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之后的郭帆:再不追赶,资本就流向好莱坞了

娱理小理 娱理 2019-07-28

【娱理】采集来自娱乐圈的第122个幕后故事

——————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摄影:王博)


五月底我们再次见到郭帆时,他仍然穿着那件白色的《流浪地球》周边帽衫。


从电影筹备期开始,“流浪地球”这四个字就一直印在他的后背上。这不仅是一件难以脱下的衣服,更象征着一份沉甸甸的再难卸下的责任——如何推进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立、如何循序渐进地追赶好莱坞,这些命题盘旋在郭帆的脑海里,让他感到巨大的危机感。


“拍了之后才知道,我们跟好莱坞的差距大概是25到30年,包括特效差距15年左右,这个差距特别大,我们要先追赶。”



电影中被冰雪覆盖的北京


作为中国工业科幻大片的先行者,郭帆和《流浪地球》成功了。但他没有躺在40多亿的票房功劳簿上,早早就冷静了下来。


《流浪地球》上映后的这四个月里,郭帆和团队一直在做项目复盘,还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全国范围调研,并且会把总结出来的工业化流程雏形以及项目的经验教训公开、和业界分享,希望能够给其他尝试工业化大片的中国剧组提供参考,大家互相借鉴,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


在郭帆看来,留给中国电影人的时间不多了,追赶好莱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现在好莱坞电影输出的尚且是美国文化,就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市场,如果好莱坞电影之后学会了讲中国故事、比中国电影更懂得抓住中国观众的心,那么资本很快就会涌向好莱坞,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流浪地球》剧照


  01   

中国电影人追赶好莱坞的窗口期

可能只有15年


我们拍《流浪地球》时几乎是007的工作状态,最长的时候拍过27小时连轴转,因为没经验。


你看现在乌尔善的《封神》、包括路阳拍《刺杀小说家》,他们剧组就像正常的上班一样,在现场你感觉不到什么人在愤怒,没有人着急,这个特别重要,因为整个流程都是完备的。


《封神》《刺杀小说家》海报


我们这批导演,要去寻找这种工业化的东西,因为我们要去追赶好莱坞。窗口期大概是10到15年。中国市场很大,好莱坞也在想办法去拍中国人喜欢的、接中国地气的片子。


举个例子,比如说拍动作戏,当年有很多中国的动作指导去好莱坞,包括功夫明星成龙大哥、李连杰老师都去那边。 但你会发现,通过10年、15年、20年时间,美国有很多人已经学会了怎么去做,你看现在漫威作品里面的动作戏都是他们自己做的。


所以当他们学会的时候,其实就不需要我们,好多武指就开始回国了。


《尖峰时刻》剧照,成龙


这个情况会复制到什么?会复制到类似于10到15年之后,当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文化,知道怎么去拍中国观众喜欢的电影,再加上他们强大的工业,那就太可怕了。 


我们的文化刚好是一个防火墙,因为他们没有真的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他们还暂时不太那么了解,但其实你看《功夫熊猫3》已经很可怕了。这10年、15年我们追赶,如果能够追赶到好莱坞的中上游的水准,我觉得还有希望。


去年的票房比例是国产电影票房占60%,海外电影是40%,当然里面大部分都是好莱坞电影。按照我刚才说那个情况,如果我们还没有追上,可能票房比例反过来,40%国产电影,60%海外电影,或者是好莱坞电影,那么资本就会直接涌向好莱坞了。


《功夫熊猫》剧照


 02  

电影工业化不仅是技术和流程

也是理念


我们要在各个方面追赶,其实现在最主要集中的焦点就是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工业化简单讲就是工具,好莱坞积累了很多,所以很快能很直接地把脑海中的想象力转化成电影,但我们经常会出现想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不敢去拍。


比如说现在你去看《封神》剧组,能看到很多模块化的东西,他们吊装东西的那种搭建方式,就是模块化的控制,能非常快地提高效率,不像我们《流浪地球》当时都是单点控制,每次安装调整,每个单点都需要时间,但如果是模块状的,就会好很多,这是一些思路上的东西。


