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甲子港沿海古炮台
甲子港地处汕尾市陆丰县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粤东渔业港口重镇,原称甲子门。因港口有六十块大石壁立,排列如门,与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相符,因此取名甲子门。甲子之名始于何时无考。
甲子港地处甲子城南,鳖江、瀛江在此汇合出海,港口南北全长5000米;东西宽处约1200米,窄处约500米;状如马鞍形。主航道深4米左右,涨潮时达5米,货船可自由进出。港口东南是麒麟山,西南是海甲岭,两地隔江对峙,成为甲子港的天然屏障;麒麟山现为海军驻地,可以看出甲子港也是天然军港。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此地成为闽粤沿海的航运要道,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待渡山遗址 |
明代,倭寇海盗袭扰中国东南沿海。明朝于1394年由千户盛玉在这里建甲子所城,御倭防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八万洞盗首黄启荐,攻陷甲子所(今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人民惨遭残酷杀戮。
隆庆二年(1568年),倭寇入侵甲子所城。守军千户马寿轻敌,甲子城被攻陷,居民惨遭杀害。
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海盗杨老复率贼众攻陷甲子城,守城董千户率城中军民与之抵抗,终因不敌,董千户战死于阵中。
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亦商亦盗的林道乾进攻甲子城,因城防坚固,未攻下。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郑政权与满清政权在东南沿海展开长三十余年的拉锯战,甲子港饱受战乱的影响。
公元1666年,明郑水师七十余艘战船冲入甲子港内水挽泊,清朝首任广东水师提督常进功以修理战船为由未予追击,遭清政府降级。清朝广东水师提督一职也在1668年被裁撤,直到1810年才恢复。
公元1678年,清两广总督金光祖疏报康熙:“五月二十六日,海逆贼船出没甲子港,总兵苗之秀亲督官兵与之激战三昼夜,沉贼船一百余只,阵斩及淹没者两千余人,生俘二十余人,获伪札、船只、器械甚多”。
公元1683年,明郑政权降清,东南沿海逐渐恢复平静。
公元1717年,为有效缉私防盗,清两广总督杨琳在广东沿海大规模修筑炮台。西甘澳炮台就建于那时,又称外炮台、长青古堡,位于陆丰县甲东镇长青村南的临海山岗上,瀛江出海口东岸,是甲子港的海防屏障。炮台以青石砌基,贝灰沙夯筑垛墙。配置前膛火炮8门(其中2000斤、490斤各2门,1000斤、550斤、460斤各1门,另1门数据无查),设守台官员1名,守兵76名,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
公元1805年,西甘澳炮台因炮位过低,改为墩台。
民国时,甲子地区曾设有区、镇建制。
抗战时期,日寇于1940年、1944年两度占领甲子镇。盟军飞机也多次在西甘澳炮台南面的海上炸沉日寇的军舰和油轮。
1957年,甲子地区划出甲东、甲西后,定为县直辖镇。
文革中,原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宋帝石像、进食亭被砸毁。
1972年,甲子港在港口西侧筑起了拦沙坝,消除了淤积的泥沙,200吨以下的船泊可自由进出。
从1981年开始,甲子港正式与香港通航,年吞吐量达8万吨。港口外渔场广阔,盛产鲨鱼、马鲢、鲳鱼、鳗鱼、沙丁鱼、大虾、鱿鱼、池泽鱼等,是省内的主要渔场之一。
2013年甲子港的渔船 |
2013年的甲子港海边鱼市 |
甲子港的西甘澳炮台遗址 |
西甘澳炮台的大门 |
西甘澳炮台的城墙 |
西甘澳炮台下的海面 |
2013年,本人实地行走西甘澳炮台遗址,在现在的炮台铳城内,不知何时建起一栋现代的楼房,虽未破坏炮台围墙,但是显得不伦不类。
甲子港东宫炮台遗址:
东宫炮台位于甲子镇港口腹地,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配置火炮情况不详,设置守台官员一名,士兵20名,隶属碣石镇左营管辖。
2012年,当地拆除炮台,原址上建起了妈祖像,战争最终让位于和平。
甲子港旧炮台:
甲西镇徐厝村还有旧炮台,位于瀛江出海口西岸,与西甘澳炮台东西合璧,共扼瀛江出海口,但是否有遗址尚存不知晓。
东甘澳炮台的历史:
东甘澳炮台,位于陆丰市甲东半岛东部的奎湖村附近,奎湖南临南海,北通螯江,介于神泉和甲子两个守御千户所之间。扼住奎湖,就可以掐断两所之间的陆路联系,确属军事要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在奎湖驻兵筑城,防御倭寇,现称“奎湖古堡”,俗称“城仔”。
嘉庆十一年(1806年),炮台裁撤。东甘澳炮台对于清代中前期甲东半岛的缉私防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抗战时期,盟军飞机曾多次在奎湖古堡南边的海上炸沉日寇军舰。
1949年后,解放军曾在古堡驻军。
2014年实地行走,东甘澳炮台整体保存尚算完整,城墙上的垛口已经无存。在炮台的东墙上,遗存有很多弹孔和弹坑,说明在近代,这里曾发生过战斗,这应该与1920年代的海陆丰革命风暴有关。炮台大门上锁,里面究竟怎样,无从知晓。问当地老乡,说这里曾是加工萝卜干的作坊,让人无语。
甲子境内,与奎湖古堡建于同一时间的是位于长青村南面临海小山岗上的长青古堡。它们构成了威震陆丰海疆的双子星座,辉耀于海陆丰古代海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