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吃遍中国之涎水篇4——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
与山东周村相关的,最著名的恐怕要算蒲松龄,直到今天,蒲松龄写聊斋的房子还在周村保留着,次著名的应该是瑞蚨祥,京津两地,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到吃,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村烧饼。
烧饼,在我的认知里,就是炉子上烙制的面饼。
现在吃烧饼的机会不多,但儿时却是早餐的主要食物之一,芝麻烧饼、油酥烧饼、芝麻酱烧饼,种类虽然挺多,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有面感,食之有弹性是它的特点。而到了山东才知道,烤制的薄脆居然也叫烧饼。那就是周村烧饼。
烧饼,早期名为胡饼,顾名可知其来自西域。东汉末年的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就这样解释“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
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冱指形状大而平整,胡麻,即芝麻。因此,这个胡饼就是覆以芝麻的面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
胡饼绝对是为了旅行或行军的需要而诞生,适合携带,食用方便,无需加热, 顶不济,放水里泡泡都可以。
而周村的烧饼和我对烧饼的传统认知不同,周村烧饼在我看来更适合叫薄脆,烤面片。
为什么周村的烧饼是烤制的薄脆呢?一定是在胡饼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个什么特殊的事件或什么节点,造就了一种新食品形式的出现。
说周村烧饼,还需回到周村的历史。
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家都知道,是西安,但是,西安并不产丝绸,它只是商道的起点。那么,从西安出发,走上漫漫远途的丝绸来自哪里?
中国丝绸世界闻名,最著名的一个是蜀锦,一个是鲁帛。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锦官署,就是管理四川的丝绸。人们都知道成语“强弩之末”,后半句是“不能穿鲁缟”。“缟”和鲁帛一样,都是指丝质物,即鲁国丝质物。专家考证,山东就是北丝绸之路的源头,蜀锦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周村就在齐鲁交界,至少从汉代起,它就已经是丝绸的集散地。
作为商贸集散地,商旅食品就发达。虽地处中国东部,胡饼传入却非常早。《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说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烧饼。不过,我觉得那时的周村烧饼应该还是胡饼。今天的周村大街上完好保留着唐代的明教寺。
据说今天的周村烧饼,和一种炉具的引进有关。明朝中叶,一种名为胡饼炉的烘烤设备传入周村,当地师傅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大酥烧饼。
我在新疆和兰州都看过烤馕,那是一种特殊的炉子,炉腔直径很大,炉壁也高,下面是炭火,把面饼贴炉子内壁上烘烤,烘烤的方法很像天津人在大锅里贴玉米面饽饽,不过玉米饽饽是用水蒸,而馕是火烤。火烤至熟,拿下来就可以食用了。
周村烧饼的炉子和烤馕很像,但显然进行了改良,而且,周村烧饼远比烤馕要薄,所以,烤熟以后没有面感,而是脆、香、甜。
同各地的古镇一样,今天的周村也被圈起来,作为旅游项目,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进大街需要门票70元。
清末开埠,开放了沿海,也开放了长江沿岸,比如武昌,宜昌。周村不靠海,也不靠江,但它和开埠城同步,今天,十字结构的大街上,不时出现555等洋行,也有日昌票号。
从今天的丝绸作坊遗存,也能看出当年周村丝绸业开始规模化。
曾经大红的电视剧《大染坊》,说的就是周村瑞蚨祥从作坊到现代公司化发展的事儿。
周村还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食物,叫煮锅,这是典型的北方冬季取暖的吃法,一张直径一米多的桌子,中心是锅,锅下有炉子,顾客可以自行向锅里添加自己喜欢的菜肴,丸子、烧肉、炸豆腐、鸡肉、松肉、酱鸡、南肠等,当然,周村烧饼肯定配着吃。
我去周村时恰好是冬季,吃煮锅的好季节,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边烤边吃,热气腾腾,来二两当地的扳倒井,店家伙计不时取下烤好的烧饼,给你吃个热乎的。最后推荐下,一定要吃丁家煮锅,因为正宗。那天给我们做导游的就是丁家煮锅创始人的孙女。
周村烧饼和瑞蚨祥一样,百年来也经历了作坊到企业化、公私合营、个体经营和股份制企业发展的曲折路程。
2017年11月28日
敬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往期同系列文章: