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汤鸿霄自传 5:出版《水化学》中文版的前前后后
导语
以下内容为《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第六章第九节的照片用软件翻录的文字版,经简单校对,部分地方添加了编者注。仅为方便读者阅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第一次见到Aquatic Chemistry 这本书,是1979 年在中国国际书店发行的影印本,那是该书1970 年的第一版。浏览后,我感觉它的内容对我帮助很大,书中把水化学(Water Chemistry)的观念扩展为综合各种水体环境条件中的水体化学或水质化学(AquaticChemistry),这个观念与我的思维范式比较接近,特别是同我即将出版的《用水废水化学基础》一书的观念,以及某些俄文水化学文献表达的观念比较接近。我甚至想到,“水化学”即“水质”的化学转化规律是它在各种水体条件下的基础,在应用中才出现各种变化,这在世界各国的学科发展上可能具有共性。于是,我就冒昧地写了一封信给素未谋面的Stumm,并把我新出版的书寄去一本,同时约请他有机会来华访问。不久后,得到他的两次直接来信,第一封信的大意是:
汤教授,谢谢你的书和来信,我以很大的兴趣来读你的作品,我专门把它转给一位来此访问的中国女士,她将首先研读它。我另寄送你一本新版的 Aquatic Chemistry。
W. Stumm
1981年9月4日
我很高兴地回了信,不久就又收到他的第二封信:
汤教授,谢谢你的来信。我愿意去中国访问,方便的时间最好在 1982年10月,为期10天。如果你能把Aquatic Chemistry 翻译成中文,我将很高兴为你提供任何帮助。我将把你的信转给纽约威利公司的编辑Leger先生,他们在北京有办事处。我想你将很快直接得到信息。
W.Stumm
1982年1月20日
我收到他的信和随寄的第二版新书。该书第二版在1981 年出版Stumm在1981年9月4日就亲笔签名寄赠我一本,目前在中国见到该书第二版原书的还不多。后又收到威利公司的来函,于是我便下决心做这件事。我一方面给Stumm回信说很愿意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版,另一方面与科学出版社联系,得到该社编辑尚久方先生的支持,并与威利公司联系合同事宜。我立即组织了5 位研究组同事和研究生,分别翻译其中一章,我则翻译其余6章和负责总编校,最后由研究所英语老师夏堃堡校阅。合同签订的事拖到1982 年后,似乎已经诸事齐备。
不过,因为该书内容精深新颖,专业名词译文难定,书写语言又带有一些德文色彩,所以中文精确翻译有一定难度。又加上我的各种事务繁杂,翻译工作时断时续,各分工翻译者的业余工作进度也不可能很快。所以,到1983年我随团访问EAWAG前,译书初稿才交到我手上,全书校改还有待进行。同Stumm见面时因时间短促,我只顾高兴他同意我去该所做研究的事,就没有谈及译书的有关事务。
在一次到Stumm办公室答疑讨论后的咖啡室谈话中,我和 Stumm又谈到他的著作Aquatic Chemistry 在中国翻译出版中文版的情况。实际上翻译的初稿已经完成,但最终定稿和出版印刷还需一些时间。他说在日本已经有翻译的日文版,随即问我能否尽快落实在中国的中文版。我感到他对这事十分认真而要求迫切,就说该书在中国同行学者中也肯定会心有很大影响,只是内容比较艰深,译文需要精确,校对、印刷都需多花些时间。而且,现在中国出版翻译书籍还没有完善的体制,虽然已有同威利公司签订的合同,但真正印刷出版前不知在原作者和版权方面还有无新的问题。他说这没有关系,他可以同美国威利公司打招呼,又说实际他收到的版税都是分给参与的学生和秘书们。他还谈到另一作者 Morgan也是他的学生,只在书中写了一章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就此出名,他可以对书负全责。
他又兴奋地向我介绍了当时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说在多年从事以各门化学研究和讲授水化学有关领域后,觉得要把溶液水化学理论和天然水体以至工程应用的水化学结合起来,统一用物理化学来诠释环境中的水化学过程,因而把 Water Chemistry 改为 Aquatic Chemistry. 实际上我了解到,他的这一创意很快得到科学界同行的广泛赞同,并且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学派,而该书也成为学界普遍采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甚至被戏称为该领域的“圣经”,他本人则被称为“水化学之父”。