《流浪地球》李虹辰试穿外骨骼装甲


包括流程上的,也必须不断更新学习。再往前延伸一点,包括制片体系,怎么去确定一个项目可否往下推进?筹备的流程是什么?怎么去把我们的剧本从文字变成可被量化的东西?因为你只有可被量化、可被拆分,才能被分工,这就是工业化的逻辑。


这套系统不光是在技术层面流程层面,还有一个是意识。你会发现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些创作者也好,或者是从业者也好,对接受这个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这套体系真正放到国内的时候,在国内很多点都对应不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这个问题又在于文化问题,现阶段我们没有办法跨越文化。简单讲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美国是一契约型的社会,这俩处事办事的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你没有办法直接把那套东西拿过来用,所以我们就得去找糅合的点。


把工业化体系和中国的处世之道放在一起,也需要时间。


郭帆现场工作图


  03  

 最可怕的是做了一个工业电影

却和中国文化内核没关系


乌尔善的《封神》剧组筹备时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整个调研了一圈,回来之后也是综合各种因素,然后去评估和建立整个系统。当然我相信他们建立系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跟我们类似的问题,然后也会寻摸着去做。 


我觉得目前能够看到的呈现出来的结果是非常好的。而且乌尔善导演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除了工业化体系之外,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应该是极中国化的,它的文化内核是中国的,它的美学系统是中国的,这个非常关键。


最可怕的就是我们感觉弄了一个工业类型的影片,但是很多东西跟我们中国没有关系。比方说我们设立了一个怪物,如果这个怪物既可以出现在美国电影中,也可以出现在中国电影,那它有什么特色?


当文化内核和美学系统都是中国的时候,中国观众才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感,然后才会觉得我们讲的这个故事、我们要表现的情感、人物、文化跟他有直接关系。


乌尔善在新西兰


做《流浪地球》我觉得也很幸运,当时比较清晰的就是这一点。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在去寻找什么是“中国科幻”这四个字。如果我们仅仅是做科幻,做一个美式的科幻,不会有今天这个结果。 


当我们去选剧本的时候,如果把好故事作为一个标准,你几乎可以筛选掉90%的剧本,剩下的10%是好故事。


当你拿到一个好故事后,你再增加另外一个标准:这个是不是具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特征?你要想这个故事是不是中国人能拍,美国人能拍,韩国人也能拍。 如果都能拍,就应该找一个只能是我们能拍的,因为我们工业化是弱势,文化是优势,所以我们要放大文化的优势。


《流浪地球》剧照


  04  

中国科幻语境没有建立

做软科幻更加艰难


审美的建立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你看《西游记》整个那套体系,从86年那一版到今天,几乎是一代人建立起来的。


以至于我们去看《西游记》这一类影片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问题,脑海中永远都会隐隐地出现一个金色的猴子的形象,这就是跟观众建立了一个协议,说我们都不较劲,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观是这样的。 


就像漫威用了大概十年时间去建立了它这套系统,才会出现《复联4》,你看到一个混乱的状态,但你也不觉得有啥问题。但你要较劲的话,你会问灭霸为什么会说英文呢?大家觉得OK是因为这种语境的建立需要时间,审美的建立都是需要时间的。


库布里克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

1968年北美上映,影响力至今不衰


中国科幻的语境和审美的建立,肯定是以十年为单位的,估计20年30年才会建立起来。 


所以当你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我们去做软科幻其实是非常艰难的。软科幻是什么?软科幻是要建立在硬科幻帮我们铺垫的土壤之上。就比方美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去用科幻片把美国等同于高科技强国,强外交强文化自信,美国是用这种方式去建立的对等关系。所以你觉得在这种关系下,在这片土壤上做任何的软性的科幻的东西都是成立的。


