤之法舰“纽回利号”拖离镇海口,余3艘泊洋面塘山。
3月3日晨,法军又增2舰。9时许,法军“答纳克号”等战舰直驶虎蹲山下轰击招宝山炮台。杨岐珍、杜冠英督吴杰亲自开炮,首发击中法舰烟筒,再发,击折头桅……南洋水师南琛、南瑞二舰复从旁击中法舰3炮,法舰受重创倒轮转道。法军旗舰“巴夏尔号”也中弹多发,于次日向外海驶离,仅以一舰泊游山。
3月5日午夜,法军乘风雨晦暗以小船2艘抄袭小港炮台,清兵待机击沉小船,法军皆毙。次日晨,法军小轮偷击虎蹲山,又被威远炮台守兵击退,此后,法舰不敢再逼口门。
3月13日,法舰遥轰小港、金鸡山的炮台,提督欧阳利见命镇远、靖远、天然、自然诸炮台发炮还击法舰,法舰退走。
3月19日,孤拔乘军轮离镇海口。
4月4日,中法政府在巴黎签订协议。
4月13日,镇海口外法舰转告:法提督准于明日8时,乘舢舨悬白旗来镇海拜会中国提督。
4月14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从加臣尔亚船致函浙江水师提督欧阳利见,告奉巴黎命令,中法于4月15日停战。
5月28日,利士比乘拉加利桑尼亚级铁甲舰(凯旋号)离开镇海。29日夜晚最后一艘法舰撤离,镇海口启关通航。”镇海口保卫战结束。
近代的中国,屡屡因为海防炮台失陷而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在前不久的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半个小时之内就被法国舰队全歼,清军能取得镇海口保卫战的胜利也属不易了。1885年的浙东海防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浙东海防有显著不同,这其中,西式的威远炮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87年,宁波府海防同知杜冠英又对威远炮台加以改建,添建下层炮台,配置德式21生克虏伯火炮一门;威远炮台成为上中下三层炮台。
清末镇海县招宝山的威远炮台绘图,图中的威远炮台已分为上中下三层 |
1890年,萨承钰奉命考察中国沿海的炮台。他在《南北洋炮台图说》中记载:“镇海口北岸,威远暗炮台一座。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炮洞五间,大间宽二丈四尺,小间宽二丈,用洋木架梁,三合土坐顶,厚八尺,三合土围墙厚一丈五尺,后围墙用清石叠砌,厚三尺,门圈高一丈二尺,横宽一丈,用洋式板门两扇。炮口门圈见方六尺,炮口铁门两扇,用六层铁板钉成,厚三寸,内安钢炮五尊。
中层炮洞三间,内宽二丈二尺,架木土顶,围墙门圈,与上层炮台同,内安钢炮三尊。
光绪十三年,添建下层炮台。炮洞一间,内宽对径二丈四尺,横宽二丈,用洋木架梁,三合土坐顶,厚一丈,三合土围墙厚二丈,门圈高一丈二尺,横宽一丈四尺,用洋式板门四扇。炮口门圈见方六尺,炮口铁门两扇,用十层铁板钉成,厚五寸,内安钢炮一尊。台内官厅三间,兵房六间,厨房三间。守台官一员,守兵六十名。”
外国人标注的、改造完成的威远炮台,分为上中下三层 |
民国成立后,镇海要塞设立炮台总台,下辖宏远、威远、安远、平远、绥远5台,威远炮台是五台之一;1932年镇海炮台设总台于小港,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下属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修械所。镇海炮台的炮兵掩护团(守备步兵第一团),1927年置。1932年改隶宁波防守司令后,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分驻镇海要塞区各炮台间。(1940年7月17日曾参于对日寇作战)
1930年代,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前夕,威远炮台的旧式克虏伯火炮已成古董。
1936年,随着甬江口海防形势的变化,镇海要塞的军事重心东移,镇海要塞只保留了甬江口北岸的威远炮台、甬江口南岸的宏远炮台和新建的新镇远炮台。当时威远炮台的主力火炮是一门已经成为古董的口径为21cm克虏伯火炮。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浙东的甬江口,并屡屡出动军舰炮击、飞机轰炸镇海要塞。以下为《镇海县志》的记载:
1937年9月20日,日舰首次来犯,向威远、宏远炮台击炮25发;镇海要塞炮台以21厘米口径大炮还击25发。
1938年3月21日,日舰向镇海口要塞炮台炮击30余发;镇海要塞炮台21厘米大炮还击25发; 24厘米大炮还击3发,命中2发。
1938年9月22日,日巡洋舰1艘、炮舰4艘,向炮台发炮百余发;镇海要塞炮台还击,击伤巡洋舰,击沉小艇数艘。
1939年4月22日、26日,日水上轰炸机12架次,轰炸威远、宏远炮台;镇海要塞防空部队发射高射炮338发,高射机枪926发,日机不敢俯冲,在3000米高空匆促投弹后逸去。
1939年6月24日、25日、28日、29日,日军轰炸机累计76架次,向镇海口要塞的(威远、宏远、新镇远)炮台投弹550余枚。
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镇海要塞炮台(威远炮台、宏远炮台、新镇远炮台)与日舰日机交战40余次,各炮台弹痕累累,受创甚重,威远台1门火炮(21生克虏伯火炮)已不能发射。
1940年7月17日—22日,侵华日军1600人,外加200余伪军,分别从甬江口南北两岸登陆,攻陷了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威远炮台、镇海县城,甬江口南岸的宏远炮台、新镇远炮台、金鸡山、戚家山等处海防要地。威远炮台失陷后,火炮皆被日军毁坏。中国守军194师先是败退,后来在得到国军16师48团的增援后,发动反攻,夺回上述失地,但是威远、宏远、新镇远三座炮台的火泡已被日军彻底毁坏。
1941年“四一九战役”时,日军一万余人登陆镇海口,威远炮台的火炮未发挥作用。
1974年以后,浙江的镇海港进行港口扩建,在镇海口实施“劈山填海”工程。位于甬江口的小招宝山被移平,建在其上的威远炮台、定远炮台同时被毁,不存片瓦。
如今站在招宝山之巅,俯视招宝山东北麓沿海,只有煤码头,没有古炮台 |
一个地方,若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就毁灭本民族的历史文物,造成本地历史文化传承的断代。那么当那点经济利益消失时,该地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其百姓也将因历史文化的断代变得茫然无措。
备注:因本人之前所掌握的材料有限,加之判断错误,将本来是镇海要塞笠山宏远炮台的图片误以为是威远炮台,发到威远炮台一文中,引发错误,特此改正。
谢谢帮我指出错误的宁波网友陈一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