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洲炮台位于珠江口西岸的蒲洲山上、大角炮台的侧后方,地处虎门出海口航道的咽喉之地,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是整个虎门炮台要塞中的一个重要炮台。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有三个西式炮位。据《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第一台,建在山上,形如八卦式……台内径直长二十七尺三寸,横宽三十四尺六寸……墙内开炮子孔四个。”“第二台,连接第一台,形如磨盘式,台内径宽三十尺,围圆九十尺……开炮子孔四个。明巷一条,由前台开挖,连贯此台巷内……”。“第三台,建在山嘴,形如磨盘式。台内径宽二十三尺,围圆七十五尺六寸……墙内安炮子孔八个……明巷一条……药库一间……台墙上建兵房一间。”又据《虎门各炮台形势图》记载:第一台,即蒲威炮台。炮台安设德制二十一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匡时”。第二台,即蒲山炮台。炮台安设德制二十一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流星”。第三台,即蒲海炮台。炮台安设英制七寸口径阿姆斯特朗前镗大炮一门,炮名“致果”。与虎门其它驻炮台群相比,蒲洲台炮位不多,但它强大的火力(一台配置两门德国克虏伯火炮、一门阿姆斯特朗火炮)和重要的位置,使它在虎门要塞诸炮台群中居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的蒲海炮台(3号台)建于光绪初年,建筑时间最早;蒲威炮台(1号台)、蒲山炮台(2号台)建筑时间都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海军舰队屡屡进犯虎门口,窥探、袭扰、试探性的进攻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蒲洲炮台的守军配合大角、沙角炮台,炮击日舰,击伤日舰“夕张”号,屡挫日军企图在虎门口登陆的企图,为保卫虎门要塞做出了重要贡献。直至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袭取了广州。虎门要塞因腹背受敌,被迫弃守。1982年,蒲洲炮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实地行走,发现蒲洲炮台的三个炮位结构已是面目全非。首先,三个炮位炮池内的炮子孔没有一个保持原貌,仅此一项,就无法准确认定三座炮台的名字,只能简单的以1、2、3号来称呼;其次,当地宣传蒲洲炮台始建于鸦片战争时期,这更是大谬,蒲洲炮台与鸦片战争没有关系;第三,当地宣传蒲洲炮台三个炮位均安置克虏伯大炮,这也与史实不符。最早的蒲海炮台安置是英制阿姆斯特朗前镗火炮,而非克虏伯后镗火炮。蒲洲炮台属于国家级文保单位。既然已经建成公园,开发为旅游区,在对外宣传方面应该尊重史实;在炮台修缮时更应该尊重史实,而不是破坏性的重建。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