我回国后立即抓紧该书的翻译工作,又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审改,全书80余万字,终于完稿。再经责任编辑尚久方先生编校,于 1987 年由科学出版社以平装、精装两种版本出版发行。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原书印刷及校对错误有 200 余处,还做了一个勘误表。当我再次访问 EAWAG 时,随身带了 10 本精装版给Stumm。他见到时表示很高兴,在交谈中适说中文版的发行对他很珍贵,后来见人就拍着书说这是汤翻译的中文版我把勘误表也交给他,他稍许感慨地说威利公司出书太多,有些校对工作可能粗糙,科学出版社的中文版质量很好。
Stumm和Morgan的书第二版(1980)和第三版(1996),以及中文版
在此中文版的译者前言中,我对该书做了相应介绍,其中部分摘要如下:
W.Stumm和 J. Morgan 合著的 AquaticChemistry 一书,自190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颇得学者们和出版界的好评,成为天然水化学这一学术领域中基本的权威性著作。目前,国外有关学科多采用此书作为高年级大学生和学位研究生的教本,并且涉及此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都把它当作必读书籍,有关的研究文章多把它列为参考文献。现在译为中文的第二版是在1981年发行的。书中又补充和新增了近十余年来的研究进展成果,内容更加深入丰富。它将对水环境科学继续发挥更多作用是可以预料的。
Stumm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为应用化学教授任教15年1970年后一直担任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教授和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EAWAG)的所长,他始终致力于把水化学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使其提高到物理化学定量水平并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他在天然水化学和水处理过程中应用溶液平衡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电化学、配位化学、界面和胶体化学、地球化学和生态化学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创见的成果,多次获得荣誉奖。他先后发表论文约250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有碳酸平衡和缓冲机理,水质稳定和腐蚀性,金属离子的氧化动力学,硅、铁、锰的溶液化学,天然水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痕量金属的化学形态和配位化学,凝聚和絮凝的机理及化学计量关系,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表面络合吸附模式,品核生成和表面化合态,颗粒物相互作用的统一模式,有机物的生物氧化和生物絮凝,水体富营养化机理,氟磷化合物的化学及拉制,水体污染的化学生态学,全球化学循环等各组文章。他的著作的特色是兼有理论上的严格性和在环境问题中的实用性。本书中有相当部分都是他本人及其学生们的科学研究成果。
Morgan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科学教授,于1978年选入美国工程院。他曾在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创刊时首任主编,“清洁我们的环境”编委会中水委员会的主席。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表面化学、水处理凝聚机理、锰的化学形态及氧化动力学、天然水体热力学等方面。近年来,他发表许多篇在天然水体系平衡模式方面的重要论文。他对本书的主要贡献是天然水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部分。
我国有大量学者和学生从事与天然水化学有关的各学科研究工作与教学活动,但这方面尚没有一本高级的教材或专著,国外近年来出版的几本水化学著作也未译出。早在Aquatic Chemistry第一版流行后,就有一些有关专业人员建议将其译为中文,但因预计不久可能修订,一直未曾着手。1981年秋,本书第二版发行后不久, Stumm教授即寄赠一册,当时曾准备译出。1982年秋,他来华访问时又热情表示支持,并提供第二次印刷本。在译本付印前,两位作者又为中国读者专门写了中文版序言,我们对此深表感谢。
由于本书篇幅较大,难点甚多,为保证质量,译文经迹反复校审。又经科学出版社尚久方同志在确定选题、编辑出版工作中花费很大精力,遂使本书译本终能问世,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笔者通过eawag现任主任Janet Hering院士帮助,在其newsletter档案中找到了这一页。西方学者对中文可以用“音译”的方法给他们取“斯塔姆”,“摩尔根”这样的中国名字感到很新奇。)
