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10位生物医药新星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榜单
有深度有温度的医药研发公众号
本文来源于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ID:WuXiAppTecChina)”
▎药明康德/编译整理(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今日,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35 Innovators Under 35),共有10名生物医药行业的年轻领袖入选该重磅榜单。在今天的这篇文章里,我们也将为大家介绍这些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之星。
图片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网截图
James Dahlman,31岁
佐治亚理工学院“他的方法能一次性测试300种新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几十年来,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率不断下降,其中的一大原因,在于新药发现的速度难以突破瓶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过去我们总是在培养皿中培育肿瘤细胞,并挨个尝试含有药物的纳米颗粒,以求寻找到能起效的那一款分子。随后,研究人员们还要祈祷,这些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能够准确地抵达目标地点,发挥功效。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无异于大海捞针。 James Dahlman认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落伍了。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他的团队给每一个纳米颗粒打上了由DNA构成的“标签”。这样一来,新药发现人员就可以一次性将数百种纳米颗粒注入小鼠体内。之后,只要通过对肿瘤样本测序,我们就可以一次找到多款DNA标签,了解不同药物的效果。利用这个方法,James Dahlman的实验室仅仅在2018年,就已经找到了3000款有潜在活性的分子。这一技术有望在新药研发领域得到应用,为患者更快带来新药。
Shinjini Kundu,27岁
卡耐基梅隆大学“医学影像充满细节,难以解读。她的程序能找到人类看不到的细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医学影像是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它让我们能看到通常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人类的解读能力,已逐渐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速度。当这些影像涵盖了大量细节,想要解读这些信息,就变得越发困难。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解读领域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突破。同样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Shinjini Kundu开发了一款程序,能有效找到医学影像中,人眼所无法发现的细节。“如果我们能检测出这些‘看不见’的细节,就有望更早对疾病做出诊断,” Shinjini Kundu说道:“诊断时,症状可能还没有发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这项发明能帮助人类提早数月,甚至数年发现疾病。而且在疾病诊断方面,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人类的老师,教会我们如何识别疾病。
Will McLean,31岁
Frequency Therapeutics“人类的听力损失往往不可逆,他的发明有望改变一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人类的耳蜗对于听觉至关重要。在出生时,耳蜗里平均有15000个毛细胞。这些细胞能探测声波,并将声波转化为大脑能够感知的信号。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毛细胞会逐渐死亡,且一般不会重新生长回来。正如Will McLean所言,“内耳是最不容易再生的部位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听力一旦受损,就是永久性的。但他的团队发现,内容中有一群特殊的祖细胞,有潜力分化成毛细胞。为了协助这一分化过程,研究人员们正在寻找能促进再生的分子,并创立了Frequency Therapeutics加速研发。目前,其领先疗法已经通过了安全性的测试。
Alice Zhang,29岁
Verge Genomics“她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寻找帕金森病和阿兹海默病的新疗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以阿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健康危机。对于这些疾病,我们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Alice Zhang的团队则期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在大量数据中寻找到潜在的治疗分子。“在癌症领域,计算生物学已经带来了大量洞见,” Alice Zhang说道:“但大脑领域要落后10年。”在Verge Genomics,研究人员们正在挖掘和疾病有关的基因调控网络,寻找潜在的关键基因,以及有可能影响这些基因活性的分子。在“渐冻人症”的模型里,Verge Genomics的7款分子已能在体外实验中减缓患者的细胞死亡。
Niki Bayat,32岁
