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和孙永福教授课题组综述:二维材料体系中CO2电催化还原位点的识别和调控
自1760年以来,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急剧上升。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开发了多种技术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学品。其中,电能驱动的CO2催化还原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电催化剂活化CO2分子时往往需要克服很高的动力学能垒,这也导致了整体的反应动力学较为迟缓;此外,传统的静态表征技术无法实时监测反应中间体,进而无法弄清楚电还原CO2的反应机理。因此,亟需设计高活性的催化位点用于实现高效的电还原CO2性能,并利用原位表征技术识别反应过程中的真正活性位点、揭示精准的催化反应机制。相对于传统的催化材料来说,二维(2D)催化材料不仅能够提供高活性、高密度和高均一性的催化位点,而且还易于进行化学功能化调控,因此,2D材料可作为理想的模型材料体系用于调控和识别电还原CO2中的活性位点。
尽管已经有很多综述探讨了电还原CO2的最新进展,但它们大多强调催化剂或者电解液的选择、基本原理或者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很少聚焦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对电还原CO2性能的影响机制。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和孙永福教授课题组以2D材料为模型材料体系,全面综述了电还原CO2中活性位点的调控和识别以及活性位点上反应中间体的实时监测(见下图)。
在该综述中,他们主要总结了2D材料独特的电子态以及化学功能化调控(构建空位缺陷、负载单原子、合并杂原子)诱导的电荷局域效应如何促进CO2分子的高效活化。此外,他们还综述了如何利用原位XRD技术和原位同步辐射XAS技术识别电还原CO2中活性位点的结构演变;进一步,他们还总结了如何利用原位Raman技术和原位FTIR技术实时监测电还原CO2中活性位点上反应中间体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理论模拟阐述了电还原CO2的微观反应机理。最后,他们展望了高质量2D材料的宏量制备策略以及电还原CO2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详见:Xingchen Jiao, Zexun Hu, Li Li, Yang Wu, Kai Zheng, Yongfu Sun & Yi Xi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for engineering and recognizing active sites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Sci. China Chem. 2022,doi:10.1007/s11426-021-1184-6。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作者简介
焦星辰 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特任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尤其是二维材料的合成与表征以及光/电CO2还原和光/电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
胡泽训 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以及光/电CO2还原。
孙永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利用同步辐射技术进行无机材料的交叉科学研究。现主要从事二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制备、精细结构表征及光/电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扩展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沈葵课题组:可控合成MOF衍生多壳层中空Co/CoP@NC纳米片阵列用于全pH下的析氢反应
大连理工大学李福胜副研究员:水氧化质子转移媒介提升OER性能
庄林/王功伟课题组综述:铜基CO2还原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调控
湖南大学王双印课题组:苯酚电催化加氢反应中氢利用途径的有效识别
曹荣和黄远标研究员通过设计导电酞菁镍MOF实现了高效电催化CO2还原
张斌/覃勇团队:分子筛内选择性沉积FeOx实现高效环己烷氧化
大连化物所申文杰课题组:原子分散铜-氧化铈界面结构与低温水气变换反应性能的构-效关系
中科大曾杰课题组:铜催化剂中引入磷掺杂提升CO2电还原多碳产物的活性
汪国雄和高敦峰课题组实现工业电流密度下的CO2电催化还原制备燃料和化学品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王瑞虎团队:金属卟啉共价有机框架光催化CO2的选择性还原
大连化物所黄延强课题组: 单原子钴催化剂电子结构调变实现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活性调控
江苏大学颜晓红/饶德伟课题组:非金属元素调控CuCo氧/硫尖晶石型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氧活性
熊宇杰/龙冉课题组:铜铟硫空心纳米颗粒用于高效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李映伟课题组:超细金属纳米颗粒在MOF表层的选择性封装提升金属利用率及其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