《水化学》中文版出版的消息还刊载于 EAWAG 的通报刊物上,说它在全球语种覆盖面上有新的扩展,还附了我作为译者的照片。后来遇到一些外国同行,往往被介绍说我就是《水化学》的中文版译者,似是他算作该学派的一项成果,与有荣焉。
1996年,该书的第三版问世。在出版发行前的1995年10月 Stumm 就寄给我一本原版书,并征求是否可以再出中译本的意见。他还附言说:“如果你需要更多册书,请告诉我,我乐意告知威利公司。"此修订版有很大改观,不但反映了第二版以来近 15 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而且改写和增加了水体动态学、光化学、全球循环等内容,益租也增多了约1/4。我觉得继续将其译成新的中文版是义不容辞的,遂回售表示愿意承接此项工作。Stumm很积极地推动美国威利公司并声明放弃版税,我则联系科学出版社所属龙门书局,双方几经商谈订了合约。在Stumm的协调下,协议要求中方每出版1000册中文版只付给美方400美元,中方预付了一期400美元定金,威利公司提供了多本原书备用合约即于 1997 年生效。
鉴于前次中文版的译者较多而统稿工作量甚大,这次遂邀请也熟悉该书的王子健共同分工翻译,协商好工作计划和译稿版式等就分别开始工作。当时我们二人正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德合作科研项目“德兴露天铜广对鄱阳湖的污染评价和对策”,忙于现场助测采样和到德国多次联系交流,加上日常其他研究工作和业务繁多,我们只能在余暇挤时间做这件事。到2000年也只完成了10章占全书约2/3的初译稿,按合约需要与科学出版社及威利公司再商谈延长期限。不过,因各种原因,特别是Stumm教授不幸已于1999年4 月病逝,合约延期的事遂拖了下来。又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约我写作《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一书,Aquatic Chemistry 第三版的中文翻译工作就暂时停顿了下来。
到2002年,科学出版社编辑杨震先生约我们编写《环境水质学》一书。当时虽然已有一个集体编写计划在进行中,但因多人编写稿件进度缓慢而遇到困难,于是重提Aquatic Chemistry 第三版译本继续进行的建议。不过,因各种原因,翻译工作再次搁置下来,初译稿也封存。此后多次得到读者询问,也有人来借原书复印。直到2007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了解到此事,又与王子健先生约谈,愿意出版此书。我们详谈了来龙去脉。结果又因各种原因拖延下来。后来又听说该书的第二作者Morgan教授计划修订该书,可能在2012年出版第四版。在此情况下,第三版的翻译工作当然只好暂停,等待新的发展。不过据我所知,Morgan 教授在原书中只负责其中一章的写作,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能否承担如此重大任务尚未可知,不过直到2013年也还没有得到任何出版预告信息,可能不会再有第四版了。(编者注:遗憾的是,Jim Morgan已于2020年去世。)
看来 Aquatic Chemistry 第三版在中国已没有再出版的机会了。我对此也要负一定责任,因而内心感到十分愧疚,这不但无法告慰认真期待于我的Stumm教授在天之灵,而且没有尽到对我国环境学界更广泛传播环境水化学前沿知识的责任,成为我的终生遗憾。
从斯坦福大学的新学院,看中国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战略 一段分水岭的故事:庆祝AG期刊创刊35周年 从“taikonaut”到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近50种矿物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2021年各奖项公布 彩蛋| CNSAg:同在一个元素周期表的碳氮硫银 AG35年的Tributes:从地球化学之父到中国当代的学科英雄 郑永飞院士:做“科学家办刊”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地球科学中有哪些薄弱学科?如何扶持?何以自强? AG公众号的纲领:毛泽东做自媒体的日子 AG2020年影响因子 3.524! 美好寓意
汤鸿霄自传1,兼谈Jim Morgan关于pH的段子 汤鸿霄自传2:体会博采众长的价值 汤鸿霄自传3:枝繁叶茂的Werner Stumm学派 汤鸿霄自传4:转发“第十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通知” 飞行的篮球是不是气溶胶? Pratim Biswas课堂上的桥段
全国学术公众号100强:AG期刊
投稿邮箱|ag_eic@fudan.edu.cn
欢迎收藏,关注,“在看”,助力中国引领的国际地球化学学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