AesculaTech“她发明的材料能封闭眼球创伤,进行治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Niki Bayat的父亲患有青光眼,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进行眼部手术,这个家庭原因深深地影响到了她。这名年轻的女性以全伊朗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专业。随后,她前往美国深造,想要通过化学工程技术,修复眼睛的创伤。她开发出了一种具有生物兼容性的水凝胶,这种材料就像“强力胶”一样,能将敏感的眼部组织“粘合”在一起,对伤口进行快速处理,避免眼部伤病的进一步恶化。这种材料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当他们被送至医院,医生只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就可以洗脱这种凝胶,从而对伤口进行缝合。她同样设计了一种能够释放青光眼治疗分子的材料,用于青光眼的治疗。这正是她最初的梦想。
Marzyeh Ghassemi,33岁
多伦多大学“她使用人工智能,整理乱麻般的医疗数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Marzyeh Ghassemi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与医院有过合作,她意识到医疗体系的一大问题在于信息过载。因此,她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试图从杂乱无章的医疗数据中找到洞见,预测患者的健康。这并不是容易的事。要知道,医疗数据并没有被很好的结构化,而且不同医生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增加了人工智能程序的开发难度。而Marzyeh Ghassemi的团队克服了这些挑战,并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果。如今,他们已经能准确地预测患者的住院时间,或是死亡几率。将来,Marzyeh Ghassemi计划在当地的医院进一步测试她的算法。
Adam Marblestone,31岁
Kernel“他的书介绍了如何记录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Adam Marblestone有一个疯狂的想法,他想要让大脑变得“机器可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使用小鼠大脑模型,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使我们能够同时对大脑所有神经元的活动进行记录。如今,Adam Marblestone加入了Kernel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这家新锐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创造一个人类的神经界面。这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治疗神经疾病,有朝一日甚至可能让我们将大脑与机器融合。
Minmin Yen,29岁
PhagePro“霍乱疫苗有时不管用,她带来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在全球,霍乱影响到了数百万人的健康。不幸的是,这些患者往往集中于最贫困的地区,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最常用的霍乱治疗手段是抗生素,但一方面来说,这容易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抗生素也会破坏正常的肠道菌群。《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Minmin Yen的团队有望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噬菌体。这些病毒能特异性地靶向细菌,进行快速杀伤。这一点是需要数周起效的疫苗所不能比拟的。Minmin Yen也创立了一家名为PhagePro的公司,期望能将她的设想推向实际应用。
Nabiha Saklayen,28岁
Cellino Biotech“她用低成本的激光对基因进行编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基因疗法有望对多种遗传病进行治疗。尽管在理论上听起来简单,但基因疗法的成功,却需要攻克许多技术上的瓶颈,其中就包括如何将基因编辑工具送入到细胞内。目前,常用的基因疗法载体是病毒,但这可能带来潜在的副作用。而Nabiha Saklayen团队开发的技术则使用一种特殊的低成本激光作为替代。这款激光能同时对大量细胞生效,使得临床规模的快速基因编辑成为可能。之前,许多使用激光的科学家认为只有强力激光才能取得这一成效,而这类激光的成本高昂。Nabiha Saklayen则表明,低成本的激光对细胞同样有效。
Humsa Venkatesh,32岁
斯坦福大学“她发现了癌症生长的奥秘,并有望带来全新类型的药物。”——《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Humsa Venkatesh的叔叔曾罹患肾癌。尽管在印度和美国都寻求了大量治疗,但他所面临的疗法有限,只能接受标准的化疗与放疗。这些疗法并不管用,她的叔叔确诊后不到两年就离开了人世。这也让Humsa Venkatesh意识到,目前我们对肿瘤生长机制的理解有多么不足。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她揭示了癌症如何通过劫持神经网络的活性,来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能量。“神经系统的信号输入,指导了肿瘤的生长,”她说道:“这些研究结果能带来针对肿瘤细胞的疗法。” Humsa Venkatesh期望,她能够找到某种新药,去阻碍肿瘤对神经系统的利用,从而控制肿瘤生长。
我们再次祝贺这些青年才俊入选“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也期待这些明日之星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创新生物医学技术,造福人类。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言,这些年轻人,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入选者公司、学校、或个人主页。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访问完整榜单。
参考资料:
[1] 35 Innovators Under 35 2018
—— The End ——
推 荐 阅 读
▼
欢迎联系我们!drugtime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