当我们的硬科幻一部一部地出现,当语境培养出来之后,我们才可以拍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和一个姑娘谈恋爱之类的这种故事。


如果放在今天,出现这种故事,观众会觉得很怪,不知道为什么。你也找不到连接,因为本身我们对机器的情感就是弱的,所以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在内地遇冷的《银翼杀手2046》中

就有复制人和虚拟机器人的爱情故事


   05   

尝试走出国门

在后续的创作中找到支点


我们带《流浪地球》去戛纳放映,之后可能还会去德国、俄罗斯。


在戛纳放映时可能连1/4的观众都不到,空了好多座位,这跟美国不同,在美国几乎是满的。但欣喜的是,在美国95%都是中国人来看片,戛纳是只有1/4的座位,但是更多的是本地人,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类影片的态度。


郭帆在戛纳,还巧遇了田壮壮导演


我们去戛纳,包括当时去美国路演,也是想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反馈,得到更多的视角。 我甚至于能感受到欧洲观众对商业类型片也不是很热衷,又可以多一些视角。


我们内心其实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更多走出国门,让更多的观众喜欢,只不过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抓手。所以我们先感受更多地域观众的倾向是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在全球范围做大规模调研,这个是不太可行的。我们先一步步往前去感受外部,包括欧洲是什么感受,美国什么感受。


当我们的时机成熟的时候,真正可以有影片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有的放矢更有目标,在后续的创作中找到一些支点。


郭帆在北美路演时的“金句”


在戛纳放映,至少有三个观众是集中在问为什么没有在欧洲发行,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对海外发行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重视,同时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经验去做海外发行。


同时,我们也没有做一个整体性规划,说我们要在北美怎么发行,在大洋洲怎么发行,在欧洲怎么发行,是没有做这些详细的规划,其实我们视角依然是放在了本土的后面。 


这都是经验教训,往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再多试探性往外多走一步。现在说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条路径还太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不知道怎么走。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出去看,多带着影片出去看看,多跟当地的一些观众做一些交流。



《流浪地球》片场正在穿宇航服的吴京


  06  

希望中国电影人互相分享经验

一起建立工业化体系


我们接下来会在国内做一个关于《流浪地球》的大规模调研,也是想在观影热情降下来以后,就电影本体来讲它,以及看看观众后续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已经把大的模块想好了,比如在123线城市怎么去分区,比如怎么做线上调研,我们的调研内容也非常细,比如说我们美学上都会做一个调研,那身衣服你觉得好不好?哪顺眼哪不顺眼?


之前我们是没有这种抓手的。现在有了《流浪地球》这样一个靶子,就让别人说哪好哪不好,我们就有一个抓手。 


《流浪地球》片场的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


这个调研大概会做半年多时间,结果我们一定会公布,包括我们整理出来的那个工业流程的雏形,也都对外全部公开和分享,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能够让更多的想去做类型的团队能够有参考价值。同时他们如果要使用的话,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现更新的问题,也希望他们能够反馈给我们,我们再去把它完善。 


这样循序渐进的话,才能一步一步把工业化流程做得更完善。我的新片和这个工作也是同步的,这个调研的结果,会帮助我们去确定新片的方向。


我会一直在工业化这条路上,这是因为危机感造成的。我个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做科幻,可能还会帮助一些导演去做一些工业化的项目。 我最近还会帮一个年轻导演做一个低成本的片子,是另外一个路径,看看低成本能不能做出一个突破。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摄影:王博)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点击一下即可阅读

锦绣未央抄袭成立   李健苏州演唱会  

 内地港台艺人道歉方式   

最强大脑纠纷调查   翻唱版权   密室逃脱  

撞死了一只羊   何以为家   风雨云   美国队长   复联4

权力的游戏  百年孤独    甜宠剧   播放量   翻拍剧  

瓦尔达  仲代达矢  杜琪峰  梁博   王源   蔡徐坤   

NINE PERCENT   初代团   二代团     2013快乐男声

电影节海报   奥斯卡  柏林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