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要塞之沙角炮台(上)
沙角炮台是虎门要塞的主力炮台之一,位于珠江干流—虎门出海口东岸的沙角山周围,与珠江口西岸的大角炮台隔江相对,现属东莞市虎门镇管辖。此地南临穿鼻洋,北通狮子洋,控扼从南海进入广州的航运水道之咽喉。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是清代、民国时期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广州海防的第一道防线,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嘉庆五年(1800年),两广总督吉庆上奏:“虎门海口外沙角山,逼近大洋,地势陡峭,为洋船必经之路。该口虽有横档、南山、三门炮台,但海面辽阔,远至30余里。炮位轰击,似难得力。”为使“形势、联络、防御更为周密”,经准而建。沙角炮台坐东朝西,围墙周长42丈,围墙、垛口、炮洞皆用粗石砌成。炮台开炮洞11个,配前膛铁炮11门,台门配炮1门,另存铁炮一门,共有13门炮。炮台设官厅三间,兵房17间,守台官员一名,守兵三十名。炮台建成后,与珠江口西岸的大角炮台共同构成虎门要塞三道防线中的第一条防线。因两台间的珠江水道宽度达1100多丈,当时清军6000斤的火炮射程也只能达到约300丈,两台无法形成交叉火力掩护,所以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一直是作为信号炮台使用的。
嘉庆十四年(1809年),海盗张保仔的船队突破虎门要塞进攻广州黄埔。道光十四年(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轻松突破虎门要塞直抵广州城下。受此耻辱,接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关天培用六年的时间精心筹划,增强虎门海防。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虎门12座炮台位置图—沙角炮台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虎门各炮台增兵,沙角炮台由三江协兵与惠州兵600多名驻守,由副将陈连升负责。
公元1841年1月7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沙角、大角之战”爆发,中国清代官方的记录是守台清军奋勇抵抗,歼敌数百,最后弹尽援绝,陈连升及其子陈鹏举、还有大部清军战死,炮台被英军炸毁。但是在英方的作战记录里面却明确记载:“昨天上午10时从海上和陆上同时进攻沙角和大角,在不到3小时内全部占领,工事内的大炮都被打坏,同时炸毁三门口的广东水师兵船11艘。英国军队遭受的损失微不足道,而中国人死亡惨重。”
据战后的统计:在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实际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1843年,沙角炮台第二次建造,依旧是长墙高台式的炮台,只是把国产前镗火炮数量增加到51门。
1856年11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炮台又被英军轻易摧毁。
1883—1888年,沙角炮台第三次建造。这次是采用西式炮台的工程技术、材料、建筑方法,配置西式的克虏伯火炮或者阿姆斯特朗火炮,把炮台建在沙角及附近临海的十座小山上。据《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沙角炮台)现濒海砌石堤,长三十八丈,高一丈五尺,厚三尺,堤内建濒海、联珠、镇海明炮台三座。台基长三丈八尺,宽一十三丈。炮膛均长二丈二尺,宽二丈四尺,高一丈二尺。暗道长四丈,宽八尺,高九尺,墙厚三尺,三台暗道相通,建横暗道。长一十三丈,宽八尺,高九尺,墙厚三尺……唯暗道内药房,地近潮湿,子药未便多储,因于山后另筑公库,计三间……”
“山腰又建临高明炮台一座,台基长五丈,宽四丈,炮膛长二丈,宽一丈四尺,高一丈二尺,暗道长一十丈五尺,宽八尺,高九尺,墙厚三尺。暗道内药房一……兵房四所,每所三间。”
“濠墙一道,围周长八十二丈四尺……中立营门,弁勇籍以守台。至于沙角山后,有两圩,曰广济、曰太平,中隔小河二道,均设浮桥,食用可源源接济。
沙角炮台的濒海台 |
沙角炮台的濒海台 |
濒海台通向沙角山山顶的通道 |
濒海台的内部主巷道 |
濒海台内部通往三个炮位的巷道 |
濒海台内部巷道通往山顶的通气孔 |
濒海台的三个露天炮位,在画面上从前往后依次是:濒海、联珠、镇海 |
濒海台的三个炮位,在画面上从前往后依次是:镇海、联珠、濒海 |
鸦片战争时期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的雕像 |
沙角炮台——濒海台——濒海炮位的正面 |
沙角炮台——濒海台——镇海炮位 |
沙角炮台——濒海台——联珠炮位 |
沙角山山顶上濒海台的诸多通气孔 |
沙角炮台——临高台的台门 |
临高台的牌匾 |
临高台简介 |
临高台的巷道 |
临高台的炮位 |
临高台炮池壁上的21生克虏伯炮弹的弹龛 |
沙角附近的十座小山分别是指百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归藏山、白鹤山、鼻湾山、狮子山、凤凰山。清末民初,这11座炮台又被总称为沙角炮台群。具体配置为沙角山炮台炮位四(临高台炮位一,配置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广傑”。濒海台炮位三,濒海明炮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广捷”;联珠明炮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广威”;镇海明炮台安设英制八寸二分口径阿姆斯特朗后镗大炮一门,炮名“虎牙”);
百草山炮台炮位二;
