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长沙炮台、鲘门炮台
长沙炮台地理位置图 |
宋代,黄江出海口又名丽江浦。文天祥抗元,就曾驻军丽江浦一带。文天祥在《集杜诗序》中记道:“戌寅(1278年)三月,出惠州海丰县,驻于丽江浦。遍遣间使,沿海访问车驾。”
明代,此地设长沙巡检司,筑城驻军,建石龟头炮台。
清嘉庆九年(1804年),海丰县令张再瑛把原在长沙村北侧的旧石龟头炮台迁至黄江出海口南岸的鸡笼山,建成长沙炮台。炮台呈椭圆形,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以石块砌基,贝灰沙夯筑垛墙,周长48丈,高1丈6尺,台门设在东墙,门顶石匾额刻“镇海”两字。建营房11间,配置前膛火炮10门,设守台官员1名,守兵30名,隶属碣石镇右营管辖。
长沙炮台地处粤东海防军事要冲,视野宽阔,在清代中期有效发挥了缉私防盗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长沙炮台仍有清军驻守。
民国时期,为保护长沙湾的盐场,国民政府派盐警驻守炮台。1941年3月21日,日寇突袭长沙炮台,驻守炮台的20多名盐警牺牲。当年12月初,日寇撤走。
长沙炮台的门匾“镇海” |
长沙炮台内的营房 |
长沙炮台内的营房 |
长沙炮台的大门内侧 |
长沙炮台下的海面 |
长沙炮台的城墙 |
另外,在长沙炮台的黄江对岸,是梅陇农场的炮台村,原来也有贝灰沙夯筑的炮台,文革中被炸毁。
2018年,长沙炮台得到修缮,依稀恢复了一些海防雄风。
2018年,修复中的长沙炮台 |
2018年,修复中的长沙炮台 |
鲘门港,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西南部的鲘门半岛上,南临红海湾,隔海与芒屿岛东西相望。
南宋时期,沟通红海湾与碣石湾的内陆运河—宋溪被挖通后,来往于碣石湾与红海湾的商船可从碣石湾的乌坎港—东溪—宋溪—西溪—黄江—红海湾的鲘门港,不必再走南海的遮浪半岛,从而避开了遮浪沿海的险礁巨浪。此后鲘门的水陆交通变得极为方便,途径鲘门港的商船增多,使得该地商贸亦日益发达。故有“金鲘门,银汕尾”之称。
南宋末年,流亡闽粤沿海的南宋海上行朝曾在鲘门港北边的山上驻跸,留下了壮帝居的遗迹。
明代,中国海疆不安,鲘门港繁荣的商贸早就引起了海盗的觊觎。嘉靖年间的《海丰县志·城池》载海丰知县张济时的感慨曰:“惟鲘门港遵海而南,遡于大德(港),番舶往来,亡命奸宄,乘此出入,肆其噬毒,忽来突去,莫能御之。”
鲘门炮台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炮台座东朝西,以贝灰沙夯筑而成。周长43丈,高1丈5尺,无垛口。配置前膛火炮7门,建营房13间,设置守台官员1名,守兵50名。此炮台隶属于碣石镇右营管辖,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
鸦片战争前夕,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在鲘门水域捉拿鸦片烟贩郭康等26人,缴获鸦片烟170余斤。
咸丰四年(1854年)闰七月,黄履恭领导海丰县三点会武装起义,曾占领鲘门炮台。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海丰县革命党人群起响应。11月9日,刘镜清、邓伊臣受陈炯明派遣,率众占领清军驻防的鲘门炮台。11月10日,革命军光复海丰县城。
1927年,澎湃在海陆丰地区搞革命,曾从炮台旁边的鲘门渔港走私运进枪支弹药。
1937年七月,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开始全面封锁中国东南沿海。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部分国际援华抗战物资从香港起运,从鲘门港输入中国内地,支援着中国的抗战。由此鲘门港成为侵华日军的眼中钉。
1940年农历正月和三月,日寇两次突袭鲘门,烧杀劫掠。
1941年11月16日,日寇再度占领鲘门圩,杀死当地民众10余人,烧毁渔船100余艘,焚毁房屋、店铺1000余间。
1944年12月,日寇一个中队进占鲘门港,直到抗战结束。
鲘门炮台遗址所在地 |
鲘门炮台残存的台墙 |
鲘门炮台残存的台墙 |
鲘门炮台隔海相对的芒屿岛 |
2013年实地行走,现在的鲘门炮台,由于人为的破坏和海水的冲涮,西南北三面已经被毁,只剩下东边的部分残墙,被民房包围着,随时可能消失。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