捕鱼山炮台炮位五(其中,捕鱼左台安设德制15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钢克”;捕鱼右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金标”;捕鱼前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广利”;捕鱼后台安设英制七寸口径阿姆斯特朗前镗大炮一门,炮名“长城”);
仑山炮台炮位六(其中,霹雳台安设英制十寸口径瓦瓦司前镗大炮一门,炮名“壮观”;震雷台安设英制七寸口径阿姆斯特朗前镗大炮一门,炮名“固圉”;田鸡炮台安设十寸口径洋田鸡炮四门);
蜈蚣山炮台炮位一;
旗山炮台炮位一(安设德制15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扫氛”);
归藏山炮台炮位二(其中,归藏暗炮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威烈”;归藏副炮台安设六寸二分口径前镗大炮一门,炮名“豹變”);
狮子山炮台炮位一;
白鹤山炮台炮位二(白鹤左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大壮”;白鹤右台安设法制六寸五分口径前镗大炮一门,炮名“飞虎”);
鼻湾山炮台炮位二(其中,鼻湾暗炮台安设德制21厘米口径克虏伯后镗大炮一门,炮名“冲云”;鼻湾右台安设法制六寸五分口径前镗大炮一门,炮名“雄彪”);
凤凰山炮台炮位三。
此外,在沙角山还有军械库、子药库各一座(现在看到的沙角炮台,就是光绪年间建造的)。
光绪年间改建后的沙角炮台群,拥有西式火炮29门,火力之猛已是虎门要塞各炮台之首。沙角、大角组成的虎门要塞第一道防线再也不象过去那样不堪一击。只可惜中法战争中孤拔舰队自始至终没有攻击虎门要塞,火炮的作用无从发挥,直到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胡汉民代表广东国民政府接受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投诚,虎门各炮台也升起了中华民国的十八星旗帜。
1920年,因粤桂两省军阀混战,朱执信被杀,虎门寨城被兵焚,虎门要塞司令部迁到了沙角炮台。
1926年4月,时任虎门要塞司令的陈肇英、海军学校校长欧阳格因为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一度被蒋介石关押在沙角炮台。
1936年7月,两广事变结束,陈济棠黯然下野,两广地区重新统一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海军中将陈策受命出任虎门要塞司令,司令部就设在沙角炮台。
抗战前夕,沙角炮台是虎门要塞下辖的沙角总台。沙角总台辖上游台、下游台及大角台。据1936年《虎门要塞改善计划草案》记载:“沙角总台火炮22门,均装于四十年前,核定操炮官兵人数为196人;其中上游分台7门(俱为德国克虏伯炮),下游分台9门(其中英式暗士当炮1门,其余为德国克虏伯炮),大角分台6门(俱为德国克虏伯炮)。”如果除去大角炮台的6门火炮,至抗战前夕,沙角炮台各台原有的29门火炮只剩下了16门。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随着华北、华东沿海港口的沦陷,广州成了国际抗日援华物资的主要输入港,对于支持中国持久抗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广州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要攻打广州,首先要突破虎门要塞,日寇海陆空军数次进攻虎门要塞,均被守军击退,炮台守军使用的依旧是光绪年间进口的火炮。这些火炮虽然威力尚可,但是射速慢,平均每3—5分钟才能打出一发炮弹;但是当时日军军舰上的相同口径的速射炮,每分钟可打出7—8发炮弹。虎门要塞各炮台的火力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当时的中国守军依旧力保要塞不失。
1937年9月,虎门要塞司令陈策将军在海战中重创了企图在沙角登陆的日寇海军陆战队,恼羞成怒的日军随后对沙角炮台展开狂轰滥炸。1938年春季,陈策将军被日军炮弹炸断左腿,但虎门要塞仍力保不失,以后他成了抗日战场上著名的独腿将军。
1938年10月12日,70000余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然后北上经惠州、博罗,于21日袭取了广州。虎门要塞腹背受敌,已经失去军事价值;23日,沙角炮台被迫弃守。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设虎门要塞司令部,驻地沙角炮台。
1949年后,沙角炮台一直是军事管区。临高台上建起了干部疗养楼,所以本是明台暗巷结构的临高台,变成了暗台暗巷,不见天日。
1984年,虎门沙角新建火力发电厂,平整土地时,沙角11座炮台中的狮子山炮台、鼻湾山炮台、凤凰山炮台、蜈蚣山炮台、归藏山炮台被炸毁夷平。
光绪年间建造的沙角炮台群中,有遗存的炮台:白草山炮台、沙角炮台、捕鱼山炮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白鹤山炮台 |
沙角炮台现存的一门21生克虏伯火炮 |
沙角炮台现存的一门21生克虏伯火炮 |
沙角炮台林则徐的纪念碑 |
沙角炮台,鸦片战争时期的火炮 |
现在,能看到的沙角炮台遗址大多是光绪年间建造的。沙角炮台的台门,墙基使用花岗石,围墙使用三合土,门拱使用青砖,三种建筑材料集与一体,颇有刚柔并济之美。再有,沙角山上的濒海台(3个炮位)和临高台(1个炮位)遗址;捕鱼山炮台的五座炮位遗址。至于百草山炮台,有围墙、节兵义坟遗址,但是炮位已经被毁。旗山炮台、仑山炮台、白鹤山炮台应该有遗存,但因为地处沙角电厂厂区,不能随便进去。这些炮台将在沙角炮台的第二部分介绍。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